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人工影响
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21〕2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619   

 

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精神,推进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能力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作业水平,为防灾减灾、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修复、重大活动等提供坚实保障,更好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发展目标。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同、综合监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运行更为顺畅,人工影响天气监测、指挥、作业、安全管理、科研等五大能力明显提升,实现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人工增雨能力达到年均增雨量5亿吨以上,人工防雹能力达到年均保护面积100万亩以上。开展精细到乡镇的干旱、冰雹等灾害风险区划,人工增雨和防雹服务作战图实现县级全覆盖。更新144套新型地面火箭发射装置,部署发射控制器安全加密装置改造实现全覆盖。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能力明显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实时监控率达到100%,人工影响天气增雨防雹火箭弹、装备物联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增雨防雹火箭弹实现规范化存储、运输。完善人工影响天气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明显进展。

2035年,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科技、服务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我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快推进五大能力建设

(一)人工影响天气监测能力建设。开展云雾、降水物理特征探测,建设双波段双发双收全固态雷达、无线增强型微型雨雷达、在线连续大气冰核计数器、气溶胶云雾滴谱仪、边界层气象垂直综合观测等探测设备。联合地基设备、卫星、飞机探测,构建“天—空—地”云水资源立体宏微观监测网。[省气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任务均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不再列出]

(二)人工影响天气指挥能力建设。基于我省干旱、冰雹灾害历史数据,针对重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开展灾害风险精细化评估,建立精细到乡镇的干旱、冰雹等灾害风险区划。编制省市县人工增雨和防雹服务作战图、周年服务一览表、年度工作计划(“一图一表一计划”)。购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一体化终端,提升作业决策指挥、安全监管、作业效果评估、跨区域指挥等水平。建立适合我省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指标和技术方案。建立和发展较完善的暖云催化作业概念模型、作业指标体系及效果评估方法。(省气象局、农业农村厅、应急厅,福州、漳州飞行管制分区,民航福建空管分局、民航厦门空管站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基于设区市、部门行业需求和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结果,优化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布局,推进29个作业站点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相关安防设施以及气象观测设备。布设45套远程智能遥控地面暖云催化剂发生器,配套建设相关气象观测设备。逐批淘汰落后和老旧装备,更新具有安全加密装置的144套地面火箭发射装置。租赁国家高性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根据旱情范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活动保障需求等实施大范围、跨区域人工增雨作业。探索开展无人机、低频声波等新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的外场业务应用。(省气象局、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应急厅、林业局、烟草专卖局,福州、漳州飞行管制分区,民航福建空管分局、民航厦门空管站,三明机场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能力建设。升级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终端,对作业人员、装备、业务流程等安全运行的综合管控和空域报批进行留痕管理,动态跟踪安全隐患排查、作业人员身份和培训等基本信息。购置火箭发射装置地理电子围栏,实现安全射向锁定功能。应用物联网、智能识别、电子芯片、信息安全等技术,在作业站点、运输车辆等关键部位和场所加强安全防护。人工影响天气增雨防雹火箭弹实现规范化存储、运输。(省气象局、公安厅、应急厅,省军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人工影响天气科研能力建设。完善古田人工增雨随机试验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试验作业指挥室、专家会商室、云物理采样分析实验室等,开展长期人工增雨随机化试验,研发适合南方对流云系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综合检验技术。在内陆冰雹高发区建设人工防雹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布设精细化闪电监测、多波段双偏振雷达等强对流特种观测设备,建立冰雹大数据历史资料库,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指标和作业技术研究。(省气象局、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同、综合监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完善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工作规则统筹协调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规划布局、政策法规、安全监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重大事项。(各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健全安全监管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在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弹规范化存储运输、作业安保、人员备案、作业站点巡查、空域申请使用等环节中的安全监管职责,定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演练,形成齐抓共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局面。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工影响天气科普教育,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公益性科普宣传的重要内容融入防灾减灾基地和科普场馆等建设内容。(省气象局、公安厅、应急厅、科协,省军区,福州、漳州飞行管制分区,民航福建空管分局、民航厦门空管站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标准化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全面梳理、排查作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隐患,补齐短板,建立健全弹药存储运输、空域使用、作业点建设等重点环节相关标准,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省气象局、公安厅、市场监管局,省军区,福州、漳州飞行管制分区,民航福建空管分局、民航厦门空管站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着力在云水资源评估、作业条件监测预报、作业催化、效果检验和效益评价等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加强人工影响天气队伍建设,着重做好科研领军人才、业务骨干人才、基层作业队伍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气象行业主管部门强化气象行业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技能竞赛。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劳动保护、人身意外伤害和公众责任保险等保障制度,按规定落实津补贴政策,保障合理待遇。根据有关规定,对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省气象局,省委编办,省科技厅、人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需求部门、企业要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所需经费的支持。(省发改委、财政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林业局、气象局、烟草专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扫一扫手机阅读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