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步走上小康道路的惠安
惠安是闽南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祖籍地之一。全县设13个镇、2个乡、289个行政村,人口90万人,土地总面积688平方公里。1984年被辟为对台贸易开放点,1985年被国务院列为闽南金三角区开放县,1992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纳入泉州综合改革试验区,素以“建筑之县”、“石雕之乡”著称于世。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惠安人民,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大胆探索,艰苦创业,奋力进取,使惠安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全县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980年到1995年的十五年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9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3.7倍,财政收入增长26.7倍,年递增率分别为16.6%、19.6%和24.8%。1996年,惠安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7亿元(含肖厝区,下同),增长25.4%工农业总产值138.05亿元,增长37.4%财政收入3.3668亿元,增长2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做到了开好局、起好步。全县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跃居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之首和经济实力“十强县”第八位。
(一)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百村百吨”粮食增产措施顺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有声有色,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充分发挥海岸线长的优势,实行港湾,岛屿、浅海、滩涂、深海主体开发,建立了一支全省最大的民间远洋船队,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惠安”。1996年水产品总量21.44万吨,比上年增长6%,居全省前列。1996年造林种果面积已突破23万亩,盛产龙眼、余甘等地方特产,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经省、市复查和验收,全县15个乡镇已于96年底基本实现小康。
(二)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县国有和集体工业加快转机建制步伐,实行租赁、兼并、拍卖、资产转让和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地方工业的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199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09.88亿元,比上年增长43.3%。
(三)乡镇企业发展迅猛。深入开展“乡镇企业年”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实施乡镇企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惠安乡镇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逐步形成了以股份经济为主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为经营格局的新局面。1996年全县累计创办企业8700多家,完成总产值132.57亿元,比上年增长39.7%。
(四)对外经贸不断拓展。坚持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强化招商工作,积极推进内联工作和山海协作,现已批准的三资企业项目321个,总投资57352万美元其中利用外资44810万美元累计投产三资企业214家,1996年实现产值15.29亿元,出口交货值1.36亿美元。
(五)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惠安境内交通十分便捷,国道324线、漳泉肖铁路和正在兴建的福厦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南北。全县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通向各乡镇、村的公路运输网络,90%以上的村通了公路,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境内天然港口14个,其中崇武港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渔港和避风港,已建成崇武千吨对台贸易码头,为台轮主要停泊点秀涂港、辋川港已建成500吨级杂货码头。全县拥有4座总容量440KV的输变电站,庞大的供电网络逐步形成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张坂山前核电站的兴建,电力资源将更加丰富。已建立7座日总供水能力7万吨的自来水厂,城市日供水能力3万吨。新建程控电话交换局2个,总容量达13.74万门,可直拨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185个国家和地区。
展望未来,惠安大有作为。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叶,惠安将跨入多层次全方位开放、高速度大跨步发展时期。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130亿元,比1980年翻五番,提前步入小康。在这个基础上,到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再比2000年翻二番,达525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6200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实现这个目标,惠安县提出了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的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格局:县城中心区(包括螺城、螺阳、辋川、黄塘和涂寨部分地区),重点发展高科技工业、高优农业和第三产业,建设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崇武、斗尾经济区(包括 武、山霞、东、净峰、小乍和涂寨Z邺分地区)以崇武港为依托,发展对台贸易、海洋化工、石雕业以及旅游业,积极做好斗尾港开发的前期工作秀涂侨乡经济区(包括洛阳、东园、张坂、百崎),建设具有侨乡特色、接受泉州辐射的外向型经济区和工业、商贸基地。
1997年是我国历史发展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惠安正在抢抓机遇,在巩固前几年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加大各项工作力度,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工作的目标是:苦干实干一年,再造一个“肖厝”。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做到加强农业思想不麻痹,精力不转移,工作不松懈,围绕“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主线,抓紧粮食生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要贯彻“三改一加强”和“抓大放小”的方针,遵循“三个有利”的原则,抓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结构调整、兼并破产、扭亏增盈、治理“三乱”等方面的工作,使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迈出较大的步伐。今年要在完成惠泉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的基础上,全力以赴搞好技改扩建投产,尽快形成年产20万吨规模的生产能力,并以此带动食品行业的发展。
三要继续加速发展乡镇企业。要紧紧抓住当前经济开始呈现回升的趋势,坚持把提高科技含量、上规模、创名牌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三大主题,把结构调整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要继续巩固发展和壮大石雕石材、针织服装、建材鞋帽、食品加工电子机械等行业,扶持和发展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组建企业集团或企业公会,同时注重培育和发展新兴的支柱产业。
四要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工作。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迎进来”,依托境外机构设立招商网络,切实做好惠籍企业家和知名人士工作,争取海外大财团、大客户到我县投资开发、创办实业。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来一补”业务。要抓住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时机,抓住厦门、福州作为两岸直航试点港的契机,大力拓展惠台经贸合作,进一步引导和扩大对台民间贸易,发展对台转口贸易。继续扩大对台劳务输出,积极发展航运业,为两岸“三通”做好准备。鼓励外地各种经济成份到我县投资开发,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大力引进资金、项目、人才等,促进内联经济发展。
五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建设。今年要在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的前提下,集中力量,继续加快公路、港口、引水、供电、通信、城市建设、支柱产业和科教文卫等重点项目建设,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有杏田至秀涂、螺阳大红埔到黄塘高速公路互通口、涂寨至斗尾等三条二级公路,惠泉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扩改工程等26个。同时,要积极配合做好福泉高速公路、漳泉肖铁路、秀涂万吨码头和湄洲湾南岸引水工程等省、市重点项目的建设。
六要认真做好财税金融工作。财政工作要继续深化财税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大力培植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开源节流,确保财政收支平衡。金融工作要在继续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大力组织存款,努力盘活存量,千方百计地增加信贷规模,认真落实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各项信贷政策措施,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企业改革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外贸出口等给予重点支持。
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计生、卫生、文化等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同时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认真组织实施我县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进一步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惠安人民正满怀信心,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决心在不久的将来把惠安建设成为工农业发达、经济外向、科技先进、城乡一体、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侨乡特色的富裕、文明的港口工贸城市,胜利地迈向二十一世纪。
迅速成长的漳州地税
漳州市地税局1994年9月成立以来,在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治税方针为指导,紧紧围绕“带好队,收好税”,贯彻落实“两个转移”,大力组织收入,有力地促进了税收任务的圆满完成。94年全市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近4亿元,95年收入超5亿元,96年又突破6亿元大关,实现了级级超、县县超、“满堂红”。今年上半年,克服收入连年高崐基数、高增长和重点税源锐减的困难,负重拼搏,勤征细管,全市提前5天实现“双过半”,提前3天超额完成省局既定52.4%的目标,完成当地政府下达计划的50%。1-6月,全市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3952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343万元,增长26.75%。其中地方级工商税收入库32647万元,占省局年计划的53.87%,超收2347万元。单项考核个人所得税入库7550万元,占年计划的50%。地方国有(含股份制)企业所得税入库4124万元,占年计划的61.14%。
一、千方百计组织收入,努力完成税收任务
(一)强化任务考核意识,确保税款均衡入库
从94年开始建立了计划考核制度,把组织收入引入激励竞争机制的轨道,坚持按月考核收入进度,确保计划按旬逐月落实。各地按照市局组织的保证税款均衡入库,按时序完成进度的要求,做到计划早安排、早落实,建立重点企业、重点税源数据库,切实做到重点税源与零散税收并重,条条计划与块块计划并举。全局实行了“局长分片包干,科室挂钩督查”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坚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检查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堵塞漏洞,确保了收入任务提前实现“双过半”。
(二)挖掘潜力广辟税基,加大地方税征管力度
地税机构组建初期,除了要担负征管15种地方税费金外,还要负责省、市政府委托的各种费金征收任务。这些收入零星分散,涉及面广,征管难度大。为此,市局决定采取有力措施,以最快速度,开展全市清户工作,按地域、分行业建立起纳税户征管台帐,并做好国税地税资料交接归档工作。在市党政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漳州市财税协调会制度”,及时与财政、国税部门协调有关财税问题,减少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的摩擦和震动,实现了个体共管户和涉外地方税费的顺利承接,并确定了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和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建安房地产、服务等重点行业作为加强管征的对象。从94年底开始,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加强外来建安企业税收管征、调整出租房产和自营房产计税标准、定期定额及停歇业管理办法、纳税户数台帐管理制度、加强水路运输税收和营运车辆税收代征管理”等16条征管办法和措施,大力挖掘税源,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零散,促使各项税收入库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6条每年增加地方税4000多万元。
(三)积极开展促产增收,努力培植地方税源
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经济到税收原则,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提高经济效益。在促产过程中,采取抓重点带全盘的办法,努力形成“全方位”促产增收新格局。一是把国有工业做为重点税源加以促产。通过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税收政策,在权限范围内给予企业鼓励和扶持。二是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加快发展。据统计,95-96年,全系统共确定促产项目648个,直接增加企业产值及销售额超过11亿元,增加税金7709万元。全市形成了促产项目有人管,工作情况有人抓,遇到问题有人解决的新局面。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征管改革和会计改革,强化税源监控力度
按照总局提出建立新征管模式和实行新税收会计制度的要求,研究制定出征管改革意见和会计改革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税收核算体系,较好发挥了税收会计反映监督职能作用同时促进了税收征管改革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使地税征管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由“粗放型”管理向重点稽查转变由税务机关“单一”管理向纳税申报、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管理转变由以手工操作为主向以运用电脑手段管理为主转变。
(一)从抓规范化管理入手,提高纳税申报质量
我们在市政府下发的《漳州市地方税办税员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并配套执行办税员年审、考评和奖励办法,并坚持办税员持证上岗制度,规范了办税员的管理,在纳税户中造就了一批税收业务素质较高、办税积极的办税员。目前,全市经过推荐、审核、培训和考试合格的办税员已达到8347名。此外,我们加大投入,千方百计设置、改建、改造办税服务厅(室),为纳税人提供宽敞、明亮的申报纳税场所,并全面提供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税务登记、发票发售、政策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各地充分利用办税服务厅这块阵地开展文明征税以及优质服务承诺等活动,优化了办税环境,促使纳税人自行上门申报率大幅提高,全市城镇纳税户自行申报面已达到97%,农村地区也达到85%以上。
(二)计算机在征管领域的应用向高层次拓展
利用计算机开展税收征管,是依靠科学促进依法治税,最大限度地防止税款流失,降低税收成本的一个根本手段。采用请专家进门辅导,走出去参观学习等办法,自觉提高干部和计算机人员的电脑业务知识。在不断扩大计算机在征管领域应用范围的同时,着重抓好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网络化建设工作,力求使计算机的应用向高层次拓展。目前,市直属分局、长泰县局、芗城区局、龙海石码分局等单位已从过去单纯开票打印、扩展到了税收管理的税务登记、受理申报、票证管理、定额管理、停歇业管理以及会计统核算、查询和领导监控等方面。
(三)加强协税护税网络,完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
全市各级地税部门充分利用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以及有关单位涉税业务便利,与324个单位建立了委托代征关系,加强对零散税源的控管。我们以乡镇和居委会为单位,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组织106个,挑选协税员1100名,通过建立举报案件的查处、反馈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群众协税护税的积极性。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受理举报案件133件,查结127件,查补税费达563.28万元。针对地税征管面临的实际困难,密切与公检法等部门的配合,健全地税司法保障体系。在96年建立的税务检察室、公安办的基础上,市局、龙海、平和、南靖、芗城等地先后成立了地税法庭。
三、坚持“两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带好队”是“收好税”的有力保证,从机构分设初期,我们就紧紧围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党政工青妇、机关与基层齐心协力,加大两个文明建设力度,创建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三年间,全市地税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其中受地厅级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76个(次)、先进个人135人(次),有3人被省局荣记三等功。96年初,龙海、诏安、长泰、华安等4个县(市)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94-95年度“文明单位”。去年底,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地税为“文明系统”,授予市局和10个县(市、区、分)局为“文明单位”。全市系统已涌现出1个国家级、8个省级、19个市级、66个县级“文明税务所”和3个省级、37个市级、50个县级“青年文明号”。去年6月在市区8个重点部门行风政风评议中,我局群众满意率最高。11月28日的国务院纠风办简报以《转变纠风工作机制,提高纠风工作水平》为题,通报了我局纠风情况,《半月谈》杂志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今年,省政府纠风办授予我局“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先进单位”,市局机关党委会又被漳州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漳州市地税局办公室)
工行漳州分行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中国工商银行漳州市分行成立于1984年9月。分行成立12年来,在漳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行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针,抓住漳州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立足改革、开拓,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以增加存款总量为基础,以支持经济发展为己任,以优质服务为手段,以先进设备为依托,以提高效益为重点,全面拓展各项业务。截止1997年6月30日,各项存款余额达32.56亿元,是建行初期2.19亿元的14.87倍,其中储蓄存款余额为20.19亿元,是成立时的14.69倍对公存款余额为12.37亿元,是成立时的15.07倍各项贷款余额达32.62亿元,是建行时的7.69倍。其中流动资金贷款25.73亿元,固定资产贷款6.89亿元。
十多年来,工行漳州分行始终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按照效益优先、降低风险,提高质量的原则,在资金投向上,向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企业集团和国家定3家、省定19家、市定11家重点企业转移向推进漳州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转移向为财税多做贡献的支柱产业和客户转移。该行成立12年来,发放固定资产贷款12.53亿元,支持固定资产建设项目625个,已投产或部分投产的有530项,新增产值38.03亿元,利税5.88亿元,出口创汇1910万美元,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改善漳州投资环境,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工行漳州分行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新兴业务和中间业务,积极向商业银行迈进。首先,在1987年建立和发展了本外币配套运作的国际业务部,并在各支行设立国业代理处8个,43个外币储蓄网点。目前已吸收外币存款1047万美元,人民币存款10144万元。累计发放外汇贷款7695万美元,配套人民币贷款余额9419万元。
其次,于1991年引进电子货币业务,开办了牡丹信用卡部。现已发行牡丹卡55000张,其中牡丹信用卡26000张,牡丹取款卡28000张,牡丹专用卡1100张。建立牡丹卡消费特约商户215家,受理牡丹卡储蓄所90个,交易额达25亿元。吸收存款3200万元。牡丹卡市场占有率达45%以上,居全市领先地位。
第三,成立了房地产信贷部,开展住房信贷业务,并为房改提供金融配套服务,做好企事业单位的住房公积金、售房款的归集、管理工作,结合房改推出个人住房储蓄贷款和按揭贷款,深受欢迎。
第四,拓展中间业务。代发工资、代缴电费、代收罚没款等方便群众的代理服务项目已在全市11个支行、部全面推开,目前代理业务多达25种。
在大力拓展业务的同时,工行漳州分行努力改进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致力于服务态度的改善,全面推行文明服务用语,禁用服务忌语员工统一着装,佩章上岗并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全面实行服务承诺制、开展了延时服务、随时服务、限时服务推出特色服务,如电话银行服务、首问负责制、特殊客户特殊服务制,对重点客户实行上门收款、上门送单、上门办理贷款等服务,很受欢迎。
该行还积极推进服务手段现代化,于1997年上半年,全面实现所辖行处计算机网络与全省大联网,并加入全国网络,实现全省活期储蓄通存通取,储蓄取款卡在全省工行的ATM取款、存款(仅限福州)和转帐,在全省工行联网储蓄所的POS及柜台终端上存、取款,在工行特约商家、宾馆的POS上消费牡丹信用卡在全省及上海、深圳、大连等16个城市的ATM上取款。
在努力拓展业务的同时,工行漳州分行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各种形式的争先创优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精神,又具有行业特色的先进集体(个人)和模范事迹。该行成立以来,共有6人(次)被授予“全国金融劳动模范”或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累计有10个单项集体、5名先进个人受总行表彰,有先进单位(集体)81个(次)、先进个人100人(次)受到省行表彰,有先进单位(集体)331个(次)、先进个人345人(次)受到市级表彰。市分行和11个支行、部全部获得了文明单位称号(其中省级4个,市级7个)。
扫一扫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