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闽赣中部边界经济强县

    21世纪的前十年,是宁化为实现在新世纪腾飞奠定基础、积蓄力量的至关重要时期。根据省、市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我们“十五”期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到2005年达到22.1亿元以上,三个产业结构调整为36∶30∶34;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4%以上。主要工作措施是:

   把握一个着力点。 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 中心任务来抓,通过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1、强农业,把建立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立足于农业大县的实际,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积极应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开放新格局,瞄准国内、国际市场,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多个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促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一是加快培植支柱产业,实施农业“115”工程。即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烤烟生产支柱,促进烤烟生产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点培育和壮大水果、竹业、畜牧、食用菌和油茶等五个主导产业。二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经济发展模式,重点扶持农星公司、酒娘企业、菌草公司、竹制品厂等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形成六大产业链:以烟草公司为龙头的烟草产业链,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粮食销售产业链,以农星公司为龙头的家禽养殖产业链,以酒娘生产建设项目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链,以振兴竹制品厂为龙头的竹加工产业链,以安远、曹坊仔猪市场为龙头的仔猪产业链。三是实施名牌战略。重视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加强酒娘、食用菌、茶油、薏米、河龙贡米、水果、辣椒、粉干、粉条、湿子花生、豆腐皮等11个具有宁化 特色的农副产品的推介工作,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2、立支柱,以培植发展资源深加工型产业为重点,促进地方特色工业的形成。坚持走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资源办工业的工业发展路子,按照“立支柱、上规模、创名牌”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五个方面的企业:食品工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业,重点开发以宁化酒娘为主的客家系列产品及饮料;建材工业在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减少污染、节能降耗、开拓市场上下功夫,实现达产增效目标;林产工业继续发展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林产化工行业和人造板厂家具系列产品;矿产工业以现有钨矿、煤矿、稀土矿为基础,强化行业管理,不断提高矿山开采技术和资源利用水平;化学工业重点抓好合成氨厂的更新改造,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发新产品,拓宽市场领域。

  3、活三产,重点发展旅游业和边贸经济。把宁化旅游产业溶入全市旅游发展大格局中,以客家祖地为主导品牌,打响“客家祖地寻根谒祖、天鹅洞群探奇揽胜、革命老区寻踪觅迹”三大 旅游品牌,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形成以客家祖地为重点的客家民俗旅游圈和客家风情旅游线。通过发展壮大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快边贸经济发展。宁化地处闽赣两省结合部,是省五个边贸经济贸易改革试验区之一,省际边贸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努力培育和发展专业市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加强与赣南地区的交往与合作,主动接受沿海产业辐射和转移配套,形成外连沿海、内接赣南、辐射周边的边贸格局,占据边界贸易主导地位,不断提高边界贸易的规模和层次。

   培育四个增长点。牢固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正确把握有利于加快宁化发展的时机与条件,在机遇中寻找和培育经济增长的亮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1、在扩大开放上开辟新经济增长点。一是做好客家祖地文章,增进与海内外客家后裔的接触了解,吸引更多的海外客家人到宁化寻根谒祖、观光旅游、投资兴业。二是精心组织招商活动,引导和鼓励外资参与我县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产权交易、农业产业、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大山海协作力度,加强与厦门经济特区、闽南金三角区和赣南地区经济合作力度,大力推进以资金、技术、人才、设备为内容的多层次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加快主导产业形成和发展。

  2、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壮大新经济增长点。一是在发展数量上做文章,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办企业,壮大个私经济队伍。二是在发展质量上下功夫,鼓励个私企业创新和开发拳头产品,积极培育私营企业“领头羊”。三是在发展布局上抓引导,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农林水利、交通运输、旅游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结合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投资的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四是在管理服务上求实效,为个私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法律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

  3、在开拓市场上寻找新经济增长点。一是拓展县外市场,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商品交易会、展销会,提高我县企业和产品在县外市场的知名度。二是启动农村市场,转变经营方式,健全销售网络,构筑农民欢迎的流通“新干线”。三是开辟海外市场,充分利用世界客属兴起的寻根热机遇,把弘扬客家文化与加强经贸往来紧密结合起来,打好“客家牌”,拓展海外市场。四是抓好流通队伍和营销网络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阵容较大、素质较高的营销队伍,使之成为开拓市场的主力军。

  4、在启动房地产业上形成新经济增长点。以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为重点,充分利用土地级差效益,盘活房地产资产存量,加快房地产业的升温和启动,“十五”期间,争取竣工商品房屋面积30万平方米。

  致力三个创新。通过解放思想,体制创新,优化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断激活县域经济细胞。

  1、观念创新。把广大干部群众的观念引导到加快发展上来,做到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加快发展的聚合效应。

  2、体制创新。一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再造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加快国企改革步伐,以改革求活力、求发展;二是突破科技转化“瓶颈”,再造科技与经济的利益“ 联姻”机制,推动科农携手、科工合作、科科联合,加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规模水平;三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运行机制。

  3、环境创新。一方面,营造配套先进的硬环境,力争在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构筑起便捷的交通体系、有效的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发达的现代通讯体系、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和完 备的市政设施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软环境建设,全面推行机关效能建设,营造“办 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运作体系,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产业投资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抓好人文环境建设,做到以优化的生态环境陶冶人、优美的生活环境凝聚人、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人。
   坚持“一个保证”。 始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扫一扫手机阅读

    信息来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