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加快发展
努力建设全省经济强县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侧,是全省最靠近省会的一个县。全县辖9镇 7乡、315 个村,人口61万。土地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9万亩,人均耕地0.58亩。“九五”期间,闽侯县着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富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五大战略,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变,初步确立了福州次中心城市的发展地位。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亿元,年均递增20.1%;财政总收入达4.44亿元,年均递增25.6%;工业总产值118亿元,年均递增30.5%;全县现有三资企业222家,实际利用外资3.77亿美元。与此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人民生活于1997年提前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九五”期间,我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上下功夫,经济素质显著提高。在工业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方针,积极扶持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形成了汽车、工艺品、机械电子、轻纺鞋帽、食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在农业上,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目标,以“菜、果、茶”为重点,“种、养、加”并举,10大特色基地和10大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95 年的39.8∶39.7∶20.5调整为2000年的19.9∶54.7∶25.4。
  二是改革开放成果丰硕。“九五”期间,我县始终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为目标,继续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土地延包30年政策,加快农村市场化步伐。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基本完成县属国有工业企业改组改制,实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实施再就业工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取得明显成效。坚持“积极引导、放手发展”的原则 ,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积极扶持壮大个私经济。积极培育科技信息、人才交流和房地产等要素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五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利用外资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来抓,认真总结推广青口投资区“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漏斗对内 ,一张纪要办事,一个政务公开”的管理服务经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青口、上街投资区 先后升格为省级投资区,福州农业科技园区被国家“两部一办”列为(福州)海峡两岸农业合 作实验区之一,全县初步形成了青口投资区以工业为重点、上街投资区以教育商住旅游为重 点、荆溪农业科技园区以“两高一优”农业为重点的三大投资热点地区。2000年全县三资企 业工业总产值6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51.7%,涉外税收2.1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8% 。
  三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九五”期间,我县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昙石山博物馆、科技信息大楼、县城新医院等43个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使城乡面貌发生 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科技贡献率由19 95年的56.5%上升到58.5%,教育“两基”于1997年通过国家验收。推进文化、卫生、体育 、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落实计生、环保、土地三项国策,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 展。由我县与福建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林祥谦》,荣获全省电视剧评比特别奖和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五年来我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工 作先进县”、“全省党建工作先进县”、“全省计生‘三为主’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城”等称号。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时期的发展,闽侯县经济总量有了一定的规模,社会各项事业 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区位、人文、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优势更为突出,全县人民的思想观 念、市场意识和自信心、凝聚力日益增强,这些都将为我县在新世纪的腾飞创造良好条件 。东南汽车、大学城、中国(福州)食品工业园等一批大项目,不仅将奠定闽侯“十五”期间 在全省及福州市的地位,而且也将对我县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五”期间闽侯县主要预期经济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人均GDP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6%,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8%,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八强。实现以上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认真贯彻十 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加快发展作为主题,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把闽侯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福州近郊县。
  一要建立分工明确、结构优化的区域特色经济。第一产业要围绕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 农民三大任务,以农产品深加工和市场营销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菜、果、茶”等特色产业,重点扶持一批特色基地和龙头企业,实现农业在“两高一优”基础上的持续发展。第二产业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力建设汽车城、工艺品加工区和食品园三大产业基地,在规模、创新和品牌上下功夫,建成一批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我县工 业发展的“战舰”。到2005年,东南汽车要建成相关配套企业100家以上,汽车产量达到10 万辆以上,总产值达到200—250亿元;食品园落户企业50家,年产值超50亿元,使之成为东 南沿海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全国性食品工业园。第三产业要发挥近郊区资源优势,突出规划、配套和服务三项工作,抓好近郊房地产、旅游休闲、专业市场、院校社会化服务等四大重点,加强项目整合和整体促销,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例。
  二要形成规划完善、布局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格局。“十五”期间,要从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入手,加快汽车城、大学城、甘蔗新县城建设。汽车城要按照新的总体规划,加快城市主干道、综合管理服务区等控制性、标志性工程建设,进一步明确周边尚干、祥谦等乡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使生产、生活、管理服务全面配套。大学城要制定出总体规划 ,抓好江滨大道、排涝排污系统、溪源宫水库等项目建设,争取建成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5—7所高校,使在校生人数达到5万人以上,成为福建省重点科教基地。新县城要以加快甘蔗工业小区建设带动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区面积扩大一倍,人口总量达到8万人左右,成为辐射和带动白沙、荆溪、竹岐等周边城镇发展的中心城区。大力推进沿江(闽江)、沿线(公路主干线)小城镇建设,每年完成20个左右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任务。
  三要建设适度超前、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十五”期间,计划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100亿元以上,进一步加大以重点建设为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要充分利用我县水资 源优 势,建设青口、上街、甘蔗三个日供水能力5—10万吨水厂。继续抓好 山区农村电网改造和荆溪、竹岐、青口、南通、雪峰等变电站扩容建设,使全县供电能力增 加到15万千伏安以上,进一步改善我县电力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强供电能力。加大力度建设通讯网络,到2005年全县固定电话网交换机总量达20万门,形成“大容量、少局所、多接入点”的交换格局。抓好三福高速公路、金上大桥、闽侯闽江大桥等项目建设,为我县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高度重视农村特别是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 务体系,为实施山区大开发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四要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力争达到60%以上。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认真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计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两个转变”,继续巩固“三为主”成果;强化县长环保目标责任制落实,严格把好源头关,巩固提高“一控双达标”成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成昙石山博物馆(二期)、县邮政综合大楼、县体育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完成县医院搬迁,积极延伸广播电视网络,进一步提高覆盖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瞄准宽裕型小康生活目标,开辟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门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别达到5300元和11600元。
  回首“九五”,成绩辉煌,令人鼓舞;展望“十五”,蓝图宏伟,催人奋进。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努力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铸就闽侯发展史上更加辉煌的篇章。                 
                           

 

扫一扫手机阅读

    信息来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