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与研究努力创建全省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促进泉州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要有长远的发展 眼光,摒弃过去那种不顾资源基础和环境承载力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模式,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正如江泽 民总书记概括的那样:“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在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上,谁认识得早,行动得快,谁就能抓住机遇,获得大的发展,谁就将真 正赢得21世纪。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跨入全国“经济强市”行列。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952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0.2%上升到1999年的1.1%财政总 收入48.32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2.64亿元人均GDP14 488元,所辖县(市)全部进入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侨乡人民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城乡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9年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27元。全市于 1996年率先基本实现小康,正在向宽裕型小康迈进。泉州先后被评为全国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同时,泉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做好可持续发展各项工作。
计生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人口素质有较大提高。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明显成效,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1999年下降到9.96‰计划生育率逐步提高,1999年达90.5%20年全市共 少生150多万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1998年5月,全市各县(市、区、管委会)全部通过省政府组织的“两基”达标 评估验收,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有所提高。妥善处理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修编和实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做到保护、开发、整理有机结合。强化海洋保护观念,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生态型“山上泉州”和“海上泉州。
环境整治步伐加快。强化县(市、区)长、管委会主任环保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建陶业烟尘、制鞋业“三苯”废气和晋江、洛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一控双达标”任务,工业“三废”处理水平提高,环评执行率达97%,“三同时”执行率达9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积极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净化,扎实抓好非降解塑料包装物“白色污染”和机动车废气整治,中 心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13平方米,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全市范围内封山育林、保持水土、绿化环境、优化生态,深入开展治山治水治田治矿活动。今年以来 接连发布1-6号、8-9号市政府令及一系列行政规章,重点保护“四山两江”(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晋江、洛阳江流域),着力构筑全市生态保护建设体系。
21世纪前20年特别是“十五”期间是泉州建设生态经济文明城市和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的关键时期。为此,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的意识,正视泉州发展面临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区域经济发展尚欠平衡、可持续发展任务繁重等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责任意识, 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贯穿于经济社会 发展始终。
要认真贯彻执行三项基本国策,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 加强依法管理、孕前管理和村自管理,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计生率保持在90%以上。完善计生服务网络,坚持优生优育,普及优生科学知识。重视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为科技与经济竞争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法制化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加强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十五”期间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高层次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目标。重视研究 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和完善老龄人社会保障机制。二是合理开发国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资源开发利用的粗放、低效现状,走一条适 合市情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路子。全面贯彻实施《土地法》,加强土地管理 ,依法保护与合理开发耕地。突出保护现有基本农田,使面积稳定在220万亩以上,实现全市总量动态平衡。节约开发和合理利用水、森林等自然资源。按照“合理布局、控制总量、统一设计、规模开采、成片治理”的原则,科学有序地保护、开发、利用沙、石、土、矿等资源。三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决淘汰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小水泥、小电镀、小建陶、小纸厂、小制鞋厂等小企业。发展生态农业,减轻面源污染。把保护“母亲河”作为永恒主 题,统筹考虑水体水质保护、筑堤防洪、水域生态和两岸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城镇“水、气、声、渣”污染。至2010年,全市大部分城镇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晋江等河流水体水质保持达标,近岸海 域水质基本达到海域功能区划规定的标准,全市城乡环境质量普遍有明显提高。
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发展后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艰巨任务迫切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突出科教兴市,把经济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推动技术、体制、管理三大创新,促进经 济发展转型、升级、接轨调整,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深化科技“八大工 程、十大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型材料、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海洋资源利用等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好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工作,努力建设全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设立和科学运作高科技企业风险资金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资金,“十五”期间培育10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立20个企 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科研中试基地和重点实验室以国家、省、市三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为龙头,抓好泉州湾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带建设。建设以清蒙科技工业区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十五”期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实施高新科技攻关项目20项加快高新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改 造传统产业步伐,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十五”期间完成技术推广应用项目50项,技改项目300项,开发新产品500项。
要努力创建全省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生态经济文明城市。真正树立生态环境建设是为民办实事工程、政府工程、一把手工程、全民动手工程、系统工程和永恒工程的思想,认真实施《泉州市2000年至2004年生态环境建设 规划》。按照“管种并举,长年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围绕生 态环境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晋江洛阳江流域 绿化、市区园林绿化、退耕还林和矿区植被恢复、水利工程周围一重山绿化、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片等工程的建设,加快高山陡坡造林绿化,提高封山育林质量和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 优化生态环境。全面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逐步实现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在现有基础上,经过5年建设,形成以林区森林生态为主体,以“半小时城市群”、“一线”(沿海线)“两江”(晋江、洛阳江)“三路” (324国道和305、306省道)“四山”(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 桃花山)绿化为网络的生态环境体系,全市规划区应封山护林面积达2384.07公顷,其中造林补植面积6601公顷,重点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0747公顷,退耕还林400公顷,改造中低产田39333公顷,使市区周围的“四山”全部森林化,“两江”流域绿化,公路两侧、城镇村庄周围绿 化美化,海岸线林带化。至2004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65987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7.2%中心市区绿化覆盖率达37%,绿地率达32% ,人均公共绿地达7平方米。同时,完善清源山观光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加快 紫帽山观光游乐区、德化石牛山和永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九仙山度假休闲旅 游区的建设步伐。建成东西溪流域资源开发生态经济区、永春省级生态建设示 范区、石狮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全省创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奠定泉州 生态经济文明城市的坚实基础。
为确保可持续发展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推进,我们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落实责任制,强化检查督促和行业指导,确保一系列市政府令的贯彻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及其目标、任务、标准、质量的落实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地方投入为主、国家适当扶持为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以对人民、对历史、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研究和制订与国家法律、法规配套的地方性规章,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制、政策保障加强对计生、土地、环保、建设、规划、交通、技监、农业、卫生、工商、林业、水 利、海事、水土、矿管、市政、城监等部门执法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业务培训,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业、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总之,要切实增强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社会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局面,促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和顺利实施,努力推动泉州早日建设成为 经济发达、政治清正、民生宽裕、社会稳定的新侨乡和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
扫一扫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