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艰辛创业铸辉煌锐意进取谱新篇
同安地处闽南金三角厦、漳、泉交通要冲,三面罗山,南襟大海,与金门一衣带水。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1997年5月撤县设区。全区辖有12个镇231个行政村(含居委会),面积1079平方公里,人口55万。同安山川毓秀,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毗邻特区,靠近金门、台湾,并有同安籍海外侨、港、澳、台同胞300多万人,使得它在经济发展中具备了“山、海、亚、台、特、侨”的六大优势。全区盛产鱼、虾、贝、藻、药、菜、茶,其中龙眼、对虾、花生、文昌鱼、中药材等驰名国内外。地下蕴藏有丰富的高岭土、矿泉水、花岗岩、温泉等资源。
1985年1月,国务院批准同安为沿海经济开放县以来,县(区)委、县(区)政府把握机遇,按照“贸、工、农”外向型经济格局,依托厦门经济特区,立足亦山亦海,物华天宝和海、陆、空交通便捷的优势,确定“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导,以突破工业为重点,外引内联并举,鼓励多轮驱动,努力发展高科技、高效益、现代化,形成规模产业,建成一个工业发达、农业高效、第三产业繁荣兴旺的近郊型、外向度高的现代化开放县(区)”的开放发展战略,致力于水、电、路、码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目前,同安公路纵横联网,国道324线、省道205线,福泉漳厦高速公路,同安至集美20公里长60米宽水泥路的城市快速道,均贯穿境内,城区至各镇的主干公路全是平坦笔直的柏油路,公路密度居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海上航运有码头多处。其中,刘五店千吨码头货船可直航港、澳、津、沪等地,二期5000吨以集装箱为主杂货为辅,年可吞吐30万吨的综合性多用途码头,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和港区总体规划,鹭浏油码头开始动工兴建。全区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输变电站2座,各镇均建有35千伏变电站,年供电可靠率98%以上。区自来水厂供水能力4万吨/日,年供水能力300万立方米的汀溪水库至大嶝镇供水工程已竣工,各镇自来水厂相继建成,可以满足全区各镇开发和工农业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用。沿海突出部51个村的人饮工程基本完成,受益人口达到12.75万人。全区城乡已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电话装机总容量达7.7万门,用户累计达5.35万户。市政建设和城市管理迈上新台阶,97年11月通过省级卫生城市达标验收。
我们在优化投资软、硬环境的同时,认真组织实施“一点—两线—三片”开发建设,即以城区大同镇为重点,区域内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同(安)泰(长泰)、同(安)溪(安溪)公路为“两翼”,以城东城南外商投资工业区和美人山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龙头,形成全面推进,层层辐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崐放新格局,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通过大量吸引外资、台资兴办企业,开展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与补偿贸易,扩大对外贸易,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上了新台阶。至98年3月,全区批准外资项目757个,投资总额142398.6万美元。仅97年就批准外资项目156个,比上年增长59%,已开工投产的三资企业97年完成工业产值7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占全区工业总产值56%,进出口总额1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4%,外向型经济继续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增进乡谊,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繁荣同安”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同安联谊大会,于1996年11月24日—26日如期在同安隆重举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个海内外乡亲首次欢聚银城,共叙乡情,共谋合作与发展大计。大会期间共接受捐赠金额或实物折合人民币1800多万元(不含寺庙场所),举行了20个重点项目的庆典或签约仪式,洽谈、签定19个投资项目,投资金额达1.6亿美元。会议通过交流座谈、学术研讨、参观考察、寻根谒祖、文艺晚会、大型踩街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突出了联谊会主题,弘扬了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精神,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综合开发,结构合理,优势高效,出口创汇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基本形成,全区已建立粮食示范基地8个,“高优农业示范片”6万亩、南亚热带水果基地2万亩、万头猪场4个,禽畜养殖大户945户和一批水产养殖基地,其中,以龙眼、花生、对虾、瘦肉型猪为龙头的出口基地已初具规模。同时,加大扶持发展乡镇企业的力度,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乡镇企业健康持续发展,97年全区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7%。一些龙头骨干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名牌产品不断涌现,如惠尔康的“吸冻凉粉”在港澳国际食品饮料(技术)博览会上被评为“国际优质产品最高金奖”厦门中盛粮油实业公司生产的“盛洲牌”系列植物食用油获“中国名牌产品”,在全国油脂产品评比中名列前三名。97年,全区农村基本实现小康,出现了11个亿元村,村组财政收入超百万元的行政村达18个。全区213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地形图测绘和规划编制任务,新村建设全面铺开,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新圩镇的马塘村被列为全省新村建设样板。
改革开放,优化调整了同安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同安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97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0.4亿元,比1993年(下同)增长264%,工农业总产值125.9亿元,增长319%进出口总额10.7亿美元,增长348%预算内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2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5元,增长189%,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181元,增长112%。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97年获得“省级卫生城市”称号,“省级首批文化先进区”称号,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全市先进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跃入全国“百强县(区)”行列,连续四年跻身全省经济十强县(区)行列。
世纪之交,二次创业,任重道远,催人奋进。《同安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绘出了同安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到2000年把同安建成工业发达、农业高效、第三产业繁荣,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腹地和服务中心,形成多引进、高创汇、富人民的新同安。部分山区村镇人民生活全面实现小康水平,其余各镇接近富裕水平,到下世纪初期,全区经济综合实力更上新台阶,经济实力更加强大,人民生活大大提高,全区人民达到富裕水平。具体奋斗目标是:
——工农业总产值:“九五”期间年平均递增22.6%,2000年达到180亿元2010年达到720亿元,后十年年平均递增14.8%。
——财政收入:2000年达到6亿,年平均递增24^6%2010年达到32亿元,后十年年均递增18.2%。
——人民生活: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00元到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生活费,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8%。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九五”期间预计年均增长24.6%、全年累计90亿元2010年平均增长20^5%,十年累计到580亿元。
为此,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改革开放意识,全面落实科技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接轨,真正把同安的经济发展成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管理水平高的新局面。同时,要在独立崐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注重发挥港、澳、台、侨、特的优势,下大力气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大商社集团到同安投资置业,到2000年争取实际利用外资达10亿美元,提高同安外向型经济的总体素质,将同安建成闽南地区对外引进、对内辐射的“立交桥”。
同安正以崭新的姿态,满怀信心地进行伟大的二次创业。我们将以更开放的思想,更灵活的措施,更求实的作风,更高效的服务,诚招天下客,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共同创造更加文明进步的明天。
世纪的重托——三明市环保工作巡礼
三明,一个美丽的名字,日月星互丽交辉。意蕴绵长。三明人值得自豪,他们亲自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新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为福建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明人也有惶惑,他们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竟然也制造了危及自身生存的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建设的长足发展,导致了环境与工业发展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当他们开始正视自己的生存空间时,三明已被列为全国75个重点污染城市之一。
决不能再让烟尘弥漫,决不能任由污水横流,日月星交辉的城市,应该是最美、最舒适的家园。治理污染、保护人们生存环境的工作摆上了市委、市政府的案头。澄清玉宇,谁当此任1978年,三明市环保部门肩负时代的重托,慷慨登上了历史舞台。
攻坚克难艰苦创业
创业艰难,环保工作尤难。三明市环保局的同志一想起当年的情景就感慨不已。
他们忘不了,环保办成立之初,人们头脑中还没有环保这根弦,他们一进企业,企业领导便眉头一皱,不耐烦地蹦出一句:“你们环保办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的正经事不去管,怎么跑到企业找岔来了”也有人振振有词:“烟囱不冒烟,机器不鸣响,还算什么工厂企业是替国家创造财富,可不是拿来穷折腾的。”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困难大,不如三明环保人的决心大。环保局领导带头,全体出动,不厌其烦地一家家工厂走遍、一个个企业攻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思想堡垒一旦攻破,环保人员立即与企业干群携手并肩,披挂上阵,拉开了三明污染治理的序幕。他们与企业一起想方设法寻求治理最佳方案、一起奔波争取贷款、一起调试设备。汗往一处流,劲往一处使。
他们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全国、省、市众多的荣誉。市环保局1989年被国家环保局、农业部、统计局评为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先进集体1993年被国家人事局、环保局授予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1992年至1993年被国家环保局、团中央授予全国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1994年被国家环保局授予1979年至1994年排污收费先进集体。还连续四年荣获全省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验收第一名,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完成市长(专员)环保目标责任书先进单位……
可是,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们不但没有稍微的松懈,反而把环保之弦绷得更紧,把勤奋的脚步迈得更勤。特别是在1996年9月,原明溪县县长吴俊慰接任三明市环保局局长后,不但继承发扬了历任环保局领导心系环保、雷厉风行、敢抓善管的好作风,而且借助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分别作出的三个环保《决定》,抓住机遇,振奋精神、联系实际,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还三明一片蓝天、一江碧水”的奋斗目标,带领广大干群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
综合整治全面出击怀着“还三明一片蓝天、一江碧水”的心愿,环保健儿肩负着世纪的重托,再度全面出击。这次出击,信心更足、攻势更猛。因为重视环保,已经在全国形成大气候。
有了好机遇,就得抓住它、利用它。市环保局乘势而上,综合整治、全面出击。在人们的眼里,他们就象技艺精湛的舞龙人,龙头舞得好,龙身盘得活。
所谓“龙头”,就是环保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为了把“龙头”舞得灵活自如,得心应手,他们倾注了许多心血,做到事事想在前、干崐在先,长远有目标、近期有计划,跑得勤、做得实,主动参与领导决策,积极献计献策,一片诚心可鉴,又兼巧舌莲花,任石头也被说动。领导本来就重视环保,他们心中的天平自然向环保倾斜。市长亲自在环保目标责任书中挂帅牵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也对环保工作关怀有加,经常听取汇报,深入现场办公,为环保工作“铺路搭桥”。在市领导的支持下,他们根据三个环保《决定》的要求,在1996年取缔、关停工作的基础上,1997年加强了监督检查,率先将取缔的造纸厂的关键设备,如蒸球等拆除落地,从根本上遏制了小造纸污染的“回潮”还根据国家三部委文件精神和省里的要求,关停了两条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小水泥生产线。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形成合力,还有什么事情不好办1997年,列入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的3大类54个项目绝大多数得到了落实。
龙头带出龙身活。整治工作在各个战场有条不紊地全面展开。重点是加强污染治理、遏制污染源。“两厂”、“两水”、攻坚战特别引人注目。“两厂”即指三钢、三化的污染治理工作。这两家三明首屈一指的大厂,家大业大,污染也惊人。尽管多年来重视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但由于新上了不少大项目,又增加了不少新污染源,仍然是三明最重要的两大污染源。因此,治理好这两大污染源是改善三明市区环境质量的关键。近年来,这两个厂领导高度重视污染治理工作,与市环保局紧密配合,团结奋斗,取得了良好成效。“两水”,即指闽江流域三明辖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泥粉尘污染治理。市环保局专门成立了有关机构,局领导亲自带领手下,跑遍了沙溪河两岸企业深入进行调查,制定了整治规划,为把任务实施情况落到实处,他们还不辞辛苦,一次次深入企业现场指导,督促检查,了解设备运行情况……还帮助企业积极奔走,争取省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和重点污染治理资金的贷款。针对小水泥立窑粉尘治理技术在我市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市环保局积极组织对立窑粉尘治理技术进行调研和学习考察,推动了水泥业粉尘污染治理工作。
防治为本管理从严不但重“治”,更要重“防”。要“还三明一片蓝天、一江碧水”,除了对已有污染进行坚决治理外,还要防范于未然,从新开发和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源头抓起,遏制新污染源产生。
市环保局为不辜负世纪的重托,以高度的责任感,坚决实行“规划先行、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加强监督”的方针。首先是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审批工作。他们对此是慎而又慎,严格把关。在审批过程中,他们坚持“以新带老、增产减污、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的原则,主动上门,与建设单位、设计部门等协同作战,现场踏勘、帮助选址、参加项目的技术论证等。做到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不批,特别是“十五小”项目决不松口厂址不合理不批开发和建设项目情况不明不批治理方案不可行不批。
有效的管理,还在于加大执法力度。市环保局敢于碰硬。首先,对历年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了清理,分期分阶段地进行了现场检查。通过执法检查,强化了建设项目的跟踪管理。其次,加强了排污收费的环保行政执法。近年来,由于市场疲软,我市许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还有一些企业完成了污染治理后,相应减少了排污费,使排污费征收工作面临很大困难。市环保局加大工作力度,开展了排污收费宣传月活动,召开了多次全市监理所(站)长会议,协调收费工作,市、县两级开征了建筑施工、“三厅”等噪声超标排污费,市局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各县(市、区)进行调研和监督检查,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使1997年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再次,环保设施的运行检查工作也加强了执法力度。在不定期抽查、夜间突出检查的基础上,市环保局每年两次对运行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加大执法力度,更体现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环境污染事故和纠纷。市环保局心系群众,半夜一个电话,有关人员都立即起床,急忙赶往现场。可谓“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大张旗鼓宣教开路不但要会干,还要会说。环保工作天上、地下无不包容,单靠市环保局百十号人根本不够,要“还三明一片蓝天、一江碧水”,就必须唤起全民的环保意识。而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宣传教育。市环保局的宣传教育攻势就象夏天的雷阵雨,伴着雷鸣电闪,瓢泼而下又象春天的细雨,伴着送暖东风,绵绵密密。1997年创办的《三明环境报》,期期送到领导的案头,企业干部、职工的手中。其中环保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环保科学知识,我市环保工作热点、难点,公众环保意识调查,以及有关环保文学作品等无不包容。不但自己办报,还发挥宣传媒介威力。在《三明日报》、《福建政报》、《决策参考》、《三明人民政坛》、《三明侨报》等搞专版、开展征文比赛,宣传报道我市环保工作,表扬先进典型,批评违法行为,提高人民意识。此外,还在电视台播放了自己拍摄的《绿色三明》等专题片在公众广场街道制作了“还三明一片蓝天、一江碧水”大型霓虹灯等环保公益广告。不仅发挥报纸媒介作用、市环保局有影响的宣传教育活动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形式多样。为的是把环保工作从小孩抓起,使跨世纪的接班人从小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担负起“还三明一片蓝天、一江碧水”的光荣职责。
春风化雨,大张旗鼓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极大提高了全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形成了“人人关心环境质量、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将强兵勇争创一流若大的市环保大楼内,看不到一个闲人,每个科室都象绷紧了发条似的,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了解他们的,谁不夸这是一支政治清明、作风优良、装备先进、业务娴熟、求真务实、争先创优的队伍!响鼓更要重锤敲。为了“还三明一片蓝天、一江碧水”,市环保局以人为本,强化教育,练好内功。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线,把提高队伍素质,与廉政勤政、防腐拒贿、纠正行风的“政德”建设相结合与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提高效率的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学雷锋、学先进、为民办实事的社会公德建设相结合。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动力,以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认真组织学习政治和业务,注重抓“政德”建设,促“三德”提高围绕“讲文明、树新风”、深化“满意在环保、争当人民好公仆”、“创建文明办公室(单位)”等活动,巩固创建文明单位的成果深入开展“三讲、两说、一评”活动,内增素质、外塑形象,坚持文明执法,提高工作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把职工的心拢在了一起,“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三明环保精神化为了巨大的动力。领导以“清正廉明、反腐拒贿”为荣,干部、职工以“公正执法、无私奉献”为乐。他们的承诺,说办就办、说到做到他们的服务,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为了早日“还三明一片蓝天、一江碧水”,全局上下以“上一流水平、争一流成绩、创一流荣誉”的志向顽强拼搏、奋勇进击。
这就是三明市环保局,无愧于世纪重托的“环境卫士”。污染不除,进击不止。在迈向新世纪的征程中,他们的追求是那么执着,他们的脚步是那么坚定,我们有理由相信,日月星互丽交辉的三明,一定会天更蓝、水更碧、山更青、城更美一定会更加春姿烂漫、前程似锦。
扫一扫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