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通知

闽政文〔2008〕463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商交通运输部同意,现将《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08-2020年)
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福建省交通厅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部署,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沿海港口岸线资源,促进沿海港口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服务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及《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福建省交通厅联合编制了本规划。

  本规划是沿海港口的空间分布规划,也是省内最高层次的港口规划,将指导全省各沿海港口的规划编制与建设发展。

一、港口发展与布局现状

  我省建港岸线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的过程中,港口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资源、一大优势、一大潜力”,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大对外开放、服务全国大局、促进两岸交流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平台。

  (一)港口发展与布局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省沿海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厦门港和福州港为主、其他港口加快发展的格局。至2007年底,我省沿海港口共拥有生产性泊位49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89个;沿海港口200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36亿吨,集装箱686万TEU。现状详见表1。

表1 2007年全省沿海港口现状表

港口
码头长度
(米)
泊位数
(个)
其中:深水泊位数
(个)
通过能力
2007年完成吞吐量
(万吨)
其中集装箱
(万TEU
(万吨)
其中集装箱
(万TEU
合计
48191
495
89
17357
801
23603
686
厦门港
17104
132
41
7152
555
8117
463
福州港
14274
153
32
5143
138
6433
120
泉州港
8402
66
12
3318
101
6215
102
莆田港
2439
37
2
401
3
1613
0.9
漳州港
1509
21
0
388
2
533
0
宁德港
4463
86
2
955
2
691
0.3

  随着我省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厦门、福州两港的综合运输枢纽作用更加凸显,其他各港也得到快速发展。厦门港依托经济特区,凭借良好的腹地经济环境和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的区位优势,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集装箱干线港和沿海主要港口。福州港依托省会城市的优势,港口建设逐步由闽江口内港区向外海深水港区发展,在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泉州港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港,同时依托石化产业基地,在促进泉州市外向型经济和临港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莆田港以木材、粮食等散杂货运输为主,其优越的港口资源为临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漳州港以矿建材料及石化运输为主,带动地方经济和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宁德港以服务地方经济的散杂货运输为主,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临港工业项目的落地,优越的港口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和利用。

  (二)综合评价

  随着我省沿海港口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港口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

  1.港口吞吐量持续较快增长,沿海港口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与国民经济保持了同步较快增长,2000~2007年间GDP年均增长13.7%,同期我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19.5%,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22.9%。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原材料和生产生活物资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货物主要通过沿海港口运输,全省石化产业所需的原油全部从我省沿海港口进入,经沿海港口调入的煤炭占全省煤炭总调入量的89%,粮食占全省粮食总调入量的60%左右,沿海港口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图1 福建省沿海港口吞吐量与GDP相关关系

 

图2 福建省沿海港口外贸吞吐量、外贸集装箱吞吐量

  2.对外开放日益扩大,沿海港口成为我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外贸易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外贸吞吐量也随之迅速增长,2007年达到了7182万吨,是2000年的2.55倍。目前,全省开辟了107条国际航线,与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据统计,我省95%以上的外贸货物通过港口运输。沿海港口已经成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国际和台湾等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和地区竞争、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重要战略资源。

  3.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不断发展,沿海港口成为我省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我省积极抓住我国冶金、能源、船舶等大型重化工业布局向沿海地区调整转移的机遇,利用主要港湾,依托工业园区、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园区等,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要素聚集和产业集群。厦门、福州、泉州等港口周边已经形成了一批以石化、冶金、电力、造船等为主的产业聚集区;同时,铁路、公路、航空与港口共同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的日益完善,加快了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推动了临港物流业的发展。沿海港口在优化产业布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4.两岸“三通”基本实现,沿海港口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与人员往来的重要口岸

  我省沿海港口率先与台湾本岛及金马澎地区开通直航的码头泊位有23个,航线27条。至2007年底,厦门、福州两港与台湾高雄港间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累计运营1.87万航次,承运中转集装箱500万TEU;我省沿海与金马澎间直接往来客运双方共运营26048航次,运送旅客268万人次,货运双方共运营4546 航次,运载货物500万吨。根据2008年11月4日签订的《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我省沿海福州、松下、宁德、泉州、肖厝、秀屿、漳州、厦门等8个一类港口口岸全面对台开放。12月15日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正式开通我省沿海与台湾各主要港口间的海上集装箱班轮和散杂货不定期双向航线。沿海港口在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密切两岸人员往来、推动两岸直接“三通”中起到重要作用。

图3 “两门”、“两马”直航以来完成客运量(单位:人次)

  (三)存在问题

  1.港口资源利用不尽合理,一些岸线后方陆域无序开发,岸线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2.港口布局不尽完善,泊位小而散,重点不突出。码头建设存在结构性矛盾,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公用大型码头,缺乏规模效应。

  3.港口集疏运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铁路进出省通道等级低,输送能力不足;疏港公路通道有待完善,综合交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二、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港口的需求

  随着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的扎实推进和海西效应的不断增强,我省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预计到201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港口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我省正着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信息、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临港重化工业,重点发展造船、石化、汽车、冶金、浆纸及木材加工、能源等产业,走符合我省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将带来临港工业运输量的大幅增长,要求港口拥有更强运输能力、更高装卸效率,实现规模化发展。

  2.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对外贸易是推动我省港口运输特别是集装箱运输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我省依托面对台湾、北接长三角、南承珠三角的优越区位,扩大对外开放和改善投资环境,承接新一轮国际和台湾等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厦门海沧保税港区和福州江阴保税物流园区,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保持外经贸平稳发展。这一进程将推动国际化大生产、大流通,要求港口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和专业化的综合服务。

  3.闽台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依托“五缘”优势,我省着力拓展“六求”作为,闽台经贸交流与合作领域逐年扩大,人员往来频繁。随着两岸关系发生积极的重大变化和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闽台经贸、农业合作、旅游双向对接等方面积极推进,两岸间的客货运输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加快我省港口发展,充分发挥港口窗口、平台作用,将进一步拓展闽台交流合作。

  4.与周边省份的区域合作持续强化

  沿海港口不仅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依托,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交往的重要出海口。随着海西建设的不断推进,周边省份积极呼应,以港口为核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及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对外交流作用将日益强化。我省沿海港口将进一步发挥沟通中、西部地区,引进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装备的纽带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

  (二)吞吐量预测

  根据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港口的需求,采用定量和定性的预测方法,以2007年吞吐量为基础,分析预测海西港口群未来吞吐量发展趋势为:

  2010年总吞吐量达到3.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1100万TEU。

  2015年总吞吐量达到4.8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1900万TEU。

  2020年总吞吐量达到6.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2800万TEU。

  具体预测情况详见表2,吞吐量分货类预测详见附表1。

表2 福建省沿海港口吞吐量预测表

项 目
单位
2007年实际
2010年预测
2015年预测
2020年预测
总吞吐量
亿吨
2.36
3.30
4.80
6.30
外贸
亿吨
0.72
1.15
2.29
3.22
内贸
亿吨
1.64
2.15
2.51
3.08
集装箱
万标箱
686
1100
1900
2800


图4 福建省沿海港口吞吐量预测

三、港口发展的战略目标

  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总体部署,立足服务全国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依据《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坚持“四求先行”、“四个重在”的要求,充分利用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加强和统筹港口、通道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重要港湾的整合力度,建设厦门港、福州港等主要港口,加快开发建设泉州港、莆田港、漳州港和宁德港,逐步形成面向世界、连接两岸三地、促进对外开放、带动临港产业、服务经济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海峡西岸港口群,使我省沿海港口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的地位有较大提升,港口对腹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明显增强。

  (一)近期目标

  到2010年,全省沿海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高的码头,港口资源有机整合,港口结构趋向合理,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集疏运条件进一步改善,临港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厦门港的集装箱干线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重要枢纽地位不断巩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福州港的国家综合运输体系重要枢纽地位逐渐形成,“两集两散”重点港区初具规模,其它港口逐步发展壮大。沿海港口吞吐量超3亿吨,形成2个亿吨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超1100万标箱,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两岸“三通”需要。

  (二)中远期目标

  到2020年,全省沿海港口的布局、结构和功能趋于完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和对台等运输系统基本形成。在沿海建成一批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和大型物流园区,形成以规模化港区为依托的临港产业集中区,港口在区域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两集两散”重点港区呈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在海西港口群中发挥主导作用。沿海港口吞吐量超6亿吨,形成3个亿吨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800万标箱,海西港口经济和厦门、福州等港口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有较大提升,满足并适当超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图5 “两集两散”港区分布图四、岸线利用规划

  (一)岸线资源评价

  我省大陆海岸线3752公里,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21.3%;沿海岛屿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有1546个,岛屿岸线长2804公里。沿海各设区市大陆海岸线长度分别是:宁德市1046公里、福州市920公里、莆田市336公里、泉州市541公里、厦门市194公里、漳州市715公里。

  我省岸线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以基岩海岸为主,岸线曲折,具有丰富的深水港口资源和良好的深水航道与锚地条件;海湾内水域宽阔,潮汐动力强,泥沙来源少,水体含沙量低,淤积较轻;沿岸地貌以丘陵台地为主,陆域偏窄,部分地区港口的陆域形成和道路建设投资大;受台湾海峡台风和风浪影响较大,但对掩护良好的海湾内港口影响不大;部分地区地震烈度较高。

  (二)岸线利用现状

  目前,我省利用沿海岸线的主要是港口、临港工业、渔港、旅游、城市生活、养殖业等。全省沿海已利用建港自然岸线为101.9公里,占全省大陆海岸线的2.7%,占规划利用建港自然岸线长度的17.1%,已利用深水建港自然岸线37.3公里,占规划深水建港自然岸线长度的12%,已利用岸线主要集中厦门港、福州港和泉州港。

图6 沿海港口建港自然岸线利用现状图

  (三)岸线利用规划

  根据我省沿海岸线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需要,在全省海岸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区域发展、城镇体系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遵循适应性、协调性、整体性、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全省岸线从北至南按各港分为六个部分规划。

  全省沿海港口规划利用建港的自然岸线全长597.6公里,占全省大陆海岸线16%;其中规划深水建港自然岸线311公里,占全部规划建港自然岸线的52%。本规划将建港岸线长、深水资源优势突出、地位重要、正在开发或近期开发的岸段列为“重点建港岸段”。规划重点建港岸段共25段,长度387公里,其中深水岸线243公里。全省沿海港口重点规划建港自然岸段情况见表3。

表3 全省沿海重点建港自然岸线利用规划表

序号
港口名称
岸线名称
规划利用岸线长度(km
已利用岸线长度(km
利用现状
1
宁德
杨岐、城澳、溪南、白马门、漳湾等5段岸线
84.9
1.6
除溪南岸段未利用外,其余岸段部分利用
2
福州
青州~长安、松下、狮岐~将军帽、可门、江阴、牛头尾共6段岸线
95.3
18.5
除牛头尾岸段未利用外,其余岸段部分利用
3
莆田
兴化湾南岸、秀屿、东吴共3段岸线
87.2
5.0
除兴化湾南岸岸段未利用外,其余岸段部分利用
4
泉州
肖厝~鲤鱼尾、斗尾、秀涂、石湖共4段岸线
43.7
17.0
除秀涂岸段未利用外,其余岸段部分利用
5
厦门
刘五店、东渡、嵩屿~海沧、招银、后石共5段岸线
55.4
32.9
除东渡岸段已利用外,其余岸段部分利用
6
漳州
古雷、城垵共2段岸线
20.4
1.0
部分利用
合计
25
386.9
76.0
 

  港口岸线利用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港口发展预留空间,并不表示所规划的岸线都将成为港口。本次规划的港口岸线的具体功能还需要在下一层次的各港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进一步明确。

五、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一)规划原则

  1.突出海西发展战略。按照构建海西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要求和建设“大港口”的目标,为提高海西港口经济在全国港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布局上重点突出厦门及福州的主要港口地位。

  2.注重与《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注重与海西区高速公路、铁路、民航等相关运输体系规划相衔接,发挥综合运输体系整体效益;注重与产业布局、城市、国土、海洋等相关规划相协调,使港口布局与腹地发展相适应,成为海西城市群、产业群的重要依托。

  3.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港口岸线资源优势,细化布局、有效利用,保护岸线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并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统筹规划,满足中长期发展对岸线资源的需求。

  4.服务两岸直接“三通”需要。依托我省沿海港口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规划的海峡通道布局,加强两岸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争取在两岸“三通”上有作为、有贡献、有地位,在我省沿海与金马澎间直接往来上有拓展、有创新、有特色,推进我省沿海港口成为中西部省份进出台湾的重要通道和两岸“三通”的前沿平台。

  (二)布局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的规定,沿海港口分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三个层次,按照《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及各港的现状和特点,我省沿海港口规划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要港口,泉州港、莆田港、漳州港、宁德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布局。

  沿海各港的功能定位如下:

图7 港口布局规划图

  1.厦门港

  厦门港功能定位:是我国集装箱干线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我国沿海主要港口;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是我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是我省及周边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资源;是海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对台“三通”的重要口岸。厦门港将依托厦门海沧保税港区和区域内发达的路网系统,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的物流中心,主要为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厦门港应具备装卸仓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现代物流、临港工业、通信信息以及保税、加工、商贸、旅游等多种功能,逐步发展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高效、效益显著、文明环保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

  厦门港服务范围覆盖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随着地区综合运输网不断完善,其腹地范围将扩大到赣、湘等其他内陆地区。

  2.福州港

  福州港功能定位: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我国沿海主要港口;是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依托;是福州市及闽江流域发展外向型经济和连接国际市场的重要支撑;是对台“三通”的重要口岸。福州港以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和集装箱运输为主,随着腹地经济发展和外海港区规模的形成以及福州江阴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充分发挥福州省会城市服务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充分利用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和对台合作优势,积极拓展物流、商贸、信息、对台滚装和客运等功能,发展成为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

  福州港服务范围以闽中、北地区为主,随着以福州市为中心的综合运输网不断完善,将为浙、赣、湘的部分地区提供运输服务。

  3.泉州港

  泉州港功能定位:是我省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全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泉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发展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是对台“三通”的重要窗口;是临港工业开发建设的重要基础。泉州港以发展石化等液体散货、内贸集装箱运输为主,积极发展外贸集装箱支线运输,充分发挥泉州创新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拓展物流、商贸、信息、对台滚装和客运等功能。

  泉州港服务范围以泉州市为主,随着综合运输网不断完善,其腹地范围将扩展至周边地市以及赣、湘的部分地区。

  4.莆田港

  莆田港功能定位:是我省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全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莆田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是临港工业开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对台交流的重要窗口。莆田港以发展能源、原材料运输为主,积极发展外贸集装箱支线运输,拓展物流、商贸、信息、旅游客运等功能。

  莆田港服务范围以莆田市为主,随着向莆铁路等疏港通道为主骨架的综合运输网不断完善,莆田港的腹地范围将延伸至赣、湘的部分地区。

  5.漳州港

  漳州港功能定位:是我省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全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重要依托;是腹地发展临港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对台交流的重要窗口。漳州港以发展石化、能源运输为主,积极发展外贸集装箱支线运输,拓展物流、商贸、信息等功能。

  漳州港服务范围以漳州市为主,并辐射闽西、粤北的部分地区。

  6.宁德港

  宁德港功能定位:是我省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全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宁德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重要依托;是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宁德港以发展能源、原材料和通用散杂运输为主,兼顾部分集装箱运输以及对台交通、陆岛交通和旅游客运,以服务临港工业起步,同时,积极拓展其它功能。

  宁德港服务范围以宁德市为主,并辐射闽北、赣北及浙南部分地区。

  (三)运输系统布局

  根据《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对我省运输体系的布局,结合我省经济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布局、对台“三通”需要和预测的重要货种吞吐量,沿海港口主要布局形成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5个运输系统。

  1.集装箱运输

  厦门港为集装箱干线港,以远洋集装箱运输为主,重点发展大型专业化码头;福州港、泉州港、莆田港、漳州港、宁德港等为集装箱支线港,发展内贸和近洋航线。随着腹地经济发展和外海深水港区的规模化发展,福州港将大力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

  2.煤炭运输

  我省煤炭海运需求量80%以上由燃煤电厂、钢铁厂生成,目前大部分煤炭由我国北方调入,中远期需要从国外调入。煤炭接卸系统为:以沿海各电厂配套码头及现有的公用专业煤炭码头和通用码头为基础,福州港为东南沿海主要的煤炭接卸港。其他港口根据需要相应布局建设5~10万吨级专业化煤炭接卸码头。

  3.原油运输

  我省调入原油主要为沿海石化企业服务,以直达运输为主。规划原油主要接卸港为泉州港。沿海其他具备建设20~30万吨级以上大型原油接卸码头条件的港口,可根据大型石化企业规划与建设的需要,配套建设大型原油接卸泊位。

  4.铁矿石运输

  我省铁矿石运输服务对象包括本省钢铁企业,依托铁路服务江西等内陆省份钢铁企业,并可为部分沿海钢铁企业调配铁矿石服务。我省沿海港口铁矿石运输应相对集中布局,充分发挥莆田港铁路运输优势,以莆田港为主,并充分利用沿海港口现有码头设施。结合大型钢铁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相应配套建设大型铁矿石码头。

  5.粮食运输

  我省调入粮食主要是弥补省内粮源不足,近年调剂粮食也有部分流向广东、浙江和江西等省。规划在厦门港、福州港、莆田港大中型粮食中转储运码头基础上,增加布局泉州港粮食专用接卸码头。其它港口可根据粮食流通和生产企业的布局配套必要的专用码头。

  (四)对台运输

  进一步发挥闽台“五缘”优势,积极拓展我省沿海与台湾地区直接往来的范围和层次,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建设,提升通关服务水平,拓展货源,组织客源,做好海上直航工作,逐步加大航线密度,布局对台客运邮轮及滚装运输系统。

  1.对台旅客运输

  在我省沿海与金马澎间海上客运直航的基础上,以厦门港、福州港、泉州港为布局重点,沿海其它港口根据两岸交流需求开展不定期对台旅客运输。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我国邮轮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以厦门港、福州港为布局重点,争取开通厦门、福州直达台湾本岛的邮轮客运航线。

  2.对台滚装运输

  发展海峡客货滚装运输,力争我省沿海与台湾本岛及金马澎地区的机动车能够参照港澳模式进出两岸,两岸道路运输以滚装运输方式开通“闽台水陆直通联运”的货运“直通车”业务。对台滚装运输系统主要依托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以厦门港、福州港、泉州港为布局重点,逐步形成闽台海峡滚装运输的三个主通道。

六、环境保护

  本规划的实施对于保护、节约、合理利用和开发沿海港口资源,促进港口现代化,提高岸线资源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可进一步提高港口运输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从而有效地减少货物在装卸、堆存、转运中对环境的污染,降低港口建设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港口环境保护要求,应制定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变化的措施规划,坚持港口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港口建设和营运期的环保法律、规范,重视环境监测,注意港口建设发展带来的环境变化,加强治理,防治环境污染,使港口环境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集约利用土地、淡水和岸线等紧缺资源,必须严格按国家规定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各港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尽可能提高岸线、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应贯彻科学发展观,按集约化、规模化要求开展港口布局,根据各港口和港区规划的功能,在岸线和水陆域布局方案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最大限度、有效利用宝贵的港口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发展规模化的新港区时,要重视对邻近城区的老港区进行改造或功能调整和资源整合,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在港口生产运营过程中,应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环境风险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机制,适时对港口环境保护进行全面评估,使港口更加安全、清洁、环保。

七、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规划在港口发展中的擎领作用

  在全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完善各港总体规划和重要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规划为依据,加强对港口陆域、海域、岸线等资源的管理,特别是沿海重点岸线、大型深水港址岸线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同时建立港口岸线后方陆域土地使用协调机制。

  (二)重点推进“两集两散”港口建设

  集中力量加快“两集两散”港区大型深水码头、深水航道的建设。按照港区控制性规划,对重点开发港区的码头泊位、后方可供建设物流、仓储及临港工业设施的陆域进行连片、成规模开发建设,提高港口集约化水平。加快建设厦门港、福州港等主要港口,努力把厦门港建成国际航运的重要枢纽。

  (三)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在港口总体规划中,协调好沿海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依托沿海深水港口,大力发展石化、冶金、能源、造船、浆纸及木材加工等临港重化工业,相应集中建设煤炭、油品和矿石等大型能源、原材料码头。

  (四)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

  针对当前集装箱运输与现代物流日益融合大趋势,充分利用厦门海沧保税港区、福州江阴保税物流园区等临港物流园区,对港口资源、集装箱运输资源加强引导整合,重点完善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

  (五)不断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快沿海重要港区的疏港公路、铁路、管道、公共交通等配套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集疏运通道的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港口发展。

  (六)着力推进港口一体化进程

  充分发挥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加大省级协调力度,打破行业、行政、港湾界限,统筹整合全省港口岸线、综合交通、航运市场、物流服务等资源,逐步理顺港口管理体制。巩固和完善厦门湾港口一体化成果,加快推进湄洲湾港口一体化进程,提升港口竞争实力。

  (七)持续拓展港口经济腹地

  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建设大型煤炭、油品、矿石等大型散货中转码头,使海西大港口成为中西部矿石、煤炭等大宗货物新的出海口。继续加强与江西、湖南等中西部省份港口发展合作,研究推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中西部省份货物在我省港口中转,不断拓展海西港口腹地、提升海西港口辐射力。

  (八)加大各级政府的扶持力度

  针对目前我省港口发展所处的阶段和行业内部结构特点,各级政府在推进港口发展过程中,应加强规划、引导和扶持,研究制定财税、土地、融资、通关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有效措施,重点扶持和培育成长性较强的现代港口企业,促进港口做大做强。

 

 

福建省沿海港口分货类吞吐量预测表

附表1
单位:万吨、万TEU
 
2007年实际
2010年预测
2015年预测
2020年预测
合计
外贸
内贸
合计
外贸
内贸
合计
外贸
内贸
合计
外贸
内贸
货物总计
23603
7164
16439
33000
11500
21500
48000
22850
25150
63000
32200
30800
一、干散货物
10348
1965
8383
13650
2380
11270
18700
4600
14100
20300
7200
13100
其中:煤炭及制品
3406
175
3231
4950
235
4715
8000
1500
6500
9000
2500
6500
金属矿石
883
703
180
1200
830
370
2000
1600
400
4000
3000
1000
非金属矿石
310
84
226
400
115
285
400
200
400
600
200
400
矿建材料(砂)
4363
389
3974
5500
500
5000
3500
500
4500
3500
500
3000
其它
1385
614
771
1600
700
900
4800
800
2300
3200
1000
2200
二、液体散货
1351
486
865
3100
1730
1370
3600
2100
1500
6400
3850
2550
其中:原油
349
328
21
1500
1400
100
1800
1600
200
2900
2700
200
成品油
508
10
498
800
25
775
1000
150
850
2100
300
1800
其它
494
147
347
800
305
495
800
350
450
1400
850
550
三、件杂货
4536
512
4024
5250
760
4490
6700
1150
5550
8300
1150
7150
其中:钢铁
787
75
711
1050
90
960
1300
200
1100
1900
100
1800
木材
92
73
19
350
200
150
450
350
100
500
350
150
粮食
393
61
332
500
100
400
500
100
400
500
100
400
化肥
24
7
17
50
10
40
50
30
20
60
30
30
水泥
175
0
175
200
0
200
200
0
200
200
0
200
56
6
50
100
30
70
100
50
50
150
40
110
其它
3009
290
2719
3000
330
2670
4100
420
3680
4990
530
4460
四、集装箱
7368
4202
3166
11000
6630
4370
19000
15000
4000
28000
20000
8000
标箱(万TEU)
686
498
188
1100
803
297
1900
1500
400
2800
2000
800

 

 

扫一扫手机阅读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