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福建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2008年2月22日)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落实“四个关键”实践要求,朝着“四求先行”实践方向,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8.3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508.02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74亿元,增长1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662元,比上年增长14.3%。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有所调减,第二产业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1.8∶49.1∶39.1调整为11.3∶49.2∶39.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2%(见表1),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3%,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福州、厦门、泉州三市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6.8%、7.0%和6.7%。 

1: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比变动情况

        
%
 
 
城市(%)
农村(%)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5.2
5.1
5.4
食品
12.2
11.4
13.6
其中:粮食
6.7
6.8
6.5
        肉禽及其制品
28.4
29.3
27.2
       
23.2
24.0
22.1
        水产品
6.0
4.9
8.7
        鲜菜
10.2
8.9
13.1
        鲜果
-0.1
-1.7
4.1
烟酒及用品
1.0
1.7
0.4
衣着
0.6
2.4
-2.1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6
0.6
3.1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2.7
3.1
2.2
交通和通信
0.0
-0.7
1.0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0.9
-1.8
0.4
居住
4.2
4.7
3.4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8万人,比预期目标多3万人。全年有9.8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9%,与上年末比下降0.04个百分点,控制在预期目标4%以内。

  财政总收入1284.27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00.03亿元,可比增长29.4%;财政支出901.22亿元,增长23.7%。全省国税税收收入(含进口税收)856亿元,增长22.6%;全省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644.29亿元,增长29.1%。

  初步核算,我省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5%,完成年度计划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化学需氧量减少1%的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增长质量和效益还不理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工作任务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外贸出口压力增大;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价格结构性上涨幅度偏高,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等。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749.8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粮食种植面积2042.75万亩,比上年减少51.01万亩;烟叶种植面积99.91万亩,减少3.7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74.63万亩,减少7.5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52.97万亩,减少4.19万亩。全年粮食产量702.05万吨,比上年增加0.52万吨,增长0.1%;烟叶产量12.99万吨,增产1.2%;油料产量26.62万吨,减产1.2%;蔬菜产量1374.58万吨,增产1.2%,水果产量595.68万吨,增产4.4%(见表2)。 

2: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绝对数(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702.05
    0.1
 夏粮
  38.88
   0.4
 早稻
  127.44
-3.5
 秋粮
  535.73
   0.9
油料
26.62
-1.2
其中:花生
24.82
-0.8
      油菜籽
1.65
-7.0
糖料
92.27
-2.9
甘蔗
92.27
-2.9
烤烟
12.89
1.6
茶叶
22.16
10.7
水果
595.68
4.4
蔬菜
1374.58
1.2

  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213.8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更新总面积165.0万亩,比上年增长6.7%。其中荒山造林53.2万亩,增长52.9%;人工迹地更新面积111.9万亩,下降6.7%。全省非公有制人工造林更新面积116.7万亩,增长7.9%。全省森林覆盖率62.96%,居全国第一。商品材产量693.0万立方米,增长5.2%。

  肉蛋奶总产量234.68万吨,比上年增长1.7%。肉类总产量171.38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增长0.8%,牛肉下降0.5%,羊肉增长1.3%,禽肉增长7.8%。蛋产量46.71万吨,增长4.0%;奶产量16.59万吨,下降4.8%。

  水产品产量609.66万吨,增长1.3%。其中,淡水产品产量75.09万吨,增长5.5%;海洋捕捞220.14万吨,增长0.5%;海水养殖314.43万吨,增长0.8%。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70.3公斤,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3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3万公顷。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15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33.97亿元,增长17.1%,带动农户183.40万户。集体林权改革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累计达40.91亿元,本年新增10.56亿元,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保险试点稳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化。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水利“六千”工程完成投资8.14亿元,“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完成6000公里,实施土地整理45万亩。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省级以奖代补下拨资金6099万元,带动投入经费6.2亿元,全省422个乡镇、4328个建制村开展生活垃圾治理,其中321个乡镇4020个建制村达到验收标准。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省工业增加值398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96.48亿元,增长21.5%。产品销售率97.74%,比上年高0.83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05.71亿元、1795.63亿元和1193.81亿元,分别增长11.9%、17.7%和29.4%(见表3)。 

3: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绝对数(亿元)
比上年增长(%)
工业增加值
3396.48
21.5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517.13
13.6
其中:集体企业
55.56
17.0
        股份制企业
1193.81
29.4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795.63
17.7
私营企业
736.74
34.1
轻工业
1630.82
19.9
 重工业
1765.66
23.0

  分行业看,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4个行业增速在两位数以上,增速超过30%的有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61.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53.0%)、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39.0%)、通用设备业制造业(34.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3.0%)。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以上的行业11个,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129.66亿元)、纺织业(185.39亿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213.31亿元)、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44.29亿元)、塑料制品业(116.68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48.25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2.60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6.29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2.16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350.06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72.40亿元)。

  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224.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机械装备实现增加值538.65亿元,增长27.3%;电子信息实现增加值350.06亿元,增长15.8%;石油化工实现增加值336.03亿元,增长16.0%。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436.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在能源类产品中,原煤增长11.9%,发电量增长14.8%;建材类产品中,水泥增长33.9%,平板玻璃增长2.2%,生铁增长11.8%,钢材增长26.9%,铝材增长30.6%;轻纺类产品中,化学纤维增长29.3%,纱增长11.3%,布增长20.8%,服装增长33.6%;交通运输类产品中,汽车增长18.3%,改装汽车增长48.5%,民用钢质船舶增长70.6%;电子类产品中,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15.1%,显示器增长9.2%,彩色显象管增长21.3%,光电子器件增长51.9%(见表4)。 

4: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万吨
109.81
11.3
亿米
24.24
20.8
化纤
万吨
137.69
29.3
成品糖
万吨
5.36
38.7
卷烟
亿支
710.29
11.0
新闻纸
万吨
30.21
-3.9
彩色电视机
万台
513.63
-11.9
原煤
万吨
1991.74
11.9
原油加工量
万吨
364.39
-2.8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038.28
14.8
粗钢
万吨
588.43
0.7
钢材
万吨
1046.40
26.9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9.60
21.1
其中:铜
万吨
1.33
21.1
水泥
万吨
4449.69
33.9
硫酸
万吨
54.02
8.3
纯碱
万吨
19.79
-4.2
烧碱
万吨
31.36
11.6
化肥(折100%
万吨
62.95
-1.5
发电设备
万千瓦
83.10
-7.5
汽车
万辆
8.65
18.3
其中:轿车
万辆
4.00
16.3
集成电路
亿块
0.59
-16.5
程控交换机
线
10417
10.2
移动电话机
万台
1097.48
-17.2
传真机
万台
0.66
-85.4
微型电子计算机
万台
513.23
15.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3.73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226.48亿元,增长50.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44.51亿元,增长30.0%;私营企业108.53亿元,增长54.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88.87亿元,增长24.9%。

  全部工业产品(采掘业和制造业)销售收入中,销往省内的比重为34.1%,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销往省外的比重为30.0%,上升1.9个百分点;销往境外的比重为35.9%,下降1.7个百分点。

  有4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累计达100个;有66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累计达267个;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总数均居全国第5位。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4个,新增数居全国首位,累计达23个;有428个产品获得“福建名牌”称号,累计达1026个。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2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90.71亿元,增长28.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384.98万平方米,增长25.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729.31万平方米,增长18.7%;实现利润39.56亿元,增长28.3%;税金总额49.76亿元,增长28.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其中,城镇投资增长39.7%,农村投资增长31.1%(见表5)。 

5: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绝对数(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321.74
38.7
城镇
3863.01
39.7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
1748.28
39.4
农村
458.74
31.1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0.1%,比上年提高2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8.6%,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2%,提高1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0.4%,回落9.2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1132.49亿元,比上年增长43.8%;商品房销售面积2421.30万平方米,增长19.8%。商品房销售额1134.27亿元,增长40.5%。在建(含配建)廉租住房面积13.32万平方米,年底前竣工6.1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投资16.77亿元,增长36.7%。

  289个在建省级重点项目投资954亿元,为年度投资计划的101.7%,占全社会投资的22.1%。10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118个重点项目实现新开工目标。龙长高速公路、嵩屿港区一期、江阴火电厂、三钢中厚板、友达光电等项目竣工投产;温福、福厦、龙厦铁路,浦南、永武、泉三高速公路,液化天然气、炼化一体化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向莆和厦深铁路、福厦漳高速公路扩建、平潭海峡大桥、戴姆勒汽车、泉州船厂造船、福欣特殊钢等项目开工建设;宁德和福清核电,永宁高速公路,中化重油深加工、紫金山金铜矿联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国内贸易

  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102.46亿元,增长20.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085.40亿元,增长12.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733.75亿元,增长17.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98.25亿元,增长20.8%;其他行业零售额55.86亿元,增长11.3%。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比上年增长66.8%,金银珠宝类增长52.4%,家具类增长51.1%,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9.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9.3%,通讯器材类增长28.3%,汽车类增长26.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5.3%,金属材料类增长20.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2%。

  六、对外经济

  全省进出口总额744.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出口499.43亿美元,增长21.0%;进口245.15亿美元,增长14.6%(见表6)。进出口相抵,顺差254.2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55.64亿美元。 

6:2007年进出口主要分类情况
   
绝对数(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进出口总额
744.58
18.8
 出口额
499.43
21.0
    其中:一般贸易
274.33
27.8
          加工贸易
199.08
12.2
    其中:机电产品
224.63
23.3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
98.04
10.2
 进口额
245.15
14.6
    其中:一般贸易
105.26
27.1
          加工贸易
99.21
7.5
    其中:机电产品
127.62
11.0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
55.68
1.7

  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保持较快增长(见表7)。

7:2007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情况

国家
和地区
出口额
(亿美元)
比上年
增长(%)
进口额
(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香港地区
35.95
17.4
1.38
-7.3
台湾地区
10.79
13.6
58.22
25.0
日本
62.20
3.0
28.72
14.6
韩国
13.25
30.0
24.65
7.8
东盟
41.28
38.6
29.46
21.1
欧盟
105.02
25.8
22.11
11.9
俄罗斯联邦
7.03
41.1
1.87
-2.4
美国
108.67
7.8
26.74
21.2

  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23个,比上年下降20.3%;按历史可比口径统计合同外资金额123.36亿美元,增长14.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1.31亿美元,增长13.2%。按验资口径统计合同外资金额94.49亿美元,增长20.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61亿美元,增长26.1%(见表8)。 

8: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分行业情况(验资口径)

行业名称
合同项目(个)
合同金额
(亿美元)
实际利用金额(亿美元)
总计
1723
94.49
40.61
农、林、牧、渔业
69
1.65
0.50
采矿业
6
0.58
0.16
制造业
1189
67.67
31.6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0
1.49
1.13
建筑业
3
-0.02
0.1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1
2.46
0.6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9
0.85
0.26
批发和零售业
203
2.79
0.54
住宿和餐饮业
31
0.86
0.58
金融业
1
0.13
0.19
房地产业
51
9.14
3.0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7
3.08
0.44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2
0.16
0.0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
0.18
0.12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6
2.80
0.08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3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2
0.66
0.75

  共计新批境外投资企业90家,协议投资总额2.19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0%、27.0%和55.0%。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06亿美元,增长2%;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18亿美元,增长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64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083.7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6%。其中,铁路209.7亿吨公里,增长5.4%;公路317.44亿吨公里,增长19.2%;水运1553.84亿吨公里,增长8.3%;民航1.57亿吨公里,增长12.3%。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87.90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2.7%。其中,铁路101.0亿人公里,增长5.9%;公路375.46亿人公里,增长12.0%;水运1.75亿人公里,增长16.8%;民航109.74亿人公里,增长22.5%。

  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39亿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7181.81万吨,下降9.2%。集装箱吞吐量686.07万标箱,增长16.6%。

  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8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9.24亿元,增长4.7%;电信业务总量758.55亿元,增长23.9%。全省电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67.44亿元,增长12.2%;实现利润62.12亿元,增长11.09%。全年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22万门,总容量1981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3721万户,移动分组数据网容量533万户,移动短信中心容量4508万条。固定电话用户1482万户,减少4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70万户,年末达到1809万户。年末全省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29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66万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41.65和50.84部/百人。数据及多媒体用户876万户,新增105万户,数据及多媒体用户普及率达24.62%;发送短消息204亿条。全省宽带接入端口368万个,比上年底增加73万个。

  入境旅游、商务、探亲等人数268.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0%。其中,外国人100.80万人次,增长27.6%;港、澳、台同胞167.95万人次,增长11.4%。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人数257.37万人次,增长20.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1.69亿美元,增长47.5%。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041.12万人次,增长18.6%;国内旅游总收入838.17亿元,增长20.9%。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全省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37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522.56亿元,增长25.6%(见表9)。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53.86亿元,增长20.3%。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643.84亿元,增长53.2%。 

9:2007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情况
       
年末数(亿元)
比上年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10372.29
12.0
人民币存款
10040.15
13.6
其中:企业存款
3222.76
16.4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4711.23
5.2
各项贷款余额
8522.56
25.6
人民币贷款
8065.67
25.1
其中:短期贷款
3555.92
20.3
中长期贷款
4318.81
34.8

  证券市场发行A股3只,并有2家上市公司实现增发,共筹集资金176.75亿元,比上年增加167.95亿元;无发行B股和H股。年末境内上市公司A股数量达49家,比上年增加3家,市价总值5124.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13%;上市公司B股1家,市价总值21.7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1%。

  内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29.4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21.4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66.6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8.9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27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6.6亿元;财产险赔款35.3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0.87万人,在学研究生2.56万人,毕业生0.57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6.74万人,在校生50.95万人,毕业生11.4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2.59万人,在校生57.95万人,毕业生14.67万人。全省普通高中招生25.93万人,在校生77.68万人,毕业生23.40万人。全省普通初中招生52.76万人,在校生156.03万人,毕业生56.48万人。普通小学招生41.93万人,在校生258.29万人,毕业生53.51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3.50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1.93万人。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1.9亿元,增长21.4%,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90%,比重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全省继续实施19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新启动6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全省经认定高新企业1302家,其中新认定353家,择优支持160家企业技术中心进行创新能力建设,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82项。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11341件,授权专利776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9.6%和21.0%。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04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年末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512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10个。全省现有独立的产品质量认证机构1个,体系认证机构1个,已累计完成对425个企业的456张自愿产品认证,1161个企业7306张强制产品认证。全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95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24.9万台(件)。全省新增8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国际标准1项、制修订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25项、省地方标准80项。

  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6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6个。全省共有专业地震台站13个,前兆台站35个;地震遥测台网1个,子台38个;GPS观测基准站8个,基本站16个。全省共有1499个海洋观测、监测站位,其中:水质站位676个,沉积物站位439个,生物站位384个。

  测绘部门省级基础测绘当年测制1∶1万数字画线地图(DLG)168幅,数字高程模型(DEM)0幅,数字正射影像图(DOM)304幅,全省1∶1万DLG、DEM、DOM累计各达到4558幅、4525幅、4642幅,基本覆盖全省;当年向社会提供大地控制成果24867点,各种比例尺模拟地形图5077幅(张),3D数字地图22715幅(数据量约为581GB);公开出版地图72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省年末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4个,剧场、影剧院72个,群众艺术馆10个,文化馆84个,公共图书馆96个,博物馆84个。文化系统各类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演出1.36万场,观众839万人次,剧场、影剧院演(映)出1.53万场次。2007年末全省广播电台10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98座,广播节目86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05%;电视台10座,电视节目37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25%。全省有线电视用户476.75万户,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干线总长12.5万公里。

  全年出版图书2966种,总印数0.85亿册;报纸59种,总印数9.98亿份;期刊176种,总印数0.29亿册;录音制品105种,96.39万盒(张);录像制品692种,2022.57万盒(张);电子出版物68种,11.31万张;音像电子出版物复制0.91亿盒(张)。

  年末预计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600个,其中医院370个,卫生院937个,预防保健机构124个,门诊部及诊所(包括医务室、护理站、社区卫生服务站)8000个。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万人,其中医生4.6万人,注册护士3.6万人。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床位9.2万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8.4万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97%,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9万人。

  在世界和全国重大体育比赛中,运动健儿取得6项7人次世界冠军,4项3人次亚洲冠军;2人3次打破亚洲纪录。全省共部署“全民健身工程”点1025个;我省选拔的奥运火炬选手共377名。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3.81亿元。晋江市被授予“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称号。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省年末总人口3581万人(见表10),全年净增人口23万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43.0万人,出生率12.0‰;死亡人口21.1万人,死亡率5.9‰;自然增长率6.1‰。城镇化水平为48.7%。 

10:2007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省总人口
3581
100.0
按城乡分
 
 
城镇
1744
48.7
乡村
1837
51.3
按性别分
 
 
男性
1807
50.5
女性
1774
49.5
按年龄分
 
 
0-14
655
18.3
15-64
2600
72.6
65岁及以上
326
9.1

  农民人均纯收入5467元(见表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元(见表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6.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9%。

11: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构成情况

      
收入(元)
比重(%
人均纯收入
5467.08
100.0
其中:工资性收入
2099.92
38.4
家庭经营纯收入
2813.16
51.5
     财产性收入
 146.92
2.7
 

1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构成情况

      
收入(元)
比重(%
人均可支配收入
15505.42
100.0
其中:工薪收入
11175.25
72.1
经营净收入
1586.26
10.2
     财产性收入
 361.78
2.3

  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4.73万人,比上年增加59.1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416.31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98.42万人。全省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318.15万人,增加25.08万人。全省参加医疗保险人数406.12万人,增加36.0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16.32万人,参保退休人员89.8万人。年末全省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80.18万人,全部实现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年末全省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5.71万人,减少1.06万人。

  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2961张。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073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546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4.6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1608.6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省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51个,投资2.12亿元。全省累计发放排污许可证11501个。全年关停并转迁1031家生产工艺陈旧、能耗物耗大、污染环境严重而在限期内整治不能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91%,城市污水处理率62%。

  共有1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4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全省有自然保护区9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0.2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5%。

  23个城市中有2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其中厦门、福州、泉州在全国86个环保重点城市排位中分别位列第19位、第11位和第10位。23个城市中,区域环境噪声较好的城市有11个;在监测的城市道路路段中,噪声超过70分贝的路段占27.5%,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12条主要水系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要求的占94.2%。9个设区城市的33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6%。

  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30亿元,比上年下降67.0%。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44.37万亩,下降52.7%。其中,绝收38.10万亩,下降81.4%。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237起,其中火警35起,一般火灾202起,没有发生重大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造成受害森林面积0.2万公顷,上升61%。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724亿元,全年发生赤潮20起,与上年持平;累计赤潮面积约451平方公里,下降75%。全年共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1141起,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27亿元。

  生产安全事故25557起,比上年下降18.1%;死亡0.42万人,下降9.0%;受伤2.41万人,下降5.2%;经济损失19970万元,下降12.2%。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46人,下降25.2%;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人数为2.72人,下降12.0%;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1.58人,下降44.0%。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0023起,造成0.35万人死亡、2.39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5919万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6.42人,下降16.5%。发生一次死亡3-9人的各类较大事故85起,死亡316人,分别下降10.5%和17.5%。

  ——————————————

  注:1、本公报未包括金门县和连江县的马祖列岛。

    2、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3、本公报福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手机阅读

    信息来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