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计委、省旅游局福建省旅游业发展
“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闽政文〔1997〕146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省辖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根据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旅游业已列为我省的重点产业之一。为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省计委、省旅游局编制了《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并经省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转发。请你们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贯彻执行。

福 建 省 人 民 政 府
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四日

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

    旅游业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关联性强、牵涉面广的外向型经济产业,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强劲的综合性产业。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依山面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邻近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地理区域位置独特;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名胜古迹众多,是我国最早的对外交往窗口和著名的侨乡,全省现有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及2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为福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八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发展迅速,超额完成各项计划指标,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等主要指标从1989年起连续八年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第四位,仅次于北京、广东、上海。旅游业的产业形象已较鲜明地树立起来,为“九五”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成为我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

  (一)旅游接待人数、创汇数和旅游收入稳步增长1979年至1995年,全省接待境外游客808万人次,旅游创汇120亿元外汇券。旅游接待数和创汇数都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 1981年以来,全省接待境外游客人数和旅游创汇数的年递增率分别达到15.14%和45.33%,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进入九十年代后,发展更为迅猛,1995年全省共接待中外游客1440.64万人次,其中接待境外游客90.64万人次,旅游创汇4.9亿美元,相当于我省外贸出口收汇的5.5%,旅游业成为全省非贸易创汇的主要来源之一。 接待国内游客1350万人次,收入40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达80亿元,占当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2200亿元的3.64%。1996年全省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045658人次,比去年增长15.36%,其中,外国人275710人次,增长2302%;华侨36151人次,增长10.12%;港澳同胞461999人次,增长16.09%;台湾同胞271798人次,增长80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5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3.48%。接待国内游客1500万人次,收入83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129亿元,占当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2600亿元的4.95%。

  (二)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八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显示强劲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初步形成,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19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并设立了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和6个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开辟了妈祖朝圣、闽人三十六姓寻根、客家祖地游、空海入唐登陆地朝拜、中医保健、土楼考察、乌龙茶之旅及修学、游船等富有福建特色的专项旅游项目以及度假休闲游,以满足海内外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我省还是国务院批准的直接经营“香港游”业务的省份。在发展旅游业中,十分注意吸收各方面的资金,特别是大量利用外资开发旅游项目。据初步统计,至1995年底全省共签订外资旅游项目150个,合同金额14.48亿美元。旅游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我省城区建设、商品流通、 交通运输、外经外贸、建筑建材、邮电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旅游接待设施初具规模全省已有涉外饭店132家,床位三万多张。其中星级饭店88家,包括福州温泉大饭店、西湖大酒店、外贸中心酒店、厦门悦华酒店、厦门海景大酒店等5家四星级饭店,福州东湖宾馆等39 家娙羌斗沟旰投羌斗沟辏矗凹遥恍羌斗沟家, 还有一些待批待评的饭店,形成了一个能够初步满足旅游者不同需求的旅游接待体系。另外,全省还有已批准建设的高、中档饭店80多家,客房总数1 万多间套),总投资达24.98亿元。省内有各类旅行社196家,其中一类社12家,二类社24家,三类社160家。旅游部门还拥有各类旅游车辆1000多部。

  (四)旅游行业管理日益加强、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全省九地(市)和近四十个县(市)都成立了旅游局,主要旅游景区成立管委会,旅行社、饭店成立行业协会,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全省已有中旅、国旅、青旅一批骨干旅行社和国家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1个,省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46个。全省旅游系统约有从业人员7万人(不包括间接为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省内有7所大学设立旅游系或旅游专业;有福州、厦门、泉州、南平四所旅游职业中专学校,还有26个县(市)的职业学校办有旅游班,已培养出学生6000多人。

  (五)旅游交通、通讯初步形成立体网络“八五”期间,我省初步形成以航空、公路、铁路、航运为一体的旅游交通网络,为游客进出提供了方便。福州、厦门、武夷山三个航空港开通了一百多条境内外航线,每周约有650个进出港航班,形成了辐射境内外的四通八达的航空网。建成二纵三横为主干线的公路交通网,连接我省旅游景区。开通福州-南平、福州-龙岩,福州-邵武,福州-永安等旅游专列和厦门通往香港的固定班轮。以9个地市为中心的电话网全部建成, 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所有城乡电话号码7位制编号的省份。但是,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旅游企业还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不少企业活力不足,效益不高;交通条件不够完善;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深度和力度还不够,宣传促销力度较为薄弱;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旅游商品开发滞后等等。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今后十五年旅游业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利用我省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文化内涵,发挥我省“山、海、侨、特”和口岸城市的特色,构建有福建特色的跨世纪的旅游体系。坚持抓好“两个根本性转变”,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坚持旅游同经济发展相结合;国内市场同国外市场相结合;省内资源同省外资源相结合;资源开发同文化建设相结合;景点建设同城市建设相结合;旅游设施建设同体育设施建设相结合。做到旅游接待人数、创汇数、总收入、旅行社规模、宾馆档次、客源市场有较大突破。鼓励多种经济形式兴办旅游事业,逐步把我省建成观光与度假相结合的富有特色的我国著名旅游区和旅游强省。

  (二)发展目标根据福建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全省旅游接待人数、旅游创汇数在1995年的基础上,实现下述目标。

  1、“九五”计划主要指标在1995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440.6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90. 6万人次)的基础上,按平均增长率1262%一17.71%计算,200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610-3255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35万人次,旅游创汇10.05亿美元,国内游客2475-312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2-179亿元人民币。国际旅游创汇和国内娐糜问杖敕直鹞995年的2.05倍和3.55-4.78倍。旅游总收入222-259亿元左右,年递增率22.65%-26.49%,约占当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700亿元的6%-7%。

  2、2010年远景目标在实现“九五”计划的基础上,旅游接待人数按年增长4.99%-5.6%左右速度发展,201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4500 -5270万人次, 其中境外游客220万人次,旅游创汇25亿美元,国内游客4280-5050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322-380亿元人民币。国际旅游创汇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为1995年的5倍和8.05-9.5倍,为2000年的2.49倍和2.12-2.27倍,旅游总收入522-580亿元人民币左右,为2000年的2.24-2.35倍,年平均增长率8.49-8.93%,约占当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5800亿元的9%-10%,使我省成为旅游设施完善、景点布局合理、文化品位高雅、员工训练有素、交通通讯便捷、旅游商品丰富、环境舒适优美、管理水平先进的著名旅游区。

三、发展重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要抓住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使潜在旅游资源优势转为现实优势。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旅游资源开发

我省旅游资源分布及旅游发展条件差异明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实现全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九·五”期间和下个世纪前十年,要推出一批比较成熟的观光度假型旅游产品和若干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专线,使旅游业发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闽南旅游区。包括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地级市。特点是:1、滨海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发展海洋旅游潜力巨大,可以建设大规模的参与性强的旅游度假项目;2、宗教文化发达,朝圣旅游有良好基础,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灵山圣墓、漳州南山寺、平和三坪寺、安溪清水岩、龙海白礁慈济宫等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3、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物古迹众多,民俗文化富有特色,文化名城优势明显;4、著名侨乡,探亲旅游潜力巨大;5、沿海港口城市,泉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6、对台直航口岸。

  近期建设重点是厦门鼓浪屿——万石岩、泉州清源山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群、厦门鼓浪屿海滨水族馆、东山百亿新城、石狮黄金海岸、崇武海滨风景旅游度假区等大型综合旅游度假区和推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旅游、郑成功史迹考察旅游、泉州世界宗教史迹旅游、集美学村修学旅游及海滨度假娱乐旅游等专项旅游线路。突出闽南文化、历史文化名城、海洋文化、福建商贸中心、特区文化、惠安石文化的特色。

  ——闽中闽东旅游区。包括福州、莆田、宁德三地市。特点是:1、省会福州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历史悠久,近代现代名人众多,主要有林则徐、严复、詹天佑、林纾、林觉民、林祥谦、萨镇冰、谢冰心、林森、郑振铎、邓拓等,留下许多珍贵史迹;3、湄洲妈祖、福州鼓山等古刹名山,蜚声海内外;4、畲族风情独具特色,是全国畲族聚居最多的地方;5、平潭海蚀地貌千姿百态,引人入胜;6、福州温泉埋藏浅,流量大,水温高,水质好,适合发展温泉疗养旅游;7、福州马尾是近代中国海军和船政的摇篮,有独特的历史氛围。近期建设重点是:海坛、太姥山、鸳鸯溪三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福州林则徐史迹与近代名人名家纪念馆群、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莆田湄洲妈祖文化城、平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坛南湾休闲区、闽侯十八重溪休闲度假村、连江温泉保健度假中心、罗源帝苑狩猎场、福州马尾船政文化区、闽东中华畲族民俗旅游文化村等。重点推出妈祖朝圣之旅、空海之路考察、闽人三十六姓寻根旅游、现代名家史迹寻踪之旅、近代中国船政文化之旅、鸳鸯溪之旅、海蚀地貌科考之旅。

  ——闽西北旅游区。包括南平、三明、龙岩三地市。特点是:1、古越族文化、闽学文化内涵丰富,极富特色;2、独特的土楼建筑数量多、规模大、种类齐全,有较高的考察价值;3、客家文化内涵丰富;4、丹霞地貌景观奇特;5、有一定数量、质量的溶洞;6、森林茂密植被保护良好,空气清新,是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7、革命遗址和文物古迹众多,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阵地。近期建设重点是:武夷山、金湖、桃源洞-石林、冠豸山四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和金湖、桃源洞-石林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宁化石壁客家祖籍地、永定土楼文化旅游开发区及将乐玉华洞等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武夷山古汉城等,推出客家旅游、土楼旅游、修学旅游、丹霞景观旅游、溶洞景观旅游、森林浴旅游等,突出古越族文化、客家文化、闽学文化、革命老区文化。

  (二)客源市场开拓

  客源是旅游业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要按照市场导向,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竞争机,制扩大我省的旅游客源市场。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台湾同胞中80 %的人祖籍福建,大力开拓台湾旅游客源市场,对促进两岸直接“三通”和祖国和平统一将起重要作用。

  同时我省有80多万福建籍港澳同胞和800多万遍布世界的闽籍华人华侨。此外,福建还是客家人的重要祖籍地,全世界有客家人1亿多。要以台湾市场为主体,港澳和东南亚市场为重点,积极开拓日本、北美、西欧、北欧等国外市场,形成结构合理、潜力丰富的境外客源市场。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推出新的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以多种形式大力招徕客源。建立稳固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建设闽东南开放带和海峡西岸文化走廊,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物质条件。

  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使国内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开拓本省及上海、浙江、江苏、广东为主的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并向内陆省市发展。在开发省内客源市场时,要不断推出适合周末旅游的新项目、新线路。福建是我国著名侨乡之一,又是大多数台湾同胞的祖籍地,很多侨属台属希望出境探亲旅游,与此同时随着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后,出境旅游的人数逐步增加,给境外游注入新的活力。在进一步做好香港游、澳门游和东南亚五国游业务的同时,还要逐步开辟国内居民赴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中东、欧美等国旅游业务。要把省内旅游网络同其他省市旅游网络结合起来,为国内外游客进出福建提供方便。

  (三)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我省旅游涉外饭店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大多数地方供需状况基本平衡,但各地情况也不一样,对饭店仍然紧缺的旅游热点地区要按需要建设一些新的接待设施。要有计划地加强对旧饭店的更新改造,特别是一、二星级饭店的规范化改造,搞好饭店内部住、吃、购、娱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提高饭店的接待服务质量。到2000年全省涉外饭店客房总数达到2.7万间,其中四、五星饭店占5%,三星饭店占30%,二星及二星以下饭店占65%;2010年客房总数达5万间,星级比例分别为7∶40∶53的格局。同时还要搞好省内主要旅游线路、景点的休闲、文化娱乐、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

  (四)旅游交通建设

  旅游与交通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前旅游供求矛盾的焦点,仍然是运力不足,客运设施落后。旅游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交通、民航、铁路、公路等部门的支持。

  民航要完善机场设施,增加航线,提高运力,改善服务。要充分发挥厦门高崎、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武夷山机场和泉州晋江机场的空港口岸作用,增辟通往东南亚各国和日本等地的空中航线,创造条件争取开通台湾经澳门至武夷山的包机航线,同时要抓紧扩建连城机场的前期工作。

  在福州至邵武、厦门至南平的列车上增挂旅游车厢;尽早开通厦门至北京的旅游列车;横南铁路开通后,开辟福州、厦门至武夷山的旅游列车;多方集资,改进旅游列车设施,提高旅游列车的档次。加快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沿海大通道建设,提高通往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及旅游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的公路等级,做好莆田湄洲岛、永定土楼、宁化客家祖地等旅游公路的配套建设;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调整旅游接待车辆报废标准,解决旅游接待用车的更新问题。要提高省内开往香港的客运航班服务质量,有条件的沿海地、市可发展游船旅游项目。

  (五)旅游商品开发

  根据我省资源优势和旅游者的购物需求,要大力发展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土特产品及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扶持国家定点旅游商品生产厂家,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抓好适销对路的旅游新产品开发。搞好旅游产品销售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几个中心批发市场。强化旅游商品市场管理,形成多层次的旅游购物网络,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加强旅游商品的宣传促销,加强旅游商品价格的宏观管理,加强生产者、研究者、销售者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争取旅游商品收入在整个旅游收入中的比例有较大增长,旅游商品市场占有率有较大提高高。

  (六)旅游人才培养和提高旅游科技文化含量

  针对我省旅游职工队伍发展快、年纪轻、文化水平偏低等特点,制定旅游人才培养规划,调整旅游教育结构,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的档次,逐步形成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的旅游培训网络和高等、中等、初等培训等层次齐备的旅游教育体系,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提高旅游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到2000年旅游管理人员要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在2000年前,旅游饭店要把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及厨师的培养作为重点,旅行社要把翻译导游的培养作为重点,旅游管理部门则要培养一支包括旅游产品开发、市场信息分析、客源市场开拓、企业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人才的高层次专业队伍。支持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林学院等办好旅游专业,有条件时再发展为旅游学院。办好旅游职业学校(班)和技工学校,根据实际增加旅游职业教育科目和内容。健全现代化的旅游培训中心,加强干部在职培训,加强旅游师资队伍建设,大胆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科技文化含量,在旅游经济的各个环节上推广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经验。增加旅游规划和旅游项目在策划、设计、建设中的科技文化含量。抓好科普宣传工作,提高旅游景点解说词的科普内容,摒弃具有迷信色彩内容。

  四、主要建设项目和配套设施

  (一)各级政府对旅游导向性投入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我省旅游文化系统工程,即开发武夷山古汉城,闽东畲族旅游文化村,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福州林则徐史迹与近现代名人名家纪念馆群,莆田湄洲妈祖文化工程,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游览区。

  (三)积极鼓励争取外商投资建设: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东山百亿新城旅游商城,漳浦海水温泉开发区,厦门鼓浪屿度假区,石狮黄金海岸大观园仿古街,罗源帝苑狩猎场,泰宁金湖旅游经济开发区上清溪乐园,永定土楼旅游开发区、平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等一大批利用外资项目的建设。

    五、实现规划的对策措施

  要实现旅游发展规划,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建设旅游强省,离不开政府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离不开强有力的措施保证。

  (一)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旅游重点产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要建立权威性的旅游管理体制,省旅游局是省政府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对全省旅游行业实行归口管理;成立省旅游协会,加强全省旅游行业的行业意识和凝聚力。

  (二)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旅游投入。继续坚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省及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资,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建设一批投资少,效益好,有特色、滚动发展、良性循环、见效快、影响大的旅游度假区和大型游乐配套设施和旅游商品开发等项目。

  (三)组建福建省旅游开发公司,从事以经济手段调节旅游骨干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开发建设一批旅游项目。优先安排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集团和旅游龙头企业发行经国家批准旅游债券和股票;大力扶持旅游骨干企业,增强其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集团优势;支持旅游企业集团向跨部门、跨地区方向发展,加强其市场竞争能力,鼓励旅游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在境外设点、办合作公司,走向国际化。

  (四)大力加强旅游宣传,树立福建旅游的好形象。准确把握福建旅游特色,有计划地搞好宣传。要宣传悠久而富有特色的闽文化、奇山秀水、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旅游设施与队伍;要加强旅游宣传品的制作出版,筹划高品位的系列旅游丛书、画册、音像制品。加大新闻宣传力度,特别要加强对客源较多的地区和国家的宣传。继续办好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文化节。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建立旅游精神文明监督机制,使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

  (五)旅游、建委、林业、环保、文化等部门应高度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监管。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旅游资源开发;调节重点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分阶段进行多层次合理开发,对那些稀有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要以保护为主,科学地、有限度地利用。搞好国家及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开发区和其它旅游景区的建设。各级政府在制定辖区建设发展规划时要把总体规划与旅游规划结合起来。有关部门对总体规划中旅游区划、功能的变动调整,应征求同级旅游部门意见。旅游项目建设要按基建程序办理。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由计委牵头,旅游部门参与,以便统筹安排,保证旅游建设布局的科学合理。

  (六)加强旅游立法和执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旅游法规,如福建省旅游市场管理法规和福建省旅游资源保护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旅游法规配套的规章制度,健全旅游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旅游市场调控体系,使旅游行业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福建省计划委员会
福建省旅游局
一九九七年五月四日

扫一扫手机阅读

    信息来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