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
2000年10月,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以高分通过国家旅游局创优验收,并于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这是继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等之后,泉州市获得的又一殊荣。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山海风光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 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诸多有利条件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建设大泉州旅游文化 圈、培植壮大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实施大泉州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通过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泉州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1996—2000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219.75万人次,年均增长5%,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次连续5年居全国旅游城市前十位;旅游外汇收入12亿美元,年均增长9%;接待国内游客2377万人次,年均增长10%;旅游收入210.55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4%。2000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580万人次,境外游客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8亿元人民币,创汇2.4亿美元,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当年GDP的5.5%。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高度重视发展旅游支柱产业,形成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巨大合力 从1991年开始,泉州市委、市政府就把旅游业作为泉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培育扶持;1995年10月,泉州市着手申报参加首批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以创优为重点,促进旅 游业发展;1996年《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 要》把旅游业列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明确提出把泉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1997 年, 市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快泉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决议》,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1999年5月,调整和充实了市旅游工作领小组和创优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了以市长为组长、三位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财政局、统计局、建委、环保局等20多个市直单位和各县(市、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优领导组,各县(市、区、管委会)及各有关部门、景区景点和旅游企业都制定了创优 规划、制度和标准,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市人大和市政协也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每年都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旅游业和创优工作进行检查和视察活动。由于充分调动了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全市上下普遍形成了人人都是优秀旅游城市创建者,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
2、突出地方特色和城市个性,改善旅游城市整体环境。 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是我市发展旅游业最大的优势。珍惜历史遗产,保护传统文化,重现古城魅力,是泉州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主要特色。在创优工作中,我们注重保护历史文物古迹,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使泉州成为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的现代旅游城市。同时,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大规模的名城保护建设、内沟河整治、排洪排涝工程、市政设施建设,塑造显明的城市个性。为改善城市旅游环境,我市在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同时,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发布了1—6号、8—9号市政府令,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开展大规模治山治水治田治路治矿活动,加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继实施了夜景灯光、园林绿化、烟尘与污水治理、排洪排涝、内沟河整治、公厕改造与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工程,建设了一大批能源、供水、通讯、环卫设施,加大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使泉州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处理率、旅游景区(点)噪声、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城市饮用水质等都达到创优标准,城市实现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旅游环境大大改善。
3、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现代旅游功能。一是改善旅游 交通条件。泉州晋江机场建成并先后开通北京、上海、武汉、成都、杭州、广州、深圳、南京以及香港、马尼拉旅游等24条国际、国内航线,客运吞吐量每年50万人次,位居全国第42位。泉州火车站建成,开通了泉州至武夷山和泉州至龙岩的旅客列车。泉厦与泉福高速公路先后竣工通车,刺桐大桥、顺济新桥及新浮桥等先后建成,中心城市通往各县(市、管委会)的公路干线完成拓宽改造。同时,在市区,则着重发展出租汽车、各种专线公交车和通往市区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车。基本形成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二是加强旅游饭店建设。1988年,泉州仅有华侨大厦和金泉酒店两家旅游涉外饭店,现在全市有旅游涉外饭店42家,已评星级34家(其中中心市区旅游涉外饭店21家,已评星级饭店18家),酒店分布、档次搭配都较为合理,可满足游客要求。三是加强景区景点、娱乐休闲和文化设施建设。1999年,我们制订了全市 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00年,公布了首批8个市重点风景名胜区,妥善地保护和开发了21处 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在中心市区陆续建设了水上乐园、泉州游乐园、东湖公园、西湖公园、刺桐公园、江滨公园、芳草园等多处旅游娱乐场所,新建了泉州紫帽山高尔夫球场、闽侨航空旅游度假村等休闲体育场所,兴建了海外交通史、华侨历史、闽台关系史、泉州南建筑、泉州戏曲、南少林武术专题博物馆群等文化设施,建设了温陵美食街、后城旅游文化街、状元街等美食购物场所。四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我市在汽车站、火车站等游客集散地设立了泉州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设置了触摸式电脑和泉州旅游地图广告牌。开通了泉州旅游信息网络,设立了旅游咨询投诉电话。在全市广泛设置了规范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交通指示牌。在主要旅游景区(点)和娱乐场所、中心市区主要街道、商业区及游客集中的地方设置了大批公用电话亭。建设了有800个标准摊位的展览城、具有同声传译系统的国际会议中心。
4、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一 是在引导旅游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旅游法规,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行ISO900 0等 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同时,从泉州旅游业发展实际出发,先后制定实施了《泉州市旅游业管理暂行规定》、《泉州市一日游管理暂行规定》和《泉州市导游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
二是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健全旅游行政执法机构,成立旅游监察大队和旅游质量监督所,认真处理投诉,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由旅游 、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物价等部门联合组成旅游市场整治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进行市 场检查,查处各种非法经营行为。四是按照严格要求、严格检查、严格管理、严肃处理的原则,对全市星级酒店进行了全面复核,保证星级酒店的服务水平。五是进一步规范旅游景区 (点)的安全、卫生、消防、旅游交通、旅游厕所、紧急救援、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游乐设 施 等项目的管理工作,落实景区(点)旅游购物和旅游餐馆定点管理制度,在景区(点)开展 崇尚科学,提倡文明,禁止封建迷信活动,维护景区(点)的良好秩序。
5、搞好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我们在创优工作中始终突出抓好旅游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覆盖全市旅游行业和相关企业,在旅游行业广泛开展爱祖国、爱泉州、爱旅游活动和职业道德教育。在旅游、涉外饭店推广文明礼貌用语,在旅游景区(点)推广健康规范的导游解说词,为游客提供优质文明的服务。目前,全市导游员全部持证上岗,80%以上的旅游业高中级管理人员持有岗位培训证书或资格证书,80%以上的旅游从业人员受过专业培训。
6、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提高泉州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开展创优工作以来,我市通过开展旅游主题年等促销活动,举办泉州旅游节等节庆活动,进一步展示泉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树立了泉州旅游的整体形象。1998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在我市成 功举办,我们适时推出历史文化名城、海丝之路起点、中国著名侨乡、世界宗教荟萃的品牌,极大地提高了泉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泉州更快地走向全国。1999年元宵节,我市举办了首届泉州旅游节,推出了海上丝绸之路、宗教文化、乌龙茶文化、德化瓷文化、惠安女民俗文化和永春牛姆林、德化山林回归自然之旅及南音、南戏、南少林武术、泉州古建筑等一系列旅游专线。1999年9月,我市承办了第三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2000年元宵节,我市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泉州旅游节暨第六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以文化交流促 旅游发展。2000年,我市还相继举办了《光明之城》首发式和重返光明之城图片展,主办了世界民俗摄影研讨会暨泉州民俗文化活动和第三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展。
发展旅游产业是发展大泉州经济、弘扬大泉州文化、建设大泉州城市的有机结合点,对推进泉州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泉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已将旅游服务业定为泉州十五期间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今后,我们要巩固发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成果,积极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尽快真正形成旅游服务的主导产业地位。要进一步增强大旅游观念,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底蕴,突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主题,打好历史文化名城、清源山名胜、宗教博物馆、郑成功史迹、惠安女民俗、安永德生态风光等 特色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与各个景点相配套的宗教朝圣、民俗风情、度假休闲、自然生态、戏曲文化、名人史迹、寻根谒祖、商务购物等旅游活动和服务设施,形成中心市区、清源山国家风景区、崇武古城、晋南石狮、郑成功史迹和安永德生态风光六大旅游区域,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多层次、多功能、富有侨乡特色和鲜明城市个性的东南旅游胜地和全省三大旅游基地之一。
扫一扫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