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24〕3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10月13日
关于践行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实施方案
为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部署,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念好“山海经”、打好“特色牌”、抓好“产供销”,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向森林、江河湖海和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有效促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新技术开发,推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构建粮经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福建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到2030年,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面树立,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更加有力,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基本建成。全省蔬菜、水果、畜禽、水产、食用菌、茶叶、笋竹、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品质进一步提高,形成200条产值超10亿元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重要支撑。
二、全面开发食物资源
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久久为功持续做强做优临海蓝色、闽西北绿色、闽东南高优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把临海蓝色产业带建成全国海水种业创新高地、优质高端水产品生产供应区、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区、渔业科技创新先导区;闽西北绿色产业带打造成“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标杆、全国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发展高地、独具实力的全国笋竹产业基地;闽东南高优农业带培育成全国“南菜北运”重要基地、亚热带水果供应重要基地和闽台农业融合发展重要平台。
(一)巩固提升产能,夯实粮油生产基础。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进田块整治、灌排设施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再生稻和旱稻种植,推广水旱粮经轮作模式,挖掘马铃薯、大豆等旱粮生产潜力,发展鲜食玉米、专用型甘薯等特色旱粮。推广应用水稻精准播种、工厂化育秧机插秧等关键节本增效技术,提升粮食单产和机收减损潜力。扩大油菜种植,稳定花生种植面积,实施油茶生产三年行动,全力提升油料产能。到2030年,全面完成新增4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全省粮食产量增加到522万吨,油料产量稳定在23万吨以上。〔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农业农村厅、发改委、林业局。以下均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二)突出“福菜”特色优势,提升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优化设施蔬菜生产布局,重点扩大闽江口以南冬春蔬菜优势区域茄果类、瓜果类、豆类、十字花科类冬春上市蔬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鹫峰山、戴云山脉等地区夏秋高山蔬菜。巩固生猪产能,稳定能繁母猪存栏量,探索发展生猪多层养殖,加快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现代生猪养殖基地。持续做强做优肉鸡产业,支持禽蛋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地方特色畜禽养殖产业化。巩固提升南平、三明等地奶源生产能力,建设奶牛智慧牧场。到2030年,全省蔬菜产量达1760万吨以上,能繁母猪保有量稳定在88万头左右,肉蛋奶总产量达440万吨左右。(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三)优化“福果”结构,丰富特色水果产品。调优水果生产区域布局,推动主栽果类向适宜区、最适宜区集聚,巩固传统优势水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果园。闽南、闽东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晚熟柑橘、晚熟龙眼、晚熟荔枝等水果,闽西北、闽东山区重点发展早熟蜜柑、优质甜橙、早熟梨、桃等水果。提升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水平,支持开发果蔬粉、水果酵素、冻干食品等新产品。到2030年,全省水果产量达900万吨。(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工信厅)
(四)科学利用水域资源,建设“福海粮仓”。加快深远海养殖,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大型桁架类网箱养殖,实施福清东瀚、东山乌礁湾、诏安城洲岛、霞浦三沙湾等海域人工鱼礁项目,建设三都澳、闽江口、兴化湾、泉州湾、东山湾等深远海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和一批国家海洋牧场。鼓励发展大洋渔业,建成投产万吨级的专业磷虾捕捞加工船、远洋大型拖网加工渔船,更新改造一批远洋渔船,建成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发展内陆水域大水面生态养殖和稻莲渔综合种养,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推广贝藻类采收、自动洗网、智能集鱼、养殖尾水处理等现代化渔机装备。加快藻类食物开发,发展海带、裙带菜等食用海藻。做强大黄鱼、海带、鲍鱼、紫菜等一批水产加工产业链条,发展海洋功能食品等精深加工业。建设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打造一批沿海渔港经济区。到2030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950万吨以上。(责任单位:省海洋渔业局、发改委)
(五)推进“福菌”转型升级,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加强食用菌种质资源挖掘和保护利用,巩固优势品种生产规模,拓展栽培种类,做强大宗食用菌品种,大力发展绣球菌、鹿茸菇等特色品种,因地制宜发展珍稀食用菌林下栽培。推广菌粮轮作、移动智慧菇房栽培、菌包生产供应社会化服务等新模式,发展高层、多层、立体式集约化栽培,鼓励开展楼宇式食用菌工厂化厂房升级改造。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开发即食食品、营养食品。到203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鲜重)达550万吨。(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工信厅、林业局)
(六)加快茶叶功能拓展,推进“三茶”统筹发展。深入挖掘闽茶文化内涵,全面收集整理茶文化相关资料、遗存,保护茶文化自然和人文遗迹,开展“闽茶海丝行”等各类茶事活动,将福建打造成中华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窗口。持续开展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推动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加快茶产业数字化应用。支持茶叶企业与科研院所、制造企业联合研制先进茶叶加工设备,开发茶叶功能成分产品,发展风味型、个性化、特色化茶衍生产品。做大做强福州五里亭、安溪、武夷山、政和、福安、福鼎等传统茶叶市场,高质量建设一批区域茶叶交易中心。到2030年,全省茶叶产量达60万吨。(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工信厅、商务厅、文旅厅、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
(七)有序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打造“森林粮库”。大力发展笋竹产业,重点支持冬笋丰产、笋竹两用基地建设,发展建设笋制品全自动化生产线,积极研发笋食品。规范发展林下种养,因地制宜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推进林下中药材和食用药用花卉近自然种植,开发新型森林食品。推广品种更换、密度调整等丰产培育技术,提高锥栗、板栗等经济林单产水平。推进“福九味”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培育壮大建莲、薏米、太子参、铁皮石斛、黄精等食药同源产业。到2030 年,全省竹笋产量达200万吨以上,以锥栗、板栗为主的干果产量达20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0万亩 。(责任单位:省林业局、农业农村厅)
三、全力提升质量效益
(八)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食物开发基础研究,推进科技与食物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食物开发创新平台。加强优异、特色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建设三明“中国稻种基地”、福建省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福建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东南沿海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重点围绕特色粮经、畜禽、水产、油茶、道地药材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加强现代化种业基地建设,培育水稻、蔬菜、水产等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持续提升农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精深加工重大技术装备和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应用,推广适应丘陵山地的智能化、小型化、轻简化、多功能农林机械。强化数字赋能,建设一批智慧农场(牧场、渔场)。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全面提升农民和农业科技能力。(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工信厅、农业农村厅、林业局、海洋渔业局、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
(九)促进全链条集聚发展。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引导生产、包装、物流、销售等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集成应用智能分级、高效分割、绿色烘干、智慧包装等新技术装备,提升生产加工能力。开发一批休闲食品、功能食品、调味用品、保健饮品,发展预制菜产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集约化育苗,发展基质、水培等无土栽培,在城市周边布局建设植物工厂。加强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建设,支持县城、重点镇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改造提升特色产业产地批发市场、田头市场,在城市周边布局建设销地冷链集配中心、主食加工基地等。实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加快打造“福农优品”品牌矩阵。(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工信厅、商务厅、林业局、海洋渔业局、供销社、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
(十)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推进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落实“四个最严”重要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制修订,普及新型速测技术,健全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强化全过程、全链条食品监管。严格落实农兽药经营门店购销台账记录制度和限制使用农药实名购买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模式。加大执法联动工作力度,全面落实“检打联动”和案件督查督办机制,全力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鼓励食物营养健康消费,引导居民减油增豆、增禽增奶,增加蔬果、水产品及全谷物消费,持续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公安厅、林业局、海洋渔业局、市场监管局)
四、切实强化保障措施
统筹各方力量,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多元化食物供给领域集聚,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食物开发格局。持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力量下沉一线,精准高效对接服务。强化典型和政策引领,鼓励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等人才服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完善财政支持政策,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和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绿色化、数字化。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特色农业金融产品,做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重大项目融资对接服务,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稳步提升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面,推进渔业互助保险增点扩面提标。根据有关规定统筹安排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林业局、海洋渔业局,福建农林大学,人行福建省分行、福建金融监管局、厦门金融监管局)
本实施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30年12月31日。
附件: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项目清单
附件
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项目清单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年限 |
实施单位 |
1 |
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项目 |
立足县域,突出特色主导产业,按照设施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的要求,以全链条发展为方向,以打造百亿产业强县为目标,发挥市县两级积极性,整合要素资源,巩固提升、打造一批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 |
2024—2030年 |
各设区市政府,省农业农村厅、海洋渔业局 |
2 |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
采取省级统筹布局、县级具体实施方式,按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突出,全产业链拓展,生产、加工、流通、休闲一体化发展的建设思路,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
2024—2030年 |
各设区市政府,省农业农村厅、海洋渔业局 |
3 |
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 |
以镇(乡)为载体,以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为核心,建设一批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聚集、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形成以产兴村、产镇融合的发展格局。 |
2024—2030年 |
各设区市政府,省农业农村厅、海洋渔业局 |
4 |
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培育项目 |
立足乡村特色资源,以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主导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壮大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培育经营主体、推动产业融合、提升发展动力为途径,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 |
2024—2030年 |
各设区市政府,省农业农村厅、海洋渔业局 |
5 |
油茶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
支持推进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项目建设,辐射带动一批省级油茶生产重点县,打造油茶特色产业集群。 |
2024—2025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林业局 |
6 |
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补助项目 |
每年新建改造达到省定标准的智能温控大棚、温室大棚、智能温室等六类省定标准温室大棚3000亩以上。 |
2024—2030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 |
7 |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核心示范项目 |
在30个县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核心示范,每年示范面积4.5万亩。 |
2024—2030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 |
8 |
现代设施畜牧提升项目 |
推进集约化、绿色化、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和家禽立体高效设施养殖,打造奶牛智慧牧场。到2030年,生猪、蛋鸡、肉鸡、奶牛等主要畜禽大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全程设施化,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
2024—2030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 |
9 |
老旧低效设施菇棚菇房改造提升项目 |
以香菇、银耳、秀珍菇、茶树菇、毛木耳、猴头菇等大宗季节性品种栽培设施为重点,按照结构安全、层架立体、环境可控、绿色防控等要求,推进老旧菇棚菇房设施改造提升,新建、改造一批现代钢架菇棚和温控菇棚(房)。 |
2024—2030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 |
10 |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设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升级项目 |
突出杏鲍菇、银耳、金针菇、海鲜菇、鹿茸菇、秀珍菇、双孢蘑菇、绣球菌等工厂化生产种类,推进工厂化生产设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工厂化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新建、改造升级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 |
2024—2030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 |
11 |
现代设施菌种菌包生产供应中心建设项目 |
建设改造一批现代设施菌种繁育基地和菌包(培养料)专业化生产供应中心,提升主产区制种制包现代设施化水平,提高良种覆盖率及优质菌包供应率,新建、改造升级一批现代菌种繁育基地和现代菌包(培养料)专业化生产供应中心。 |
2024—2030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 |
12 |
中药材全过程可追溯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
种植面积百亩以上,配套生产管理全过程追溯体系,重点推进种植基地可视化、生产智能化规范化管理、中药材GAP技术应用、产地初加工管理、公共信息服务、质量检测检验等建设,每年支持建设20个项目。 |
2024—2026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林业局 |
13 |
笋竹丰产基地建设项目 |
实施现代竹业重点县项目,每年建设丰产竹林基地15万亩。到2030年,全省竹林面积稳定在1845万亩以上,竹笋产量达200万吨以上。 |
2024—2030年 |
各设区市政府,省林业局 |
14 |
油茶高标准基地建设项目 |
推进油茶生产三年行动,建设以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到2025年,全省油茶种植面积稳定在250万亩以上。 |
2024—2025年 |
各设区市政府,省林业局 |
15 |
干果优质增效基地建设项目 |
推广丰产培育技术,提高锥栗、板栗等经济林单产水平,到2030 年,以锥栗、板栗为主的干果经济林种植总面积达100万亩,干果产量达20万吨。 |
2024—2030年 |
南平、三明、龙岩、宁德等设区市政府,省林业局 |
16 |
林下中药材拓展项目 |
加快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到2030年,全省食药同源特色药材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带动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 |
2024—2030年 |
各设区市政府,省林业局 |
17 |
设施渔业建设项目 |
建设一批工厂化养殖基地、标准化池塘、深水抗风浪网箱、大型智能化养殖装备等现代化养殖设施。 |
2024—2030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海洋渔业局 |
18 |
近海渔船更新改造项目 |
以促进捕捞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引导和推动现有木质、水泥、钢质等材质渔船改造升级为新材料渔船,资源破坏性较大的渔船改造为资源友好型渔船,进一步提升渔船及装备水平。 |
2024—2030年 |
有关市、县(区)政府,省海洋渔业局 |
19 |
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项目 |
完善农资、农副产品等仓储(含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支持建设县域农产品集采集配体系、特色农产品展销展示中心、改造提升特色产业产地批发市场、田头市场;举办践行大食物观“一县一周·特色惠农”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践行大食物观“‘箱’约供销·福满乡村”系列农产品促销活动等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 |
2024—2026年 |
各设区市政府,省供销社 |
20 |
福建省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 |
总建筑面积6315.17平方米,可保存各类农业生物种质资源50万份,提升全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 |
2024—2025年 |
省农科院、农业农村厅 |
21 |
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 |
开展优质绿色水稻、鲜食玉米、特色果蔬、油茶、锥栗、食用菌、白羽肉鸡、水产等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开发,完善提升育制种等基础设施,购置相关仪器设备等。 |
2024—2030年 |
省农业农村厅、林业局、海洋渔业局,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种业企业等 |
22 |
种业振兴体系(油茶、花卉)项目 |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鼓励支持花卉品种创新,支持油茶种苗基地及省级保障性苗圃建设,提升油茶等种苗供应保障能力。 |
2024—2030年 |
各设区市政府,省林业局 |
23 |
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
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农业核心种源、农业关键技术、现代农机装备、耕地质量等领域,实行“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组织方式开展协同攻关,力争在短生育期水稻、油菜、白羽肉鸡配套系、高端设施蔬菜、食用菌工厂化、丘陵山区小型农机、耕地园地质量提升等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 |
2024—2030年 |
省农业农村厅,省内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等 |
24 |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
针对我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瓶颈问题,组建水稻、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家禽、生猪等7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设置7个首席专家工作站、27个岗位专家工作站和 63个综合试验推广站,组织开展新品种选育、新技术集成配套与示范推广,形成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带动我省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
2024—2025年 |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等 |
25 |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 |
每年安排乡镇农技推广紧缺专业定向委培生指标100名、县乡农技员专升本指标100名;组织3000名基层农技员参加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建设140个科技示范基地,发布推介一批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
2023—2025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 |
26 |
林业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
强化森林粮库资源立体化利用,在林产工业、以竹代塑、品种选育等关键领域,借助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缩短育种周期、降低育种成本、提高选择效率和效果。 |
2024—2025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林业局 |
27 |
省级现代林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
为提升森林食物产出效益,建设竹业、油茶、食用花卉、林业机械等现代林业产业技术体系,通过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增强我省林业产业研发能力。 |
2024—2025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林业局 |
28 |
科技支撑体系(林机装备)建设项目 |
增加适宜丘陵山区适宜林机装备供给,研制智能化、小型化、轻简化、多功能林机装备。设立林业机械化研发科研专项,增加适宜营林、竹业、木本油料和林下经济生产和加工等林机装备供给,根据农业机械分类等标准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林业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
2024—2030年 |
各设区市政府,省农业农村厅、林业局 |
29 |
渔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
重点在水产核心种源、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渔业设施与装备、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重点在养殖品种高产抗逆抗病新种质创制、深远海养殖、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水产养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
2024—2030年
|
有关市、县(区)政府,省海洋渔业局,省内涉海(渔)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
|
30 |
种业振兴体系(水产)项目 |
建设国家东南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福建省海洋水产种业研究中心、淡水水产种业研究中心,福建省水产良种测试体系,水产种质资源管理平台。建设一批规模化水产种业基地和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保障水产优质种苗供应保障能力。 |
2024—2030年 |
有关市、县(区)政府,省海洋渔业局 |
31 |
基层水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 |
全省组织1500名基层水技员参加省内外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建设150个科技示范基地,发布推介一批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提升水技推广服务能力。 |
2023—2025年 |
各市、县(区)政府,省海洋渔业局 |
32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50万亩,在全省70个县(市、区)推广应用数字农田管理模式。 |
2024—2030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 |
33 |
数字农业发展项目 |
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推动建设数字农田、数字农机、大数据资源中心等应用场景,推进福建“农业云131”工程,综合应用农业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信息化新技术和新装备,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 |
2024—2025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 |
34 |
数字渔业发展项目 |
依托近岸海域5G通信网络建设一批渔业“5G+深远海养殖”“5G+海洋牧场”“5G+智慧渔港”等创新应用场景,开展海上船舶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实施全省海洋渔船配备新一代北斗卫星定位终端,推动渔船“宽带入海”工程应用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建设海洋与渔业数据中心,探索建设标准统一、横纵汇聚、共享开放的海洋与渔业数据专区,服务“海上福建”建设和“福海粮仓”建设工程。 |
2024—2025年 |
有关市、县(区)政府,省海洋渔业局 |
35 |
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 |
围绕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加快补齐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短板,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流通效率。 |
2024—2025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 |
36 |
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 |
提升渔业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渔业绿色循环发展样板。 |
2024—2030年 |
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成效突出的县(市、区)政府,省海洋渔业局 |
37 |
水产加工业高质量发展项目 |
建设一批水产精深加工生产设施设备、水产品冷库、产业园和“福渔”品牌。 |
2024—2030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海洋渔业局 |
38 |
渔港、渔港经济区建设项目 |
加大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厦门、连江、晋江、东山、福鼎等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到2030年,渔港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渔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渔业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
2024—2030年 |
有关市、县(区)政府,省海洋渔业局 |
39 |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项目 |
持续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每年赋码出证500万批次以上。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 |
2024—2030年 |
各市、县(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 |
40 |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林业)提升项目 |
建立健全林业地方标准体系,支持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林业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食用林产品产地质量安全控制和产品检测,健全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 |
2024—2030年 |
各设区市政府,省林业局 |
41 |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项目 |
持续推进食用水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持续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 |
2024—2030年 |
各市、县(区),省海洋渔业局 |
42 |
人才培育项目 |
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等项目,到2026年培育“头雁”1500名。 |
2024—2026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 |
43 |
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 |
聚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素养,加快培育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每年新增培训高素质农民10万人次以上。 |
2024—2025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农业农村厅 |
44 |
林业乡土专家助力林业绿色富民产业科技帮扶项目 |
发挥林业乡土专家服务林业绿色富民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参加“多方得益、多式联营、多重服务”的“三多”改革试点,围绕竹产业、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等集体林区绿色富民产业,实现互助发展、共同增收致富,促进林业绿色富民产业进一步提质深化。 |
2024—2025年 |
相关县(市、区)政府,省林业局 |
扫一扫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