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通知

闽政办〔2014〕54号

厦门、漳州、泉州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已经文化部同意实施。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该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423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二○一四年四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规划导引

一、建设背景

二、重要意义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方针

四、编制依据与规划性质

第二部分  闽南历史文化与文化生态

一、闽南区域与地理位置

二、闽南文化发展历史

三、闽南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特征

四、闽南文化传播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区

五、闽南文化生态评估

第三部分  总体思路、工作原则、建设目标

一、总体思路

二、工作原则

三、建设目标

第四部分  保护范围与保护对象、内容

一、保护范围

二、保护对象、内容

第五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全面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建设

五、支持群众举行积极有益的民俗活动

六、加强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

七、支持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

八、加强理论研究与经验交流

九、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

第六部分  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

一、重点区域选择的基本条件

二、重点区域的划分

三、重点区域的管理和保护方法

第七部分  生产性保护与合理利用

一、生产性保护

二、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

三、与旅游结合的合理利用

第八部分  营造有利于文化遗产保存、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一、营造有利于文化遗产保存、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发挥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作用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

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

第九部分  实施方案

一、近期(20112015

二、中期(20162020

三、远期(20212025

第十部分  保障措施

一、工作机制保障

二、政策法规保障

三、经费保障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形式相关的事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保存、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一些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在传统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地区,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也在不断消褪。

 

为了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及其保存、生存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国家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静态的、单项的保护进入动态的、整体性保护新阶段。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于20076月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更好地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提出的“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的战略部署,按照《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编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划导引

 

 

一、建设背景

20世纪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生态的保护成了世界性共识和行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72)、《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等一系列有关文件,有力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等学科的兴起,为文化生态保护积累了实际经验和打下理论基础。

 

我 国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文件的缔约国,在文化遗产保护、自然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前列。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 文化遗产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全社会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多数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保护取得成效的基础 上,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12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各级政府、广大群众高度重视、热心投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纳入“建设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的战略部署。福建省在《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9)、《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等重要文件中,多次提到要保护闽南文化,加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泉州、漳州、厦门三市政府积极行动,各自已编制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人民群众也积极投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之中。

 

二、重要意义

(一)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闽南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闽 南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融合了闽越文化、闽南本土文化,吸收了异域有益文化,既保留了闽越文化、中原汉文化的浓厚色彩,又具有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特色。 闽南文化既是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在闽南地区的具体表现。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闽南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华民族 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闽南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 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继承闽南文化的优秀传统、激活闽 南文化创造力,发挥闽南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闽南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三)对于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福建省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台湾是闽南文化重要的传播区,1700万闽南人在传承闽南文化。闽南文化对加强闽台两岸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两岸和平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作用。

三、指导思想、基本方针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基本方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四、编制依据与规划性质

《规划》根据以下相关的主要文件编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9)、《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2012)等,以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2007,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规划》。

《规划》属于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保护的核心对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范围为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市行政区,规划期为2011年至2025

 

《规划》主要阐述规划期内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建设目标、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保护方法、保护措施和保障措施,是政府引导和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制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各级政府要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第二部分  闽南历史文化与文化生态

 

闽南文化的产生与形成,与闽南地处东南沿海的地理环境和移民社会历史、航海贸易活动等各种经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闽南区域与地理位置

福 建古称“闽”,闽南是福建南部地区。现今闽南地区指的是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三市共辖十二区四市(县级市)十三县(含金门县)。泉州市辖鲤城、丰泽、 洛江、泉港四区,晋江、石狮、南安三市(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五县;漳州市辖芗城、龙文二区,龙海市(县级市)、漳浦、云 霄、东山、诏安、南靖、平和、长泰、华安八县;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六区。三市常住人口约1647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壮、畲、苗、高山等多个少数民族,全区通行闽南方言。

闽南陆地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西北多山,东南濒海,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河流俱全。在晋江、九龙江中下游,形成了福建两大著名的三角洲平原——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有着比较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

闽南海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约1400公里。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拥有大小港湾数十个,主要有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安海湾、厦门湾、旧镇湾、东山湾、诏安湾等。自古以来,沿海闽南人过着“以海为田”的生产生活方式。

北 部的戴云山、南部的博平岭以及东临的台湾海峡大体构成闽南区域范围。戴云山脉主峰在泉州市德化县,呈东南走向,从德化延伸到惠安县西北部临海;博平岭山脉 起于漳平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沿龙岩与漳州两地市交界处延伸至广东省境内。两条山脉走向将闽南与闽中、闽西、广东天然区隔。区域内晋江、九龙江蜿蜒 而过,直入大海,成为闽南地区物质能量循环的两大动脉。两江串联着两岸众多的河谷盆地,成为闽南区域文化发展的物质依托。历史上闽南的州、府、县大都散布 于这些河谷盆地之中。“三面环山、两江入海”的地理环境,是闽南文化生成、发展的舞台。

(图1  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市行政区划图)

(图2  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市地理位置图)

二、闽南文化发展历史

闽南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汉晋至唐末五代时期的形成、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曲折前进等历史发展阶段。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山海经》称“闽在海中”。考古发现,福建在距今18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闽南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以漳州莲花池山遗址(距今约7-5万年)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时期。新石器文化的遗存有东山大帽山遗址(距今约5-4千年)、惠安蚁山遗址(距今约4-3千年)等。新石器的贝丘遗址显示出闽南先民以渔猎和捕捞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生活形态。“闽在海中”的地理环境影响着闽南文化的生成。

(一)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

先秦时期的闽南先民,属于《周礼·夏官》中所记载的“七闽”,是“百越”的南方土著,即闽族。战国晚期,于越族大批入闽,与“七闽”土著逐渐融合,形成了闽越族。秦设立闽中郡,闽越王被降为君长,都东冶(今福州)。汉高祖复立无诸为闽越王。但因闽越国多次反叛,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出兵剿灭闽越国,闽越先民多数被迁往江淮地区,闽中由是成为蛮荒之地。

于越族的迁入给闽人带来了纺织、冶炼等技术,特别是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造船驾驶技术的传入,促进了闽越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

(二)汉晋至五代——闽南文化的形成

从汉武帝灭闽越国,至三国东吴于建安元年(196)开始对福建的开发,福建经济文化停滞约300年。三国时代,吴国在闽中设“典船都尉”、“温麻船屯”。闽之所造的温麻船,是晋代中国第一名船。吴永安三年(260),于今泉州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闽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

汉晋至五代,中原汉人多次入闽, 主要有西晋末永嘉之乱的“衣冠南下”、唐初陈政父子率兵开发漳州、唐末王潮兄弟率部入闽的三次大规模移民。

西 晋末年,北方战乱,汉人陆续入闽避难,特别是永嘉之乱,晋人大批进入泉州,他们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这是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中原汉 人所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和文化,对土著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促进了晋江流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东南沿海的海洋地理环境,以及当地土著航海工具制作、 海洋捕捞、海洋物产等文化的特殊性,也使中原文化因素产生变化。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涵化产生了新的文化因子。

自西晋到唐末,泉州的建制不断扩大。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于今泉州南安市设置南安郡。唐武德五年(622)于南安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下领南安(今泉州市)、莆田(今莆田市)、龙溪(今漳州市龙海、华安、长泰及漳浦的一部分)三县。唐嗣圣元年(684)改为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唐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称泉州。唐代末年,泉州由中州升为上州。

漳州汉初以梁山为界,北属闽越国,南属南海国。汉始元二年(前85),北属会稽郡冶县,南属南海郡揭阳县。晋至南北朝,北属南安郡龙溪县、兰水县,南属义安郡绥安县。至隋开皇十二年(592)并兰水、绥安入龙溪,今漳州境域才结束分属两郡状况。唐总章二年(669),陈政奉朝廷之命总领岭南军事,与其子陈元光率府兵来漳州平定“獠蛮啸聚”,随后开发漳州。唐垂拱二年(686),朝廷从陈元光所请,在潮、泉二州之间设置漳州,州署在西林(今云霄县境内)。唐贞元二年(786)州治又从漳浦迁至龙溪(今漳州市区),辖地相当于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南靖、平和及龙海的一部分。陈元光开发漳州,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兴办教育,传播汉文化,促进了土著与汉族的融合,使漳江、九龙江流域成为富庶安乐之土。

唐末黄巢起义,光州固始县王潮三兄弟率士兵五千与吏民南下,由闽西直取漳州,光启元年(885) 入泉州,在漳州、泉州驻扎五年,后攻下福州,建立闽王国。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原汉人移民浪潮,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中原文化 与当地文化相比,处于交流的优势地位;王氏在闽建立了闽王国,其政治也处于支配地位。闽王国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政策,重视文教、传播佛教,开放港口、 鼓励海外贸易,促进闽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为宋元期间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行 政区域的稳定是文化形成的标志之一。唐中后期,泉州由中州升为上州。五代,泉州领今之晋江(含惠安)、南安、莆田、仙游(莆田和仙游于宋初从泉州划出置兴 化军)、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长泰九县地,其范围超出今之辖地。漳州唐中后期的辖地相当于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南靖、平和及龙海的部分地区,五 代时不断扩大。

闽 南方言在古闽越语、吴楚语的基础上,多次与中原汉语融合,在唐末五代形成较为稳定的地方语言。唐末五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入闽,促使闽南语有别于其他方言而 成为汉语的另一种大方言。现在,闽南语底层还保留着部分古越语、吴楚语,文读层保留着部分上古和中古汉语语音、词汇,被称为“河洛语”。

唐 代,闽南开始重视文教。唐初,漳州设立州学、创办了松洲书院;唐开元年间,泉州兴建了孔庙,闽南教育初步兴起。五代泉州“文风大盛”,聚集了北方南下的一 批诗人文学家,促进了闽南地区文学发展。唐代泉州歌舞音乐兴盛,五代时更多的中原歌舞音乐也在泉州落地,后来逐渐演化为南音等地方音乐、歌舞。

中原宗教信仰在闽南扎根。西晋太康年间,晋江已有道教玄妙观、南安有佛教延福寺等。唐、五代时,闽南佛教兴盛,代表性佛寺有泉州开元寺、承天寺和漳州南山寺、三平寺等,还出现了本土的义存禅师等数位高僧。

本土民间信仰也开始兴起。唐初开发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开漳圣王)、唐代的李元溥(福佑帝君)、五代将领张悃(青山王)等以及五代牧童郭忠福(广泽尊王)等被当地民众奉为神祇而祭;至宋代,闽南民间信仰更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诸多本土神祇。

农业、手工业等有较大发展。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筑塘筑陂、开辟梯田、围海造田等方面,扩大了泉州、漳州平原。矿冶业在唐代已相当成熟,五代时泉州是闽国的铸钱场;闽南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能生产青瓷,五代时还出现了白瓷。陶瓷铜铁等成了闽南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公元6世 纪泉州港已开辟了到马来半岛、印度的航线,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两次乘船来泉州。唐代,泉州是福建造船中心之一。唐中后期,海外贸易不断发展,泉州港已 成为“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南方重要大港口。五代闽王国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开放胸怀与民间“大舟有深利,沧海无浅波”的冒险 拼搏精神,共同构成了闽南地区素朴的海洋意识。

(三)宋元时期——闽南文化的发展

宋 代,中原文化再次南移。北宋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南宋“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宋元时期,闽南掀起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第一波浪潮。刺桐港与埃及的亚 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约百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

航 海技术领先于世界。宋代,泉州、漳州成为造船业的重要基地,闽南人掌握了水密隔舱技术,这是世界造船技术的一次大革命。闽南海商率先运用了指南针航海,突 破了“循岸梯航”的传统方法,进入了远洋航行时代。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泉州至菲律宾、泉州至印度尼西亚、泉州至亚丁湾和东非沿岸的航线, 以及至朝鲜和日本航线。

海洋商业意识和海洋习俗日趋成熟。宋代,闽南人“多以海商为业”,而且到了“浮海之商,以死易货”的程度,出现了许多拥有自己船队的富商。随着航海业的发展,海上保护神福佑帝君、妈祖信仰以及九日山祈风等习俗也应运而生。

泉 州汇合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天主教等多元宗教文化,至今还保留着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佛像石刻,以及 千年古刹开元寺、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等文物建筑等,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民间还创造了妈祖、清水祖师、保生大帝等 信仰,这些本土神祇随着闽南人的海外移民而传播到台湾地区和世界各地。

各种营造、制作技艺发达。宋代寺庙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建筑营造技艺较前大有精进。现存国内最高最大的两座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开元寺镇国塔、仁寿塔,我国古代第一座海港大桥——洛阳桥,以 及长度最长的安平桥等,都是闽南建筑的杰作。唐代闽南开始制茶,五代安溪成为重要的茶叶场地。宋代泉州各县在崇山峻岭间开辟茶园、普遍种茶,能制作出色、 香、味俱佳的茶叶。宋代闽南能制出黑、青、白三种瓷器,北宋时期德化白瓷已进入艺术化阶段,元代德化白瓷成为朝廷贡品。

闽 南地区文教兴盛于两宋。两宋期间,泉州约有进士一千四百人,漳州约有进士二百八十人。朱熹在闽南讲学,传播理学。他称泉州“满街都是圣人”,是形容理学对 普通百姓教化的程度。此时闽南出现了理学家陈淳、真德秀、曾公亮,还有史学家梁克家、科学家苏颂等一批文化名人。而“海滨邹鲁”的赞誉,则意味海洋文明与 大陆文明的融合。

随着经济文教等的发展,古老的戏曲也在闽南孕育形成。南宋时,闽南地区已有民俗与演戏结合的习俗,这一习俗延续传承至今。梨园戏被称为中国宋元南戏的活态传承,提线木偶戏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傀儡调”和剧目。

(四)明清时期——闽南文化的曲折前进

明清时期,闽南文化在海禁的影响、倭寇的侵扰、郑成功的反清复明、清廷的收复台湾、西方列强的入侵等重大事件中曲折前进。

明清时期月港、安海港、厦门港的变迁,也是闽南文化曲折发展的历史。刺桐港衰落之后,起而代之的是漳州的月港。从明初开始,闽南人冲破朝廷禁令,与外国商人私下贸易,终于迫使朝廷于1567年 开放漳州月港,这是明代中国万里海疆唯一一个对外通商的港口。月港的开放是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第二次交流,建立了月港—马尼拉—美洲—欧洲的世界性贸易 航线。明末清初,取代月港的是泉州的安海港。安海港是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军事、贸易基地。明末郑芝龙击败荷兰人,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从荷兰人手中夺回 海上贸易权。这个时期,以郑氏集团为首的闽南海商掌控着中国东海、南海的海上贸易权。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取消海禁,在厦门设立海关,厦门港迅速发展起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的城市之一,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文化艺术,形成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第三波浪潮,华侨名人、华侨商业、华侨建筑、华侨教育、华侨“信局”等华侨文化成为闽南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这个时期,各种艺术全面发展。不仅有古老的梨园戏、提线木偶、南音等,还有潮剧、打城戏、掌中木偶戏、皮影戏等,还继承创造了高甲戏、歌仔戏,音乐如什音、笼吹、大鼓吹、北管等,曲艺如歌册、锦歌等,舞蹈如贡球舞、跳鼓舞等,工艺美术类如剪纸、彩扎等,艺术门类齐全。

明 清时期,闽南的宗族社会得到发展。明代初中期之前,闽南的谱牒多是“家族”谱,宗族谱牒修纂的普遍化趋势和宗族祠堂的大规模建设都出现在明代。以祠堂、族 产、谱牒、祭祖为标志的闽南宗族文化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高峰,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在闽南地区转化为平民百姓认祖归宗的日常行为。

明 清时期,闽南人大量向内陆、台湾和海外移民。闽南人沿着海岸向南迁徙至潮汕、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向北迁至闽东的宁德以及浙东南的温州等地。随着海外贸 易活动和郑成功开发台湾,闽南人向东南亚和台湾大量移民,将闽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异国他乡扎根生长、开花结果。海外闽南人也将异域文化带回闽南, 为闽南增添了外来文化色彩。

三、闽南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特征

闽南文化是秦汉晋唐期间南迁汉人携带来的中原文化在福建东南沿海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与闽越、闽南本土文化多次融合,宋元明清以来在与异域经济文化交流和向外拓展中吸收了东南亚、阿拉伯、西方等外来优秀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交织的闽南民系文化,是历代闽南人创造出来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闽南文化表现形式

闽南文化形态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音,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宝库,广泛传播于台湾、东南亚各地;北管、什音、褒歌、四平锣鼓乐等传统音乐,至今仍唱响闽南本土。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组成部分——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以及福建土楼营造技艺,与闽南土楼、闽南庙宇、开元寺的东西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共同展示闽南传统建筑特点。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剪纸与木版年画、刻纸、纸织画、无骨花灯、木偶头雕刻等传统美术,至今还在节日节庆和各种艺术活动中发挥作用。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妈祖信俗以及保生大帝、关帝、开漳圣王、清水祖师、三平祖师、广泽尊王、青山王等民间信俗,广泛传播于台湾、港澳和东南亚等地。

急 需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东山海船钉造技术和妈祖信俗、送王船习俗、惠安女习俗、蟳埔女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华侨教育、华 侨商会、华侨批局、华侨社团等华侨文化,与唐宋元明清的港口遗址、九日山摩崖石刻、宋代古船、蚝壳厝、鼓浪屿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闽南海洋文化的特 征。

中国宋元南戏活态遗存梨园戏、技艺精湛的木偶戏、独具喜剧风格的高甲戏、海峡两岸共同哺育的歌仔戏、宗教特征鲜明的打城戏等传统戏曲,仍然活跃于各地城乡舞台之上。

闽南灯谜、闽南童谣等民间文学,锦歌、讲古、答嘴鼓、东山歌册等曲艺,至今仍为闽南人所喜爱;中原古汉语与闽越语融合而被称为“河洛语”的闽南方言,仍为世界数千万闽南人所使用。

拍胸舞、踢球舞、火鼎公婆、大鼓凉伞、车鼓弄等传统舞蹈和蜈蚣阁等民间游艺活跃于迎神赛会场面;刣狮、五祖拳、赛龙舟、宋江阵等传统体育与竞技仍为广大群众所爱好。

闽 南祭祖、谱牒、祠堂家庙延续着中原文化的血脉,成为世界闽南人寻根谒祖的重要载体,两岸、境内外祭祖活动世代传承;结婚、生日、寿诞、入学礼、成年礼、拜 师礼等仍然延续着传统礼仪,闹元宵、嗦啰嗹、海峡两岸端午对渡、闽台东石灯俗、中秋博饼等岁时节庆两岸共庆,规模盛大。

技艺精湛的惠安石雕、厦门漆线雕,远销国内外的德化瓷,香飘四海的安溪铁观音(乌龙茶),不仅保留传统制作技艺,还各创下百亿、数十亿元的产值;片仔癀、灵源万应茶等传统中药,永春老醋、春生堂老酒、源和堂蜜饯等传统食品,至今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宋代科学家苏颂、明代思想家李贽、史学家何乔远、理学家黄道周、民族英雄郑成功、抗倭英雄俞大猷、清代理学家李光地和收复台湾的施琅、近现代华侨领袖陈嘉庚等闽南先贤,构成了闽南名人文化,至今为人们所崇敬。

闽南文化至今仍然传承延续于闽南地区、大陆部分地区,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二)闽南文化特征

中华主流文化对闽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中华文化显得更加丰富多彩,闽南文化特征要从二者关系中来把握。

1.开放性的海洋文化

闽 南文化不仅具有以农为本、安土重迁等农耕文化共性,还具有商业性、开拓性、冒险性、兼容性等海洋文化特色。闽南人掌握了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开辟了海上 贸易航线,宋元以来向台湾、海外大量移民,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福佑帝君、妈祖等航海神信仰,创造了郊商郊行等贸易制度,保留着祈风、送王 船、送顺风、脱草鞋等海洋习俗,融合了阿拉伯、东南亚以及西方多种文化。闽南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复合型的人文性格

闽 南文化的人文性格是指闽南文化所表现的社会心理、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闽南文化在坚守中华主流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又坚持闽南文化某些价值观念,形成耕读 为本与商业意识、安分守己与开拓进取、重礼尚义与务实逐利、崇文重教与冒险犯难、传统守成与开放兼容、爱国爱乡与海外眼光等相辅相成的人文性格。正是这种 相辅相成的内在动力,使得闽南文化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的同时又不断发展创新。

3.世代延续的宗族文化

闽 南人在移民和再移民的历史过程中,保留了中国最为完整的宗族文化形态。历代中原汉人举家或举族南迁,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采取聚族或聚乡而居的形式,巩固发 展自己占有的生存空间。闽南人向台湾、海外移民,也采取这种家族性迁徙形式,从而不断加深闽南人的宗族观念,形成家族、血缘性宗族、契约性宗族(不同地区 的同姓整合而成)的社会形式,也形成了祠堂、族产、谱牒、宗法、祭祀等系统的宗族文化。正是这种传统保守的宗族文化,在闽南人开创事业、向外拓展的过程中 发挥着积极有效的凝聚作用,闽南本土民营企业、台湾、境外的闽南人企业都具有家族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族文化通过信息流、交通流、人流、物质流、资金 流等,使闽南本土与台湾地区、世界各地保持着紧密的社会网络关系。宗族文化是联系海峡两岸闽南人的血缘纽带,对于促进闽南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4.多样性的民间信仰

闽 南有自然山川、生育女神、冥厉瘟神、禅道神仙、忠义圣贤、水神、海神、财神、戏神、乐神、医神等多种民间信仰,这些神祇既有中原移民携带来的、也有外地传 来和本土产生的,构成了闽南民间信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闽南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地方保护神。地方保护神是宗族组织的黏合剂,将不同姓氏的宗族组织 整合起来,构成了不同姓氏的乡族社会。闽南地区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乡族社会构成。这些地方神祇随着闽南人的移民,扩散到世界各地,移民们同样以地方神祇 来“复制”闽南的乡族社会。闽南民间信仰是移民们建设家园、战胜困难的精神寄托,也是移民及其后裔对闽南本土文化认同的标志。至今,台湾同胞、世界各地闽 南人仍通过进香谒祖的形式来认同闽南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

5.个性鲜明的民间艺术

同 一个方言区有众多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艺术,是闽南民间艺术的特点。以泉腔方言演唱的南音,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遗响,保留着古老的乐器、记谱方式、演奏方 法和许多唐宋乐曲,形成不同的唱法和流派。精致优雅的梨园戏、市井气息浓厚的高甲戏、充满宗教色彩的打城戏、两岸共同哺育的歌仔戏等戏曲,其艺术风格各不 相同;掌中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皮影戏等种类丰富,即使同是掌中木偶戏,也因唱腔不同而分为南派和北派。民间信仰、人生礼俗、传统节庆是闽南地方戏 曲、歌舞、音乐生存的沃土,千百年来闽南的民间艺术与民俗共生共荣,这是闽南民间艺术至今充满活力的原因。

6.追求和平的民族精神

追 求和平是闽南文化的主流精神。宋元以来,闽南人进行海上贸易和海外移民,既能以开放兼容的胸怀接受多元文化,又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与异域文化和谐共处。 闽南人开拓海上贸易而不掠夺,与对方互惠互利友好往来;海外移民而不殖民,与当地民族和睦相处、建设新的家园。闽南文化的和平精神来自于中华民族的宽容仁 爱、和而不同、大同世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海洋文化精神的融合。

四、闽南文化传播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 化有历史传统(时间现象)和地区分异(空间表征)两重性。闽南文化同样如此。闽南文化经过了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汉晋、五代期间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不 断交融,至唐末五代,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闽南民系和闽南文化。宋元明清时期闽南文化不断发展扩散,闽南人通过海上商贸、军事、移民等活动,将闽南文化传 播到大陆各地、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大大小小的闽南文化区。由于人口、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多方面原因,各地区的闽南 文化生态呈现多样化。

(一)闽南文化向大陆地区传播

经 过宋元的发展,闽南人陆续向外移民。福建的莆田南日岛、福清、平潭、闽侯、罗源、福鼎、霞浦、顺昌、建阳、武夷山、浦城、沙县、邵武、永安、尤溪、漳平、 新罗等地区,浙江东南部沿海的苍南、平阳、瑞安、洞头、玉环、温岭、舟山群岛等地区,广东的潮州、电白至阳江沿海、香港、澳门、雷州半岛、海南岛东北部等 地区,至今还保留着闽南人聚居的村镇,留下了不相连续的闽南语板块。在闽南人较为集中的地区、聚落,闽南方言、闽南文化相对保留得较好;由于移民年代久 远,有些地区语言与本土闽南语难以相通,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二)闽南文化向东南亚地区传播

随 着宋元明清海上商贸的发展,闽南人也不断开发东南亚,历代闽南人的海外移民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地区有大量 的闽南人后裔,另外还有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闽南人后裔。据不完全统计,境外的华侨人数超过闽南本土。以地域、血缘、语言、风俗习惯相同而聚居的闽南华 侨社区,是延续和发展闽南文化的重要区域,其中会馆、学校、庙宇等是联络、凝聚当地闽南人的重要载体。闽南方言、信仰、宗族、艺术、习俗、建筑等在东南亚华侨社会中不同程度地保留传承下来。闽南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承传播,不仅对华侨社会存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而且对当地多元文化也是一个重要贡献。

(三)闽南文化向台湾地区传播

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以来,闽南人因海上商贸和军事活动大量移民台湾,将闽南文化传播到台湾。台湾讲闽南话的约有1700万人,闽南话成为台湾岛的主要通行语言;闽南的妈祖、保生大帝、关帝、清水祖师、王爷、开漳圣王、三平祖师等民间信仰,成为台湾同胞的地方保护神;闽南的乡族文化、传统艺术、传统建筑等也为台湾继承发展。闽南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闽南文化和中华文化内涵。

(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闽 南地区即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的行政区域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是世界闽南人的原乡祖地和精神家园。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与闽南三市行政区重 叠。在这个区域中,存续状态良好的闽南风俗习惯、闽南方言、闽南祭祖、闽南信俗、闽南传统艺术、闽南传统建筑、闽南饮食等文化事象,构成了闽南文化的完整 系统,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征,保留了丰富的祖地文化内涵,是闽南文化的典型代表。

闽 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在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行政区域内,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合力作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该地区的活态文化——非物质 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优化文化遗产的生存保存的各种环境,保护闽南文化的独特性、真实性、完整性,弘扬闽南文化优 秀精神,激活闽南文化创造力,促进该地区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图3  闽南文化传播图)

五、闽南文化生态评估

闽南文化生态评估的主要对象有闽南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空间以及人文环境。

(一)文化遗产

1.闽 南地区文化遗产密集丰富。南音、剪纸、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列入急需保护的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掌中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闽南三市共有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0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9人。三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535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闽南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一些历史文化村镇、古建筑、古遗址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处于濒危状态。

2.闽 南文化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闽南文化发展史是中原文化南移史,也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闽南文化的爱国爱乡、慎终追远、崇文重教、爱拼会赢、开放创新 等优秀品质,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大部分人、特别是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精神价值认识不足。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 认识闽南文化的价值,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心,继承、弘扬闽南文化精神,是文化生态保护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3.闽 南传统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音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宝库,漳浦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梨园戏是中国南戏的活态传承,高甲戏的喜剧风格与社火的热 烈融为一体,歌仔戏的哭调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提线木偶代表中国木偶艺术的最高水平,石雕、漆线雕技艺独特精湛……它们是闽南地方艺术的精华,也是中国 传统艺术的瑰宝。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传统艺术的生存发展面临各种困难。竹马戏、打城戏和皮影戏处于濒危境地,木版年画、刻纸等处于后继乏 人状态,一些传统技艺也在不断流失。

4.闽 南传统技艺反映了闽南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具有丰富的科学价值。水密隔舱造船技术、传统木结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民间医药制作、传统乐 器制作技艺等,是闽南历史上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创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保留和反映。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蕴藏着丰富的科学信息, 有待深入研究和发现。

5.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有些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德化瓷年产值约百亿元,企业、研究所达1000多家,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溪铁观音茶叶年产值近百亿元,茶农约13万户,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约80万人。惠安石雕年产值约百亿元,从业人员近30万人。德化瓷烧制、铁观音制作、惠安石雕已经成为该地区支柱性产业,但也存在着传统技艺逐步弱化的危险。

(二)自然遗产

1.海陆兼备的生物多样性。闽南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省级14个,其中属于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国家级5个、省级5个;陆地自然保护区的国家级1个、省级9个。闽南共有森林公园15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11处。闽南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得到良好的保护,但由于气候变化和工业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影响。

2.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闽南共有风景名胜区9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7处。 国家级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保留了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唐代伊斯兰教圣迹,保留了我国现存最大的宋代石雕老君造像以及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元代 藏传佛教(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九日山祈风石刻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成为中国著名的海外交通史迹。鼓浪屿风景名胜区保留了郑成功历史遗迹和千 余幢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闽南的风景名胜是闽南社会和历史的产物,带有其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艺术思想和审美标准的印记。

(三)文化空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将“文化空间”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 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中,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以及有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群 等被定义为“历史地区”。在文化生态保护中,这些“历史地区”是传统文化传承、表演的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聚集地,是一个不 可分割的文化空间。

城 镇化、工业化在带来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的同时,城市和农村发展面临着传统消失、面貌趋同、环境恶化等问题,闽南地区也不例外。闽南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经济 较为发达地区,也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的威胁依然 存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以及有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群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破坏,它们之间的有机关联性遭到肢解,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也不同程度遭到破坏或消失。

闽 南地区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漳州市,有历史文化街区泉州市中山路、漳州市古街区、厦门市中山路,也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一 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古建筑、古村落。这些“历史地区”是工业化、城镇化浪潮中的幸存者,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是历代闽南人文化、宗教及经济、社 会活动的文化场所。这些“历史地区”一旦消失,闽南文化的历史记忆也就随之被磨灭。对“历史地区”进行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遗产、自然遗产与其周边环境和谐相处,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点任务之一。

(四)人文环境

1.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较高。文化的自觉保护主要依靠生活在该地区文化沃土中的人们在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行为中予以保护。闽南人热爱自己文化、民间文化团体活跃,这是闽南文化生态最活跃的两个因素。据不完全统计,闽南三市计有民间职业剧团300多个,南音社团仅泉州市就有300个 以上,各个团体主动开展传承活动和演出活动;大小庙宇遍布各村社,各庙宇管理者自发开展妈祖、保生大帝、关帝、开漳圣王等祭祀活动,影响遍及闽台两岸同胞 和东南亚华侨华人;祠堂遍布城乡各地,两岸共祭祖先活动持续不断;数千家民间企业在传承德化瓷烧制、安溪铁观音制作和惠安石雕、木雕等各种技艺;三市成立 了闽南文化研究会,开展闽南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和研究。民间社团组织依法自我管理、自我运作,积极开展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随着文化生态 保护工作的深入,人民群众的自发意识将会转化为自觉意识,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

2.政府发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作用。闽南三市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政策法规,并投入经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民众开展对台对外交流活动。由政府支持、群众参与的较为重要的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项目、活动就有50多项,这些活动已经实现常态化、规范化,有的项目已成为国务院对台办、文化部、福建省政府支持的对台文化交流基地。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形成,但还存在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以及政策法规、保护措施尚未形成科学体系等问题。

3.社 会各界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各媒体积极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电视台开设闽南语频道、栏目,报道、介绍闽南文化遗产知识和活动。企业界以及海外华侨热心本土 文化建设,积极参与闽南文化保护,捐资支持当地文化活动和场地场馆建设。教育部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工作,各中小学继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 园、进教材、进课堂范围,大部分高校主动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出版文化遗产研究学术刊物。社会各界的主动参与,形成了文化 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人文环境。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和实践在闽南先行先试,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宣传教育等缺乏力度,理论研究有待深化。

4.两 岸互动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台湾是闽南文化传播的集中地区,两岸闽南人同一个祖先、同一种信仰、同一种文化,共同开展祭祖活动以及共祭妈祖、保生大帝、关 帝等信俗活动,共同举办歌仔戏、木偶戏、南音等民间文艺表演活动,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活动。随着两岸各种活动的深入开展,形成海峡两岸 共同保护、共同传承闽南文化的良好环境,但还存在着台湾同胞来闽南多、闽南本土群众入岛少的文化交流不平衡现象。

闽南文化历史积淀丰厚,价值特征突出,存续状态良好,保护意识较高,经过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具备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条件。

 

第三部分  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为“三大抓手”,建立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同保护机制,对闽南地区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营造有利于文化遗产保存、生存、发展的各种环境,使闽南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优秀的传统文 化融入现代文明,构建起人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系统。

保护方法、思路如下:

(一) 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四级名录体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 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这种静态的保护要与传播活动、传承活动、学校教育活动、社会宣传教育活动等相结合,特别是要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进 行动态保护。动态保护思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的特质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律。

(二)重点保护与全面保护相结合。重点抢救一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重点保护一批传播范围广、价值特征突出的重大的代表性项目,同时要全面保护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存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要进行必要的保护。

(三)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之间的关联性保护。要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性、非物质文 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根据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整体性保护。

(四) 在保护区中划出若干重点保护区域,作为实行整体性保护的抓手。重点区域要充分利用原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保护基础,尽量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结合、与历 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相结合、与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相结合,使重点 区域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并存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

(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相结合。闽南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 势。充分发挥祖地文化优势,建设两岸民间信俗、民间祭祖、民间艺术等全方位的文化交流的前沿基地,使闽南地区成为两岸人民共有精神家园。

(六)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在有效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使安溪成为中国茶都、德化成为中国瓷都、惠安成为中国雕艺之都,促进闽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七)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与营造有利其生存、发展的环境相结合。正如物种的消亡是因为环境的变化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受到威胁也是因为环境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按照生态学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原理,既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营造各种良好的环境。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和经济发展;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保护文化遗产,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结合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营造有利于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环境,维护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三)坚持活态传承原则。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重视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承和传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传承发展。

(四)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原则。保护闽南文化遗产内涵和形式的真实性、完整性;防止对文化遗产的歪曲、贬损或滥用;避免文化同一化,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护闽南文化的价值,弘扬闽南文化精神,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留下珍贵的文化资源。

(五)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生产性保护工作;当利用有损于文化遗产保护时,要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

(六)坚持开放交流原则。尊重其他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世界华侨华人交流合作,共同保护、传承、发展闽南文化。

(七)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保护区建设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点面结合、讲求突破。    

(八)坚持共同保护原则。发挥政府政策支撑、法律保障、经费支持的主导作用,发挥人民群众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主体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合力,共同保护好文化遗产。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 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网络化的文化生态保护体制和运行机制;整体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文化遗产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态平衡;培 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祖地文化优势,深入开展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不断增强闽南文化认同感,建设两岸 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闽南文化创造力,弘扬闽南文化精神,推进闽南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 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指标

1.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有效保护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4项、省级项目150项,以及市级、县级项目;有效保护好今后新增加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力争新增50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健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有效保护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69人,以及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有效保护好今后新增加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保护300个传习中心。

3.搞好53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不断探索整体性保护方法,积累经验,树立典范,全面开展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工作。

4.搞好53个对台对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不断挖掘、培养新项目,力争达到80个,广泛开展与台湾、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扩大闽南文化的影响力。

5.加大力度扶持一批生产性保护项目,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内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评选、扶持100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6.继续开展学校教育传承活动,鼓励中小学校开设乡土教材课程,职业技术(艺术)院校对学生进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教学传习,高校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专业人才,构建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院校、高等院校阶梯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

7.鼓 励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宣传教育作用,搞好文 化遗产日的展示宣传活动,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心,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生存、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8.发挥高校和社会有关团体的研究力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政策法规等研究,建立一套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文化生态保护理论体系。

9.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示馆3个、闽南传统音乐等专题展示馆10个、整体性保护区域展示馆(传习中心)5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中心50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活动提供物质载体。

 

第四部分  保护范围与保护对象、内容

 

一、保护范围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范围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现今泉州、漳州、厦门三市的行政区,陆地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647万人。

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以及大陆各地区的闽南人和世界华侨华人,可以通过寻根谒祖、交流合作等形式,保护、传承闽南文化。

 

(图4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区位关系图)

二、保护对象、内容

文化生态保护不是静止的保护,而是在保护过程中,根据文化发展规律对保护对象采取动态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办法。要保护好已经认定、今后陆续认定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要保护好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

(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所保护的核心对象为其划定区域范围内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下表所示,为目前已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图5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布图)

专栏2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国家级第一批至第四批合计59人,省级第一批至第二批合计169人)

类别 项目名称 传承人 级别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一、民间文学(2人) 闽南童谣 周长楫 省  级 厦门市

灯谜(晋江) 伍耿怀 省  级 泉州市

二、传统音乐(27人) 南音 黄淑英 国家级 泉州市

苏统谋 国家级 泉州市

吴彦造 国家级 泉州市

丁水清 国家级 泉州市

苏诗咏 国家级 泉州市

夏永西 国家级 泉州市

吴世安 国家级 厦门市

杨翠娥 国家级 泉州市

王秀怡 国家级 厦门市

曾家阳 省  级 泉州市

王大浩 省  级 泉州市

李白燕 省  级 泉州市

  练 省  级 泉州市

庄永富 省  级 泉州市

丁信坤 省  级 泉州市

周碧月 省  级 泉州市

吴璟瑜 省  级 泉州市

胡明炮 省  级 厦门市

泉州北管 庄能宗 国家级 泉州市

莲花褒歌 洪参议 省  级 厦门市

  国 省  级 厦门市

高素珍 省  级 厦门市

晋江深沪褒歌 苏宗和 省  级 泉州市

泉州笼吹 何恭水 省  级 泉州市

东山南音 张福禄 省  级 漳州市

南靖四平锣鼓乐 吴炎祥 省  级 漳州市

德化山歌 黄正统 省  级 泉州市

三、传统舞蹈(7人) 泉州拍胸舞 邱剑英 国家级 泉州市

郭金锁 国家级 泉州市

李水星 省  级 泉州市

厦门同安车鼓弄 卓来治 省  级 厦门市

厦门翔安拍胸舞 黄欲国 省  级 厦门市

泉州踢球舞 何敬智 省  级 泉州市

泉州跳鼓舞 杨清端 省  级 泉州市

四、传统戏剧(65人)

梨园戏 许天相 国家级 泉州市

曾静萍 国家级 泉州市

陈济民 国家级 泉州市

蔡娅治 国家级 泉州市

王胜利 国家级 泉州市

黄炳铜 省  级 泉州市

吴幼清 省  级 泉州市

黄雪娥 省  级 泉州市

张贻泉 省  级 泉州市

纪国平 省  级 泉州市

吴明森 省  级 泉州市

林赋赋 省  级 泉州市

魏少辉 省  级 泉州市

龚万里 省  级 泉州市

高甲戏

赖宗卯 国家级 泉州市

曾文杰 国家级 泉州市

颜佩琼 国家级 泉州市

纪亚福 国家级 厦门市

陈炳聪 国家级 厦门市

吕忠文 国家级 泉州市

苏燕玉 国家级 泉州市

林英梨 国家级 厦门市

洪东溪 省  级 厦门市

柯荣湘 省  级 泉州市

刘秀华 省  级 泉州市

邱长锁 省  级 泉州市

李龙抛 省  级 泉州市

姚道成 省  级 泉州市

欧阳燕青 省  级 泉州市

林丽雅 省  级 厦门市

吴晶晶 省  级 厦门市

歌仔戏

郑秀琴 国家级 漳州市

吴兹明 国家级 漳州市

纪招治 国家级 厦门市

陈志明 国家级 厦门市

郑娅玲 省  级 漳州市

庄必芳 省  级 厦门市

洪镇平 省  级 漳州市

庄海蓉 省  级 厦门市

苏燕蓉 省  级 厦门市

杨月霞 省  级 漳州市

泉州提线木偶戏 陈应鸿 国家级 泉州市

陈志杰 国家级 泉州市

林聪鹏 国家级 泉州市

王建生 国家级 泉州市

夏荣峰 省  级 泉州市

林文荣 省  级 泉州市

黄光煌 省  级 泉州市

徐瑞廉 省  级 泉州市

晋江布袋木偶戏 李伯芬(已故) 国家级 泉州市

颜洒容 国家级 泉州市

李胜奕 省  级 泉州市

漳州布袋木偶戏 庄陈华 国家级 漳州市

陈锦堂 国家级 漳州市

陈炎森 国家级 漳州市

朱亚来 省  级 漳州市

蔡柏惠 省  级 漳州市

打城戏 吴天乙 国家级 泉州市

洪球江 省  级 泉州市

南靖竹马戏 何孝智 省  级 漳州市

林朝元 省  级 漳州市

惠安南派布袋戏 邱荣川 省  级 泉州市

杨丽琼 省  级 泉州市

诏安铁枝戏 陈银发 省  级 漳州市

吴崇耀 省  级 漳州市

五、曲艺

19人)

东山歌册 蔡婉香 国家级 漳州市

黄春慧 国家级 漳州市

林如东 省  级 漳州市

谢溪添 省  级 漳州市

张丽卿 省  级 漳州市

锦歌 王素华 国家级 漳州市

漳州南词 蔡锦波 省  级 漳州市

答嘴鼓 陈清平 国家级 厦门市

杨敏谋 国家级 厦门市

李小航 省  级 厦门市

尤国栋 省  级 厦门市

洪明吉 省  级 厦门市

歌仔说唱 林赐福 省  级 厦门市

陈令督 省  级 厦门市

张月萍 省  级 厦门市

林惠真 省  级 厦门市

厦门方言讲古 范寿春 省  级 厦门市

盛富泰 省  级 厦门市

邵鼎辉 省  级 厦门市

六、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7人) 南少林五祖拳 周焜民 国家级 泉州市

苏瀛汉 省  级 泉州市

厦金宋江阵 王文艺 省  级 厦门市

新垵五祖拳 邱武耀 省  级 厦门市

邱大昕 省  级 厦门市

邱明全 省  级 厦门市

邱靖娜 省  级 厦门市

七、传统美术(23人) 漳州木偶头雕刻 徐竹初 国家级 漳州市

徐聪亮 国家级 漳州市

许桑叶 省  级 漳州市

杨亚州 省  级 漳州市

  强 省  级 漳州市

漳州木版年画 颜仕国 省  级 漳州市

泉州花灯 李珠琴 国家级 泉州市

蔡炳汉 国家级 泉州市

曹淑贞 省  级 泉州市

许谦慎 省  级 泉州市

泉州李尧宝刻纸 黄丽凤 省  级 泉州市

永春纸织画 周文虎 省  级 泉州市

漳浦剪纸 陈秋日 国家级 漳州市

张峥嵘 省  级 漳州市

高少苹 省  级 漳州市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黄义罗 国家级 泉州市

江碧峰 省  级 泉州市

惠安石雕 王经民 国家级 泉州市

蒋惠民 省  级 泉州市

王文生 省  级 泉州市

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 张志勤 省  级 泉州市

惠安木雕 郑国明 省  级 泉州市

黄泉福 省  级 泉州市

八、传统技艺(35人)

德化瓷烧制技艺 苏清河 国家级 泉州市

邱双炯 国家级 泉州市

柯宏荣 省  级 泉州市

苏玉峰 省  级 泉州市

杨剑民 省  级 泉州市

许瑞峰 省  级 泉州市

厦门漆线雕技艺 蔡水况 国家级 厦门市

蔡彩石羡 省  级 厦门市

王志强 省  级 厦门市

蔡富国 省  级 厦门市

蔡士东 省  级 厦门市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陈芳财 国家级 泉州市

铁观音制作技艺 魏月德 国家级 泉州市

王文礼 国家级 泉州市

王福隆 省  级 泉州市

魏双全 省  级 泉州市

陈双算 省  级 泉州市

漳州八宝印泥传统制作工艺 杨锡伟 省  级 漳州市

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工艺 蔡志强 省  级 漳州市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王世猛 国家级 泉州市

庄春土 省  级 泉州市

厦门珠绣手工技艺 谢丽瑜 省  级 厦门市

杨淑媛 省  级 厦门市

王玉琼 省  级 厦门市

林玉黎 省  级 厦门市

安溪蓝印花布 黄炯然 省  级 泉州市

泉州传统竹编工艺 凌文彬 省  级 泉州市

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 黄平水 省  级 泉州市

东山黄金漆画技艺 谢少艺 省  级 漳州市

东山剪瓷雕工艺 孙志强 省  级 漳州市

沈振祥 省  级 漳州市

安溪成珍桔红糕制作技艺 林国基 省  级 泉州市

源和堂蜜饯制作技艺 李子飞 省  级 泉州市

泉州锡雕技艺 杨峰岩 省  级 泉州市

永春漆篮制作技艺 郭金镖 省  级 泉州市

九、传统医药(2人) 晋江灵源万应茶制作工艺 吴国卿 省  级 泉州市

东山宋金枣传统制作工艺 张振成 省  级 漳州市

十、民俗

1人) 惠安女服饰 詹国平 省  级 泉州市

(图6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布图)

(二) 保护区内涉及文物、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乡)、名村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要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当地政府协调统筹有关 部门进行整体性保护。下表所示,为目前已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乡)、名村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专栏3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

古遗址 国家级:屈斗宫德化窑遗址、磁灶窑址、德济门遗址、南胜窑遗址

  级:磁灶窑址、安溪瓷窑址、南坑窑址、庵山沙丘遗址、汀溪窑址、龙头山寨遗址、水操台遗址、天地会创立遗址、厦门所城墙

古墓葬 国家级:郑成功墓、伊斯兰教圣墓

  级:陈元光墓、陈政墓、黄道周墓、俞大猷墓、施琅墓、王潮墓、回族郭仲远墓、丰州古墓群、蓝理墓、东山戍守台湾将士墓群

古建筑 国 家级:安平桥(五里桥)、清净寺、开元寺、洛阳桥、崇武城墙、泉州天后宫、泉州府文庙、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施琅宅、祠、泉州港古建筑、安溪文庙、东山关帝 庙、青礁、白礁慈济宫、漳州石牌坊、江东桥、漳州府文庙大成殿、赵家堡—诒安堡、福建土楼(二宜楼、田螺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南阳楼、怀远楼、锦江 楼)、德远堂、林氏义庄、漳州林氏宗祠、安溪县文庙、南安中宪第

  级: 水寨大山、陀罗尼经幢、万寿塔、六胜塔、崇福寺、清水岩、李贽故居、东关桥、陈埭丁氏宗祠、真武庙、湖头贤良祠、杨阿苗民居、安固石亭、五塔岩石塔、沙格 灵慈宫、衙口施氏大宗祠、延平郡王祠、永宁城隍庙、诗山塔、青山宫、留公陂、开元寺祖师塔、濠溪桥、星塔、福全卫城、蟳浦顺济宫、石门玉湖殿、祖闾苏民 居、锡兰侨民旧居、花桥慈济宫、急功尚义坊、泉州黄氏民居、东石寨、凌云叶氏家庙、大演洪氏民居、石狮城隍庙、西坪土楼、新坂堂、莲塘别墅、萧氏宗祠四美 堂、富美宫、江夏堂、七贤庵、龙潭楼、聚斯堂、长教简氏大宗祠、梅林天后宫、报本堂、树滋楼、何地何氏家庙、官园威惠庙、石码杨氏大夫第、路边威惠庙、绩 光铜柱坊、浦头大庙、河坑土楼群、蓝氏宗祠、南山寺及南屏书院、五通宫、聚精堂、扶摇关帝庙、侯山宫、中湖宗祠、白礁王氏家庙、婆罗门佛塔、芦山堂、黄道 周讲学处、塔口庵经幢、南诏镇明代石牌坊群、南山宫、南靖武庙、六鳌城墙、平和文庙、万松关、裕昌楼、中正和平坊、蓝廷珍府第、平和城隍庙、新街礼拜堂、 同安孔庙、南普陀寺大雄宝殿

石窟寺及石刻 国家级:清源山石造像群、九日山摩崖石刻、草庵石刻

  级: 石笋、陀罗尼经幢、南天寺石佛和摩崖刻石、西资寺石佛、莲花峰石刻、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九仙山弥勒造像、魁星岩西方三圣造像、开化洞阿弥陀佛造像、古 檗山庄石刻、安福寺石造像、仙公山摩崖石刻、永兴堂石造像、澎湖阵亡将士之灵碑、徐一鸣攻剿红夷刻石、赵纾攻剿红夷刻石、朱一冯攻剿红夷刻石、醉仙岩征倭 摩崖石刻、仙字潭摩崖刻石、云洞岩摩崖刻石、南山寺弥陀佛石造像、木棉亭碑刻、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国家级:陈嘉庚墓、胡里山炮台、陈化成墓、鼓浪屿近代建筑群、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早期建筑、厦门破狱斗争旧址、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领导机关旧址——芝山红楼

  级: 弘一法师舍利塔、净峰寺弘一法师旧居、陈化成墓、东石玉记商行建筑群、鼓浪屿林公馆、王顺兴信局旧址、霞美陈氏民居、安礼逊图书楼、乌山革命旧址、“惠安 暴动”旧址、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厦门市总工会旧址、日本帝国主义厦门领事馆警察署地下监狱、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平和暴动遗址、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东 山县抗战烈士陵园、五更寮炼铁高炉

其他   级:龙山寺木雕千手观音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镇、村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漳州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平和县九峰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南靖县梅林镇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湘桥村、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石桥村,龙海市东园镇埭美村,诏安县西潭乡山河村、华安县马坑乡和春村

专栏4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省级主要自然保护区、单位

(国家级13处、省级33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5个)

自然

保护区 国家级: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南靖虎伯寮自然保护区、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东山湾海湾自然保护区、东山珊瑚自然保护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

  级: 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珍稀茶树资源自然保护区、安溪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德化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永春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南靖县乐土自然保护区、礼是列 岛自然保护区、灵通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白鹭自然保护区、大屿山自然保护区、坂头自然保护区、东山珊瑚自然保护区、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

风景

名胜区 国家级:泉州清源山风景名胜区、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

  级:安溪清水岩风景名胜区、仙公山风景名胜区、厦门市香山风景名胜区、平和县三平风景名胜区、灵通自然保护区(风景区)、东山风动石—塔屿景区、龙文云洞岩景区、九侯山风景区

森林

公园 国家级:德化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诏安乌山森林公园、长泰天柱山森林公园、乌礁湾森林公园

  级:德化洞寨山省级森林公园、惠安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惠安科山森林公园、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洛江罗溪森林公园、南安灵应森林公园、南安罗山森林公园、南安五台山森林公园、永春碧卿森林公园、永春魁星岩森林公园、华安县森林公园

地质

公园 国家级:漳州滨海火山地貌国家地质公园

生态

示范区 国家级:华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平和县、南靖县

(三)在保护区内,选择文化遗产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相对完整,自然生态较好的区域,实行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下表所示,为目前划定的实施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

专栏5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53处)

类别 序号 区域名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域(3处) 1 泉州市鲤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2 漳州市芗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3 厦门市思明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保护区域(12处) 4 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5 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6 永春县岵山镇

7 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

8 诏安县西潭乡山河村

9 华安县马坑乡和春村

10 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湘桥村

11 漳浦县湖西乡硕高山赵家堡

12 南靖县书洋镇长教村

13 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

14 长泰县陈巷镇山重村

15 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吕塘村

民间信俗保护区域(9处)

16 泉州市洛江区仙公山及其周边社区

17 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及其周边社区

18 平和县文峰镇三平社区

19 漳浦县旧镇乌石社区

20 东山县铜陵镇

21 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漳州龙海市白礁村

22 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

23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

24 厦门市同安区北辰山及其周边社区

民俗保护区域

8处) 25 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及其周边社区

26 石狮市蚶江镇

27 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小岞镇

28 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社区

29 南安市石井镇

30 晋江市安海镇

31 厦门市同安区吕厝村

32 厦门市湖里区殿前街道

传统戏剧保护区域(2处) 33 晋江市五店市街区

34 龙海市海澄镇及其周边社区

传统技艺保护区域(5处) 35 惠安县崇武镇、山霞镇和泉州台投区张坂镇

36 德化县浔中镇、龙浔镇

37 诏安县南诏镇

38 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

39 安溪县西坪镇尧阳村

传统体育、游艺保护区域(3处) 40 永春县桃城镇、五里街镇

41 厦门市海沧区新垵村

42 厦门市同安区造水村

传统音乐、曲艺、舞蹈保护区域

5处) 43 泉州市泉港区山腰街道

44 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

45 厦门市同安区莲花小坪村

46 厦门市思明区梧村街道

47 厦门市翔安区金柄村

传统美术保护区域(1处) 48 漳浦县绥安镇

闽南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区、点(5处) 49 泉州市清源山及其周边社区、博物馆群保护展示区

50 漳州市漳台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展示点

51 漳州市天福茶文化保护展示点

52 厦门市鼓浪屿建筑保护展示区

53 厦门集美学村嘉庚建筑保护展示区

(图7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分布图)

 

 

第五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意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是指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本真性或者原真性,尊重其历史原貌,对代表性项目进行真实的记录、保护、传承和传播,不得歪曲或滥用。

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面保护。由于年代的久远和环境的变化,原来的技艺、内容和表现形式渐渐 流失,需要进行整体性保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生产离不开物质和场所,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场所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性保护。二是对特定区域 进行整体性保护,既要保护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要保护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规 划》第六部分《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对此作专项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指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传心授等方式世代相传而保留下来,以人为载体、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传习中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一、全面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要不断挖掘、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线索。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进行。

(二)要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状况及存在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

(三) 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建立档案,妥善保存,防止损 毁、流失。其他有关部门取得实物图片、资料复制件等,应当汇交同级文化主管部门。文化主管部门要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之外,非物质文化遗 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

(四)对普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梳理、研究,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对需要传承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传承;同时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境外组织或个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要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尊重其风俗习惯,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

继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一) 文化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相关条例,进一步完善评审标准,严格评审工作,建立一套科学的评审标准和工作机制,客观、公正 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期公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立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保护好行政区域内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二)至2025年,闽南三市争取新增50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争取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保护职责:全面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为该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有效保护该项目相关的文化场所;积极开展该项目的展示活动。

(四) 文化主管部门、有关保护单位要采取因地制宜、因类制宜的针对性保护措施,对传统表演艺术类的项目,要挖掘、整理传统剧(节)目,及时抢救老艺人绝技及其代 表性剧(节)目;对传统技艺类项目,要重点保护该项目整个工艺制作流程;对濒危项目要采取文字记录、录音录像、资金扶助、培养传承人等措施进行抢救性保 护;对已经消亡的项目,要进行记录研究。下表所示,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主要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濒危项目可根据项目变化情况增减。

专栏6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0项)

类别 项目名称 级别 申报地区或单位

传统

音乐(4项) 南靖四平锣鼓乐 省级 漳州市

晋江深沪褒歌 省级 泉州市

德化山歌 省级 德化县

漳州哪吒鼓乐 省级 漳州市

传统舞蹈(2项) 浦南古傩 国家级 漳州市

泉州踢球舞 省级 泉州市

传统戏剧(5项) 诏安铁枝戏 省级 漳州市

南靖竹马戏 省级 漳州市

打城戏 国家级 泉州市

闽南皮影戏 省级 厦门市

铁枝木偶戏 省级 漳州市

曲艺

2项) 答嘴鼓 国家级 厦门市

厦门方言讲古 省级 厦门市

传统美术(6项) 漳州木版年画 国家级 漳州市

永春纸织画 国家级 泉州市

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 省级 泉州市

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国家级 泉州市

漳州木偶头雕刻 国家级 漳州市

泉州李尧宝刻纸 国家级 泉州市

传统技艺(11项) 安溪蓝印花布 省级 泉州市

厦门珠绣手工技艺 省级 厦门市

东山黄金漆画技艺 省级 漳州市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国家级 泉州市

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 省级 泉州市

泉州传统竹编工艺 省级 泉州市

泉州金苍绣技艺 省级 泉州市

泉州锡雕技艺 省级 泉州市

福船制造技艺 省级 泉州市

漳绣技艺 省级 漳州市

漳窑(米黄色瓷)传统制作技艺 省级 漳州市

(图8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布图)

(五)有关保护单位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档案,对项目进行动态的定期跟踪调查,记录其变化情况并研究分析,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六)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单位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 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保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要及时纠正处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未履行保护承诺、出现问题的,视不同 程度给予警告、严重警告,直至解除其保护单位资格。

(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相关的调查研究、抢救性记录和保存、传承活动、理论及技艺研究、出版、展示推广、民俗活动等支出的项目补助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给予资助。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

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绵延不绝的核心,加强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

(一)文化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相关条例,制定有关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标准,客观、公正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按期公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立切实有效的传承机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三)文化主管部门、有关保护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濒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收集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实物,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个人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定期培训,明确传承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四)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要开展传承活动、制定传承计划,培养新的传承人。有关部门、保护单位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 工作,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对高龄和无固定经济来源的代表性传承人,可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等方式,鼓励其学 习、掌握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成为后继人才。

(五)文化部门要以免费或优惠的方式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文化馆、群艺馆、博物馆、文化站的专题展室以及公共文化场所作为传习场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专用的传习场所。

(六)政府、有关部门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和群众性节日活动,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文化遗产日和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等各种活动,参与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

(五) 文化主管部门对有突出贡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规定义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 性传承人,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采取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必要的资助经费,资助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建设

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传播的最大特点在于群众的普遍性和自觉性,特别是遍布城乡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团体,对闽南文化的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传习团体进行合理引导和规范提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是建立群众性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文化主管部门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建立传习中心、制定传承计划,开展传承活动,扩大传承队伍。

(二)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社团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三)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机构场所、古民居、古建筑等作为传习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展示活动。

(四)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对有困难的传习中心给予传习场所租借或修缮的经费资助。

(五)对已经开展传承工作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团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进行引导、规范、扶持。在规划期内将扶持300个传习中心。

下表所示,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首批扶持的125个传习中心。

专栏7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首批扶持的传习中心(125个)

泉州(70个)

灯谜(1个) 石狮市灯谜协会(苏荣灿、林清富、林志攀)

陈三五娘传说(1个) 洛江区陈三文化室(黄九成)

南音(6个) 泉 州师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黄淑英、吴彦造、夏永西、李白燕、曾家阳、王大浩、吴璟瑜、周碧月、丁世彬)、泉州南音乐团(黄淑英、曾家阳、王大浩、李白燕、周 碧月、吴璟瑜、周成在)、泉州府文庙南音乐府(夏永西、苏诗咏、杨翠娥)、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黄淑英、郑芳卉)、南安市南音协会(郑荣阔、吕俊哲)、 安溪霞苑弦管等闲阁(陈  练)

泉州北管(1个) 泉港区山腰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庄能宗、庄明加、庄志丁、刘宗民)

泉州拍胸舞(1个) 泉州第十五中学拍胸舞队(邱剑英、李水星、杨清端)

梨园戏(1个)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许天相、曾静萍、陈济民、王胜利、蔡娅治、黄炳铜、吴幼清、林赋赋、张贻泉、纪国平、黄雪娥、魏少辉、吴明森、龚万里、李秀娇、陈美娜、汪照安、林苍晓、李  红、吴艺华、张纯吉)

高甲戏(2个)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颜培琼、苏燕玉、吕忠文、欧阳燕青、柯荣湘、邱长锁、刘秀华、陈江峰、王祖平、陈娟娟、陈素萍、吴家松、肖月理、黄光荣)、安溪县高甲戏剧团(王琼芬、石福林)

高甲戏(柯派)(1个) 晋江高甲戏剧团(赖宗卯、曾文杰、姚道成、陈凌香、卢文雄)

泉州提线木偶戏(1个) 泉州市木偶剧团(陈应鸿、陈志杰、林聪鹏、王建生、林文荣、夏荣峰、尤优雅、傅端凤、沈苏革、吴伟宏)

南派布袋木偶戏(2个) 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李伯芬、颜洒容、李胜奕、蔡美娜)、惠安县掌中木偶戏剧团(杨丽琼)

打城戏(1个) 泉州市打城戏传习中心(吴天乙、洪球江、伍志新)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2个) 泉州江加走木偶头(江碧峰)雕刻坊(江碧峰、江东林)、江加走木偶头(黄义罗)雕刻坊(黄义罗、黄紫燕)

泉州花灯(3个) 泉州李尧宝刻纸、料丝花灯研究所(李珠琴、黄丽凤、李婵娟)、泉州吴氏花灯工艺有限公司(吴祖祥)、林守明父子花灯艺坊(林守明、林伟忠)、

惠安石雕(2个) 惠安县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王经民)、泉州豪翔石业有限公司(刘国文)

惠安木雕(2个) 惠安国明雕刻艺术园(郑国明)、惠安县九龙工艺美术有限公司(黄泉福)

泉州李尧宝刻纸(1个) 李尧宝刻纸研究所(黄丽凤)

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

1个) 洛江区双阳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张志勤、张丽水、张明生、张明铁、苏  梵)

永春纸织画(1个) 永春县义亭纸织画工艺研究所(周文虎、周梅君)

泉州木雕(1个) 泉州市思木斋工艺品有限公司(卢思立)

布雕画制作技艺(1个) 鲤城区大呈布雕艺术馆(陈荣浩)

五祖拳(3个) 鲤城区山外山国术馆(徐清辉、黄天禄、张晓峰)、泉州少林寺(释常定)、永春怡云武术研究会(苏瀛汉)

泉州刣狮(2个) 鲤城区霞鹰武术馆(黄天禄、黄清江)、石狮市卢厝狮阵武术馆(杨式取、卢武定)

南安蛇脱壳古阵法(1个) 南安市桃源育英武术馆(傅子嘉、傅赛蓉)

俞家棍(1个) 泉州俞大猷少林国术馆(蔡金星、苏德来)

永春白鹤拳(1个) 永春白鹤拳翁公祠武术馆(潘成庙)

德化瓷烧制技艺(6个) 德化县苏清河艺瓷苑(苏清河)、德化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柯宏荣)、蕴玉陶瓷雕塑艺术研究所(苏玉峰)、德化县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邱双炯)、德化三羊陶瓷研究所(杨剑民)、德化坤恒工艺品有限公司(柯国镇)

福船制造技艺(1个) 泉港区圭峰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黄宗财、黄仁德)

晋江水密隔舱海船制造技艺(1个) 晋江职业中专学校(陈芳财、杨良盾、苏仁叠、陈著纯)

铁观音制作技艺(3个) 安溪岐山魏荫茗茶有限公司(魏月德、魏双全)

八马茶业有限公司(王文礼、王福隆)、安溪县城厢茶都双算茶行(陈双算)

清源山茶制作技艺(1个) 泉州市茗山生态茶果场(陈文山)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1个) 泉州市古建筑工程公司(蒋钦全)

竹藤编技艺(1个) 安溪聚丰工艺品有限公司(黄连福)

安溪成珍桔红糕制作技艺(1个) 安溪成珍食品有限公司(林国基)

永春漆篮技艺(1个) 永春龙水漆篮有限公司(郭金镖、郭从针)

泉州锡雕技艺(1个) 泉州连发艺品有限公司(杨峰岩、杨峰峪)

泉州金苍绣技艺(1个) 泉州锦绣庄工艺品有限公司(林秀清)

泉州春生堂酿酒技艺

1个) 泉州春生堂酒厂有限公司(林育民、林舒懿)

泉州杨氏戏剧道具制作技艺(1个) 泉州杨氏戏剧道具制作室(杨长生)

晋江灵源万应茶制作

工艺(1个) 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吴国卿)

酸茶制作技艺(1个) 泉州市丰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杨约金)

惠安女服饰(1个) 惠安县文化馆(詹国平)

蟳埔女服饰(1个) 丰泽区文化馆(黄  晨)

安海嗦啰嗹习俗(1个) 晋江市安海职业中专学校(颜昌瑞)

闽台东石灯俗(1个) 晋江东石镇文体服务中心(蔡尤资)

南安英都拔拔灯(1个) 南安市英都镇文体服务中心(廖榕光)

泉州歌诀(1个) 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泉州市机关幼儿园(傅孙义)

闽南民间艺术传习(1个) 泉州艺术学校(蔡炳汉、颜培琼、许天相、洪球江、邱长锁、刘秀华、夏荣峰、黄雪娥、张贻泉、王大浩、尤优雅)

闽南民间舞蹈艺术传习(1个) 泉州市闽南民俗文化笋江艺术团(邱剑英、李水星、杨清端)

漳州(39个)

南音(3个) 东山县铜陵御乐轩南音社(杨桔平、张福禄)、龙海市程溪下庄村南音社(卢炳全)、漳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刘修槐)

歌仔戏(1个) 漳州市芗剧团(郑秀琴、吴兹明、郑娅玲、洪镇平、杨月霞)

漳州布袋木偶戏(1个) 漳州市木偶剧团(庄陈华、陈锦堂、陈炎森、朱亚来、蔡柏惠)

漳州木偶头雕刻(3个) 徐竹初木偶艺术馆(徐竹初、徐聪亮、徐强)、福建省艺术学校龙溪木偶班(许桑叶)、福春堂(杨亚洲)

漳州木版年画(1个) 漳州颜文华木版年画馆(颜仕国)

东山歌册(2个) 东山歌册码头社区歌册演唱队(蔡婉香、黄春慧、张丽卿、谢溪添、林如东)、东山歌册桂花社区歌册演唱队

漳浦剪纸(6个) 陈秋日剪纸传习中心(陈秋日)、漳浦县文化馆、高少苹剪纸传习中心(高少苹)、张峥嵘剪纸传习中心(张峥嵘)、游金美剪纸传习中心(游金美)、欧阳艳君剪纸传习中心(欧阳艳君)

漳州锦歌(1个) 漳州市芗城区西桥小学锦歌传习中心(王素华)

东山黄金漆画技艺(1个) 福建省东山县工艺美术厂(谢少艺)

东山剪瓷雕工艺(2个) 东山博物馆(孙志强)、诏安沈氏家族艺圃(沈振祥、沈振南、沈振择)

漳州八宝印泥制作技艺(1个) 漳州八宝印泥厂(杨锡伟)

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1个) 漳州市蔡福美工艺品有限公司(蔡志强)

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

1个)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陈佩娇、戴俊伟、魏腾云)

南靖竹马戏(2个) 南靖县金山镇表演队(何孝智、林朝元)、漳浦县芗剧团(何孝智)

东山宋金枣传统制作技艺(1个) 东山县蜜果厂(张振成)

诏安铁枝戏(2个) 东山新艺铁枝木偶剧团(陈银发)、诏安县怡梨香剧团(吴崇耀)

南靖四平锣鼓乐(1个) 南靖县金山镇新村村四平锣鼓队(吴炎祥)

漳窑(米黄色瓷)传统制作技艺(1个) 漳州市民间古瓷工艺研究所(林俊)

漳州刺绣(1个) 漳州刺绣厂(陈钟辉)

漳州南词(1个) 漳州霞东钧社(苏水泉、蔡锦波)

彩扎、刺绣(1个) 诏安县庆源号彩绸庄(林福经、林养生)

东山金木雕技艺(1个) 东山金木雕作坊(沙涛松、陈友梅、陈坤、陈平、许庆石)

东山海船钉造技术(1个) 东山海船钉造船工场(吴桂德、吴友、吴九秋、吴添才)

漳州哪吒鼓乐(1个) 漳州市芗城区打锡巷文衡殿鼓乐队(蔡国明、陈维昌、王海西、林济民)

东山海柳雕(1个) 东山海柳雕作坊(沙清河、陈卓卿、陈科、林友源、陈佛顺、林涌春、林金春)

漳台大鼓凉伞舞(1个) 漳州市芗城区文化馆(沈龙发、沈井水)

厦门(16个)

南音(1个) 厦门市南乐团(吴世安、王秀怡、洪明艾、胡明炮、陈美瑜、谢国义)

高甲戏(1个) 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林英梨、纪亚福、陈炳聪、洪东溪、林丽雅、洪庆滨、吴晶晶)

歌仔戏(1个) 厦门市歌仔戏剧团(纪招治、陈志明、洪东溪、林丽虹、庄海蓉、苏燕蓉)

闽南童谣(1个) 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林玲)

答嘴鼓(1个) 厦门市曲艺家协会(陈清平、杨敏谋、李小航、尤国栋、洪明吉、蔡绍琪)

厦门漆线雕技艺(1个) 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蔡水况、蔡彩石羡、王志强)

厦门方言讲古(1个) 厦门市方言讲古小组(范寿春、盛富泰、汪宗辉、邵鼎辉)

厦金宋江阵(2个) 厦门同安区汀溪镇造水三甲村宋江阵表演队(王文艺、江开良)、翔安区内厝镇赵岗村宋江阵表演队(石水加、陈仁忠、李土锅、王文默)

新垵五祖拳(1个) 厦门市海沧区新垵村武术馆(邱武耀、邱大昕、邱靖娜、邱志刚、邱明全)

厦门同安车鼓弄(1个) 厦门市同安区大同镇溪边街表演队(卓来治)

厦门翔安拍胸舞(1个) 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拍胸舞表演队(黄欲国、黄呆)

莲花褒歌(1个) 同安区莲花镇小坪道地村褒歌演唱队(洪参议)

厦门珠绣手工技艺(1个) 厦门正人珠绣技艺传习中心(谢丽瑜、杨淑媛、王玉琼、林玉黎)

歌仔说唱(1个) 厦门市集美区文化馆(林赐福、陈令督、张月萍、林惠真、陈宝珠)

闽南皮影戏(1个) 闽南皮影戏演出队(庄晏红)

(图9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首批扶持的传承机构分布图)

五、支持群众举行积极有益的民俗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民俗。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庆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要支持群众依法举行有益的民俗活动。

(一)重点保护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岁时节日,支持民众开展民俗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二)支持民众举行生日、婚礼、寿诞、入学礼、成年礼、拜师礼等传统人生礼俗活动,继承尊老爱幼、崇文重教等优良传统。

(三)支持民众开展两岸祭祖和民间信俗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邻里和谐和祖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维护民俗与民间表演艺术的生态链,将民俗活动与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游艺和体育等活动结合起来保护,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

专栏8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传统民俗活动表

时间

(农历) 民俗活动内容

正月

初 一:“开正”、祭祀祖先;初二:女儿回娘家;初三:家祭祖先;初四:接神;初五:迎财神;初六:三平祖师公祭典;初九:玉皇诞辰(“天公生”)、南安英都 “拔拔灯”民俗活动、同安朝元观活动;十一:漳州龙文区蓝田镇檀林“吃福”;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开漳圣王巡安”、南靖竹马戏表演活动;十五:各地闹元 宵、上元祭祖、泉州天后(妈祖)宫“乞龟”习俗;漳浦沿海“穿灯脚”、同安“莲花褒歌”、东石数宫灯、龙海林前伽蓝药王巡社与汉畲泼水节、长泰岩溪珪塘叶 氏族人举行“三公下水操” 、同安吕厝装瓯祭祖习俗;廿九:泉州东海蟳埔妈祖“巡香”。

二月 初二:土地公生日;十二:“北山王”诞辰;十五:开漳圣王诞辰日;春二月祭祖。

三月 三 月节吃“润饼”习俗;初三:泉州玄天上帝生日祭海神、洛阳桥民俗踩桥活动、厦门“三日节”祭祖先;初五:清明节墓祭祖先;十四:德化大卿宫“摆大龟”,供 奉吴真人;十五:大道公生日,白礁慈济宫、青礁慈济宫举行“慈济宫吴真人诞辰祭典仪式”;廿三:妈祖生日,晋江东石天后宫信众到泉州天后宫绕境进香,惠安 洛阳云庄村信众往湄州岛进香, 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庙会。

四月 初一:同安“走康王公”;初八:佛祖生日。

五月 初五:端午节,蚶江“闽台端午对渡习俗”;安溪湖头祭江习俗;鲤城、晋江安海嗦啰嗹习俗;泉港沙格龙舟赛;厦门集美龙舟赛。

六月 初六:“天晚节”祭祖敬老;十五:“半年节”,祭祖先并祀土地公;十八:马巷元威殿池王爷诞辰;廿六:洋西山北“拾福份” 。

七月 初七:七夕;十五:泉港山腰抢“七星灯”民俗,山格、小溪举行纪念“大众爷”神像入坛仪式;十九:纪念戚家军抗倭民俗。

八月 十五:中秋节,闽南各地盛行博饼活动;廿二:郭圣王生日;廿六:同安祭孔;廿八:泉州城东祭“十班”。

九月 廿三:马公爷生日

十一月 冬至前厦门送王船;冬至前一天龙文区梧桥檀林威惠庙举行“请祖”活动;冬至节祭祖。

十二月 十六:尾牙;廿四:送神日(祭灶);除夕,泉州围炉、跳火群。

六、加强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

闽南地区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是台湾同胞的原乡祖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要发挥祖地文化优势,搞好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活动,提高祖地文化影响力,增强闽南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一)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保护单位要继续抓好53个对台对外交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使更多的项目成为国台办、文化部的重点对台文化交流项目,提升交流的品质。

(二)不断挖掘培育对台对外的交流项目,做到“一县(区、市)一节”、“一村一品”,扩大对台对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范围。

(三)有关保护单位要通过两岸共同祭祖、谒祖进香等活动,与台湾进行村镇对村镇、祠堂对祠堂、宫庙对宫庙、团体对团体的“点对点”对接,深入基层交流。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举行闽南童谣、闽南语歌曲比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旅游参观等活动,不断为传承闽南文化、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五)政府和民间社团组织要利用华侨优势,拓宽交流渠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艺术活动,提高闽南文化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专栏9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台对外主要活动一览表(53项)

泉州

26项) 闽 南文化节、闽台(石狮)端午对渡文化节、妈祖巡安文化节、泉州元宵节、闽台祭祖、国际南音会唱、国际木偶节、安溪茶文化节、永春佛手禅茶文化节、德化瓷文 化节、惠安国际雕艺节、国际南少林武术节、威远楼之夏戏剧节、两岸文庙交流合作、中秋博饼、民间舞蹈比赛、中小学生南音比赛、讲古比赛、美食文化节、石雕 (惠安)工艺美术大奖赛、民间戏曲会演、闽台姓氏族谱和涉台文物展暨宗亲恳谈会、泉港沙格龙舟赛、闽南笋江文化节、晋江安海民俗文化节、南安广泽尊王文化 节。

漳州

13项) 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东山关帝文化节、南靖土楼文化节、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海峡两岸三平祖师文化节、漳台族谱对接与祭祖活动、海峡两岸灯谜节、诏安书画艺术节、漳浦剪纸艺术节、华安奇石节、闽台乞龟民俗活动、海峡两岸木偶艺术节、海峡两岸歌仔戏(芗剧)艺术节

厦门

14项) 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郑成功文化节、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闽南语歌曲大赛、海峡两岸南音展演、民间艺阵表演、元宵灯会、花车踩街、龙舟赛、闽南中秋博饼、民间婚礼、福德文化节、王爷文化节、孔子文化节

七、支持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

教育部门要继续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建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院(校)到大学的教育传承体系。

(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教师、研究人员共同编写专业性和通俗性、知识性和 趣味性、科学性和普及性有机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以及教师参考书,在有条件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里推广。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行协调,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各级学校授课辅导、传授技艺。

(三)鼓励支持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文化学院、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泉州艺术学校、漳州艺术学校、漳州市天福茶学院等各市的艺术职业学校、技术职业学校招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学生,采取相关措施鼓励就读。

(四)鼓励支持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开设闽南文化相关学科和专业,培养高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八、加强理论研究与经验交流

加强闽南文化、文化生态保护理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等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文化生态保护的理论体系。

(一)成立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中心,各设区市成立闽南文化研究所。以省闽南文化研究中心为龙头,组织全省有关高校、研究单位,开展闽南文化遗产研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问题研究。

(二) 研究闽南区域发展史、海外移民与华侨华人、闽南海航文化、闽南宗族社会、闽南乡土民俗、闽南民间信仰、闽南建筑、闽南理学、闽南名人、闽南民间戏曲、闽南 民间音乐、闽南民间舞蹈、闽南民间工艺、闽南民间文学、闽南美术、闽南民间医药、闽南民间游艺、民间器具、民间饮食等内容。

(三)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规律,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保护措施、管理体制,研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问题,总结实践经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四)开展与国内、台湾、港澳地区以及世界各地学术机构的交流活动,举办学术研讨会、专题论坛等,提高文化生态保护的理论水平;开展与国内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考察交流活动,举办现场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提高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工作水平。

(五)继续办好《闽南文化研究》(厦门)、《闽台文化交流》(漳州)、《闽南》(泉州)等刊物;出版一系列高质量的大型丛书及学术著作。下表所示,为研究机构、单位与出版丛书、著作计划。

专栏10   研究机构、单位与出版丛书、著作计划

研究机构、单位(54个) 福 建省艺术研究院、福建省博物院、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海峡文化研究会、福建省 文联理论室、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泉州地方 戏曲研究社、泉州历史研究会、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泉州民间信仰研究会、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学研究所、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泉州市 戏剧研究所、泉州南音研究社、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厦门市闽南文 化研究所、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与艺术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陈嘉庚研究室、厦门大学汉 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道学与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政策与法律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厦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研究 所、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集美大学民间文学与艺术遗产研究所、闽南(漳州)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闽南 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闽南师范大学陈元光研究所、漳州市政协闽南文化研究会、漳州市开漳圣王文化联谊会、漳州市戏曲研究所、漳州市委党校漳台关系研究 所、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闽南(漳州)文化研究所、漳州市城市职业学院黄道周研究室、漳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漳州市水仙文化艺术研究院、漳州市文物管理协会、 漳州市土楼文化研究会、漳州市涉台文物研究会、漳州市芗剧(歌仔戏)研究会

出版丛书与著作计划

《文 化生态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城镇化建设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问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研究》《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闽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区域介绍》《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问题与现状研究》《闽南民间信俗与传统戏曲生态关 系研究》《闽南民间信俗与传统音乐生态关系研究》《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丛书》《闽南民间文学》《闽南传统舞蹈》《闽南曲艺》《闽南传统美术》《闽南传统 技艺》《闽南传统医药》《闽南传统体育、游艺》《闽南民间信仰》《闽南民俗》《闽南方言》《闽南服饰》《闽南建筑》《闽南区域发展史》《闽南海洋文化》 《闽南华侨文化》《海上丝绸之路﹒闽南历史文化》《闽南红砖建筑文化》《闽南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南音集成》《泉州戏曲弦管研究丛书》《泉州民俗文化丛 书》《泉州南音》《泉州北管》(中小学教材)《泉州南音系列教程》《泉州北管艺术概论》《漳州历史文化名城》《漳州木版年画》《漳州姓氏》《漳州地方文献 丛刊》《漳州与台湾关系丛书》《邵江海研究丛书》《漳州文化遗产丛书》《漳州历代碑拓丛刊》《漳州民间文学丛书》《漳州侨批》《漳州文物图录》《漳州传统 戏曲剧本丛书》《厦门双十中学闽南文化系列教材》《厦门市闽南方言与文化乡土教材》《闽南文化研究资料丛书》《歌仔戏研究丛书》《闽南文化普及丛书》《厦 门文化丛书》

九、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

非 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 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心设在福建省图书馆,闽南三市各设闽 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一) 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设置的十大类作为建库的一级目录分类标准,参 照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制定的“数据资源编目规则”、“数据资源加工标准”、“数据资源标引规则”等标准规范,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 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信息资源数字化,建立具有数据检索与全文服务功能的资料性数据库。

(二) 建立一套共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与应用系统。建立信息录入系统,接收登记各市、县(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建立管理存储系统,包括资料 著录标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动态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字化管理;建立信息查询系统,包括检索资料信息、加工编排等最终实现通过网络查阅利用资料信 息;建立后台管理系统,由专业管理员来操作,完成整个系统的日常维护、调整目录、归并数据库备份等工作。

(三) 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应用产品。利用新媒体技术、数字图书馆技术、三维动态成像技术、虚拟化等技术,对戏曲程式、舞蹈、武术等动作 以及传统技艺过程进行三维采集和整理,建立多媒体资源数据库;注重资料性、学术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融合,以图、文、音、视频并茂的形式来立体揭示资源, 逼真记录和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能够综合各种多媒体信息,支持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及虚拟场景的综合展示,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 纪念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场所,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宣传途径。通过技术开发,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由传统保护媒介向现代数字媒 介的转换。

(四)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专业技术人才。定期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进行信息获取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网络技术、显示技术、海量存储技术等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水平。

(五)共同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动闽南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整合,最终实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的共建、共通、共有、共享。各市、县要以省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为依托,结合社区(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级建立集工作推动、宣传教育和检索服务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作用,整合资源,推动实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

 

第六部分  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

 

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中选择若干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的街道、社区或乡镇、村落等,作为实施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

重 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也是“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既考虑传统的活态文化和物质文化,也考虑文化的原生地问题。它的定义不仅建立 在特定群体的文化综合表现形式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上,同时也建立在与之联系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文化空间”保护应当采 用一种空间性或地缘性的视角,不仅要考虑特定群体的文化样式和历史主体性,同时也考虑特定的空间位置、地理形态和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对特定历史文化共同 体所产生的影响。

一、重点区域选择的基本条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

(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得到较好保护,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较好。

(三)所在地群众文化认同意识和自觉保护意识较高;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四)重点区域保护要与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乡)、名村保护以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其保护、建设成果,进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

(五)闽南地区各个县(区)文化各具特色,每个县(区)至少要搞好一个特色鲜明的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

(六)物质文化遗产密集、特色鲜明的区域或各种展馆、展示场所较为集中的区域、点,可以作为以物质文化展示为主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区、点。

二、重点区域的划分

根据“重点区域选择的基本条件”以及“一县(区)一点”要求,选择53个区域作为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

(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域(3处)

1.泉州市鲤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古城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的核心区域,包括中山路街巷、旧馆驿街巷、后城街巷、开元寺台魁巷和城南聚宝街等5片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街巷15条。

古城区1300年来一直是历代州、郡、府、署、市的所在地,聚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有开元寺、清真寺、天后宫、府文庙、李贽故居、崇福寺、承天寺、富美宫、朱熹遗迹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以及大量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朴民俗风情的历史建筑古厝、小巷、祠堂、宫庙等。中山路入选第二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区 域内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音、妈祖信俗、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闽南传统民营造技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梨园戏、提线木偶 戏、高甲戏、打城戏、拍胸舞、李尧宝刻纸、泉州花灯、五祖拳、闹元宵、闽南祭祖习俗、中秋博饼、火鼎公火鼎婆、刣狮、大鼓吹、泉州竹编、老范志神粬、祭孔 仪式、开元寺传说、承天寺传说等。

处于现代化繁华都市核心的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传统文化仍然充满活力。

2.漳州市芗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古城区位于芗城区核心区域,自唐代以来即为州、郡、路、府之治所,现存约0.86平方公里,有台湾路、香港路、始兴南北路、芳华横路、芳华北路等老街道,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以河代城、以桥代门”的筑城形制和“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包含国家级文物两座明清石牌坊及漳州文庙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近代作家杨骚故居、两处石牌坊残迹和台湾徐氏后裔的祖厝徐厝巷等,“天益寿”老药铺、大同文具店等沿街老字号店铺招牌20余处。区内的闽南传统民居以“大厝”“五脚距(骑楼)”“竹篙厝”“南洋风”“油标砖”“燕尾脊”等为典型代表,并且涵盖了衙门官署、寺观教堂、宗祠家庙、牌坊亭幢、书院戏台、码头坝渠、桥梁水井、商号作坊、园林宅第等几乎所有历史建筑的类型,具有独特的建筑学价值。

区域内人文气息浓厚,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芗剧、布袋戏、南音、锦歌、木偶雕刻、木版年画、八宝印泥、蔡福美制鼓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谜、漳绣、片仔癀制作、大鼓凉伞、车鼓弄、高跷、开漳圣王信俗等。2005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3.厦门市思明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中山路位于厦门岛西南部,东西走向,全长约1.2公里,路宽18米,街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达4万。

区域内有国家级文物厦门所城墙,省级文物黄氏大宗祠江夏堂;有始建于明代供奉保生大帝的万寿宫,福建水师提督衙门摩崖碑刻、石狮等遗迹和陈化成祠堂;还有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台湾公会,被称为“中华第一圣堂”的新街礼拜堂。中山路连接中山公园和鼓浪屿两个重要景区,沿街多为闽南骑楼建筑,有许多将近百年的老字号,如好清香、黄则和、黄金香、天仙旅社、中华电影院等。

区域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和歌仔戏等。厦门市民间南音社团“金华阁”、“集安堂”,都聚集在中山路,中山公园内“南音阁”,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山路局口街34号为台湾著名艺人温红塗于1926年设立的歌仔馆“平和社”,堪称台湾歌仔戏传入闽南的起点。

(二)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保护区域(12处)

4.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土坑村位于湄洲湾南岸,涂山中心,面积约1.6平方公里,总人口3900多。以古民居建筑群于2003年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涂山刘氏已有600年族史,至今繁衍22代,延拓出18个村庄共1万余人,位于涂山中心的土坑村是起始母村。土坑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据清代谱牒载,中榜进士、晋升仕者高达70多人。荣归故里者建造府第,至清乾隆年间共有40多座,这些府宅聚集在一起,留存至今,便形成一处宏伟壮观、气势非凡的古民居群。村内现有古民居27座,保存较完好的有15座,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庭院式砖石木结构。古民居雕塑按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按造型分有浮雕、阴雕和透雕;雕塑数量繁多,技艺精湛,规模宏大。其中刘百万故居尤为典型。

村 北岩山是泉港名山之一,惠安县志载:“涂山岩容幽胜,象卷潮之势”;村东有古戏台和数棵古榕树,树龄均逾百年,茎壮根粗,枝叶茂盛,犹如一把擎天大伞,是 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南有一块晶莹润泽的天然白晶石,高1米多,直径4米,石后有白石宫,为泉港区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宫内供奉海上女 神妈祖。

区域内有妈祖信俗、“土坑戏”、北管乐曲、大钵、小鼓队、拍胸舞、妆架、花担及春节期间的“打正鼓”、闹元宵、祭祖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5.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福全村地处晋江东南,东临台湾海峡,北接深沪镇,南连围头港,常住人口近2千,旅居海外3000余人。以明筑所城,2007年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福全村三面群山环绕,村中有元龙山,唐乾宁年间即有驻兵,宋代为东南沿海一大商贸港,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 福全所城,为海防重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至今城内外犹存众多文物古迹,古民俗和民间传说。城内元龙山摩崖石刻、城外的无尾塔、洞内摩崖造像和留从 效庙都已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村中保存众多的祠堂、祖厝,大多为清康熙间“复界”重兴家园时,利用废墟上的碎砖瓦乱石砌筑房屋,创造出一种“出砖入 石”的建筑形式。

福全村保留着不少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如南音、“大鼓吹”、嘉礼戏(提线木偶)、布袋戏(掌中木偶)和纸扎工艺等。祖传的道具玉成轩木质雕刻镏金牌楼及偶人至今仍保存完好。

福全村修建性保护规划正在进行中,目前由晋江市人民政府牵头,由同济大学负责,已着手筹集资金维修城墙和一批重要古建筑,以恢复、展示古村落的历史风貌。

6.永春县岵山镇

岵山镇位于永春县城南部,古称“小姑”,是闽南著名侨乡。古镇保护区域为岵山镇中心区,涵盖六个行政村,人口1.6万人,面积约6平方公里。

区域内有古厝350座,建筑年代从宋代至民国均有。保存比较完好的有近百座,其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院(福兴堂),以及县级保护文物陈家祠堂等10余座。又有西陵宫、南山庵、仙硿岩、五峰岩、黄墘岩等名刹;周边的莲花寨、水瓢寨、吴坂寨、福茂寨等古堡,至今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区域内有古树名木1854棵, 200年以上的有381棵,多为荔枝树,称“岵山晚荔”,分布于房前屋后。古树、金溪河、古厝构成古镇风貌。

区域内有南音、掌中木偶、纸织画、木雕技艺、特色小吃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7.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

埭尾村位于东园镇西部、南溪下游。全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有8433091人,分为:埭尾、岸尾、顶詹、下詹、前厝、后厝、厝仔、郑厝、六壁、过港、后柯、横河共12个社。

埭尾社为陈姓聚居村落,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第25世孙陈均惠的第八世后裔开基。现存276座规模宏大的红砖古厝,其坐向、形态、大小近乎一致,因傍水而建,四面环水,被称“埭尾水上古民居”。

历 代村民严守先人禁改建筑格局的遗训,形成目前发现存有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每座古厝之间边门对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边门全部打开,就 形成一条由村头到村尾的快捷通道。这种特殊格局,不仅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精巧构思,还蕴涵了闽南人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古民居建筑装饰工艺极为精湛,木雕、 砖雕、泥塑在梁、拱、窗花等构件上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它可称是闽南建筑装饰的一个缩影,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研究闽南地区建筑风格嬗变及村落发展史的重 要实例。

埭尾陈姓奉行妈祖信仰,村口有座建于清初的天后宫。端午龙舟赛是族中盛事,祠堂内藏有与之等长的大龙舟,长达20余米。

埭尾物产丰饶,水路运输也十分便捷。埭尾以水上古民居为重点保护对象,规划建成一个集度假、休闲、文化、闽南民俗展示于一体的2000多亩的湿地公园。

8.诏安县西潭乡山河村

山河村位于诏安县的西南部,离县城二十里,属三都溪东,村东南边是一片肥沃的良田,西北面是繁盛的荔枝园,北面是丘陵小山,盛产林木、水果;村南面一条小溪通往东溪。2012年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山河村(旧称山宝雷村)自清朝康熙丁已年(1677)建村,至今已330余年。清朝初、中期,先后出现了“三世将军”、“四世大夫”、“父子科第”、皇帝特赐圣旨、诰赠牌匾等英贤人物和重要事件;清朝中后期,又出了四名举人和三十二名秀才。

区域内有特大土寨、震山祖祠、大夫第祖祠、叶太恭人祠等重要建筑和文物,活跃着祭祖和各种民俗活动。

9.华安县马坑乡和春村

和春村位于华安县西北部的马坑乡,是马坑乡第一大村,人口1000多,2012年和春村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和春村海拔1030米, 是福建省野生植物保存最完整的千米海拔行政村之一、“漳州十大最美乡村之一”,自然景观奇特,文化底蕴深厚。有“三宝三绝二奇一特”,“三宝”即“古树、 宗祠、杜鹃花”;“三绝”即“牛古仑日出、孔雀瀑布、民俗活动”;“二奇”即“古悬棺、云雾”;“一特”即“高山茶”。古建筑如“安仁堂”楼后古宗祠,厅 堂上的木雕、彩绘、壁画非常精美,特别是十八只精巧狮子,令人赞不绝口。还有二房“崇源堂”宗祠,大宗“崇远堂”宗祠、“龙兴堂宗庙”等,建筑精美、保护 完好。

和 春村民俗风情浓厚独特,每年农历二月初六的大宗祭祖和正月初十(有时会提前到初六)或七月廿七举行的邹应龙民间文化艺术节,为和春民间两大盛会。节日期 间,彩旗飘扬、红灯高挂,举行舞龙舞狮、鸣响铳、走古事、游龙艺、芗剧表演、罗鼓表演等各种活动,祈佑来年平安,五谷丰登。

10.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湘桥村

湘桥村地处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位于漳州平原九龙江畔,总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1800人。2009年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湘桥村保存了“大夫第”、“翰林第”、“贡元第”、“进士第”等10余座历经数百年的明清古建筑,均坐东北朝西南,每座之间留有2米多宽的通道,一字形排开,总长200多米。屋前石埕连片,设旗座,立旗杆,旗杆石上有凿孔,依官阶大小分为圆、方、六角、八角等形状,旗座四面雕有飞禽走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夫第”是这些古厝中最早修建的,也是最壮观宅第之一,占地近五亩,是典型的清代官宅建筑。

古 厝群中间,还有一座华佗庙,始建于明朝中期,属土木结构,占地近一亩,主殿左右墙上分别题写着“忠孝”、“廉节”大字,传为朱熹手笔。湘桥古厝群、华佗庙 等具有特色的建筑群体,为研究闽南明清人文历史,了解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官宅、民居、庙宇等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湘桥村有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如清康熙奉政大夫黄金钟、清雍正刑部主事黄天瑞、清乾隆翰林院检讨黄阑枝、清康熙广西州同知黄宏遇,以及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黄稷堂等均是生长于湘桥村这块沃土上的乡贤俊彦。

湘桥村内有一座王氏祖庙,由宋直学士王熙载所建,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王氏后裔中的一支分脉到琉球群岛,现在仍常有海外王氏后人到湘桥认祖寻根、共同祭祖。

湘桥村每年举行龙舟赛,吸引周边十几个村落的村民参加。

11.漳浦县湖西乡硕高山赵家堡

赵家堡,位于漳浦县湖西乡硕高山下,方圆0.5公里,是赵宋皇族后裔建造并世代聚居的城堡,为一具防御性能的园林式居民城,保存完好,现今仍居住宋代赵氏的第31世至第35世子孙700多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祥兴二年(1279),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南避漳浦择地建楼,万历二十八年(1600)赵若和第10世孙赵范重新扩建赵家堡。赵家堡城墙是用“三合土”,即糯米、红糖和沙土拌和,经半个月发酵后夯筑而成,历经400多年风雨没有改变。

建筑上有“五里三城”之称,布局立意皆仿照两宋故都。内城有赵家堡主体建筑完璧楼,名取“完璧归赵”之意。第一层10间房,第二层9间房,第三层为四合大通廊。楼底天井右角边有地道通往城外,楼前有一座二层楼相对。完璧楼现辟为宋史陈列馆,陈列着赵氏宗族代代相传的宋代18位皇帝肖像以及有关宋史的文物资料。赵家堡保留着完整的族谱,以及隆重的祭祖活动,还有元宵节“丁棹”、正月十八“行社”、正月“考龟”等习俗。

12.南靖县书洋镇长教村

南靖县书洋镇长教(璞山、官洋、坎下三个村的总称),距县城50公里,距书洋镇政府6公里,现有人口3000多人。

九龙江西溪上游主干支流长教溪从村中蜿蜒流过,还有云水谣古道、八闽第一榕树村、风光秀丽的南华岩风景区、千亩生态观光茶园等人文自然景观,是闽南地区较有特色的古村落之一。村落内有40多座土楼,其中和贵楼、怀远楼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涉台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域内还有简氏大宗祠,以及明代古圩场、孔子庙、城隍夫人庙等文物古迹。

长教古村落中有闽南山歌、木偶戏、葫芦丝演奏、土楼夯筑技艺、祭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尽显土楼人家的民情风俗。南靖土楼博物馆位于书洋镇田中村吕厝的龙潭楼,建于清朝康熙年间,馆内设有4大主题16个展室,全面展示土楼的建造技术、土楼人的生活习俗及民俗用品。

13.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

大地土楼群位于仙都镇大地村,距华安县城26公里,住有66户,306人,均为蒋氏族人。

大 地村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土楼及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世界文化遗产二宜楼、南阳楼、东阳楼均保存完好。大地土楼群的选址,是中国传统“风水”建筑规划理论的实 践,其地理形势正如二宜楼祖堂柱联所云:“倚杯石为屏,四峰拱崎集邃阁;对龟山以作案,二水滦系卒高楼”,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南阳楼辟有土楼博物 馆,保存文物文献1000多件。

蒋氏宗祠位于大地村的虎形山下,清乾隆三年(1738)由乡绅蒋士熊等筹资兴建。现存清朝民间刺绣工艺品蜈蚣旗6面、仿金饰木雕工艺品辇轿1架。蒋氏后代每年于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大地村西南300米的慈西庵(观音庵),元至正元年(1264)始建,多次维修,现存为清代建筑,庵内保存有明大钟1口。

土楼人家保留着祭祖、“三月三”玄天上帝巡安和观音信仰等许多传统习俗。

华安是全国第二大铁观音生产基地,仙都镇是茶叶重镇,占据全县茶业的“半壁江山”。土楼人家世代以农耕植茶为生,传承茶叶种植制作技艺。

14.长泰县陈巷镇山重村

山重村位于长泰县陈巷镇东面,面积5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42平方公里,四面环山,人口3600多人。

马洋溪流经山重村,鹅卵石极为丰富,自古以来,山重村村民以之筑墙、铺路、造屋,众多鹅卵石砌成的古民居连以鹅卵石道,形制巧妙,布局奇特;村口宋代佛塔,以鹅卵石垒成,距今近800年历史;另有盂宁石堡,建于明天启年间倭患猖獗之时,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村内昭灵宫建于明嘉靖年间,供奉保生大帝吴夲;薛氏家庙背靠重山主峰,砖瓦梁木结构,五开门式,屋脊飞檐翘角,燕尾双翔,保留清代闽南古建筑风格。台湾共有薛氏后裔近4万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台北、台南、屏东等地,台湾薛氏宗亲多次到山重村谒祖进香。

村内传承着数百年来祭祖与“赛大猪”结合的民俗。开漳圣王陈元光的行军总管使薛武惠为山重薛氏开基祖,因祖先功名显赫,建薛氏祖祠时便设了五宪门,后人一年一度在此献牲祭祖,并以谁家猪大为荣。这种习俗演化为养猪大赛,彰示“养大猪、保平安、庆丰收”之意。

上万亩的梅、桃、李果园,巨大古老的樟树,掩映着古色古香的村落。

15.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吕塘村

吕塘村位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省级香山风景名胜区吕塘景区内,与金门仅一水之隔,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3402人。

村内有近百栋古色古香的闽南古大厝“九架厝”;村后有一片600多年历史的古松林和古榕群,与古厝相依相偎;村前,九溪蜿蜒而过,滋润着这方水土。吕塘村是厦门市唯一入选“福建十大最美乡村”的村庄,已列入厦门市新农村建设(古村落保护)规划。

吕塘村及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高甲戏、歌仔戏、南音、鼓吹阵、八音阵、歌仔阵、车鼓阵、宋江阵、戏灯队、拍胸舞、跑旱船、舞狮舞龙等。1995年,出身吕塘村梨园世家的洪金盛创办了民办戏曲艺术学校——翔安民间戏曲学校,吕塘戏校共培养高甲戏、歌仔戏、南音等闽南戏曲、曲艺演员数百人。2006年,吕塘戏校被厦门市定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并与香港天下梨园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约,计划在戏校的基础上,投资3亿美元,建设闽台戏曲大观园。

(三)民间信俗保护区域(9处)

16.泉州市洛江区仙公山及其周边社区

仙公山又名“双髻山”、“丰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洛江区马甲镇,南北朝时期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

仙 公山拥有众多的寺宇亭榭、文物古迹和历史传说,著名的有“丰山洞”、“白水岩”、“朝天阁”、“九天仙门”、“仙灵桥”、“仙井”、“仙脚迹”、“仙棋 盘”、“仙茶树”、“仙排阁”、“出米岩”、“藏杉井”、“观日台”、“小髻寨”、“杨海洞”、“立鹤亭”、“立鹤洞天”、“贵妇双髻”、“小髻仰仙”、 “九狮聚会”、“禅鸡晓唱”、“双龟听法”、“仙山石林”、“双髻云海”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马甲仙公山的仙公信俗活跃,每 年境内外香客逾五十多万人到仙公山“添香” 、“割香”,以及由信俗带来的烧酒井、妆阁、十音、大鼓吹、高甲戏、傀儡戏等表演活动。

仙公山周边还有 “赶妈猪”、马甲宫游佛、杜氏宗祠的海内外祭祖、玉泉康济院的“王公游境”、龙舟赛、舞龙等民俗活动。流行南音、大鼓吹等传统音乐。马甲现有大鼓吹队一百多队,是泉州大鼓吹阵容最强大的村镇。

17.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及其周边社区

云霄县云陵镇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5.93万。威惠祖庙(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位于漳江边云霄城西门外,地属云陵镇享堂村。该区域保护的核心区为享堂村及其周边社区。

威惠庙始建于唐嗣圣元年(684),古称陈将军祠,宋徽宗政和三年赐名威惠庙。现存建筑系明成化年间吴永绥重建,历代屡有重修。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被海内外尊为威惠祖庙,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云霄均举办“圣王巡安民俗”纪念活动。此外,在活动期间,凡立有圣王庙的城镇或村社,民众必入庙焚香礼拜,并邀请戏班演戏“娱神”。漳州市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开漳圣王庙宇有100座,在台湾各地的分庙达300多座,信众达300多万人,近80座宫庙成立了“台湾区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

云霄是潮剧演出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活跃着一个专业剧团,3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此外,云霄尚保留大量的民间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瓷塑、彩扎等。

区域内的将军山公园保留着陈政墓、陈元光墓旧址,以及军陂、将军峒、下营庙等开漳先贤建功立郡的大量活动史迹。

18.平和县文峰镇三平社区

三平社区位于龙海、漳浦、平和三县市接壤处,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1900多人,三平祖师信俗保护区域以文峰镇三平社区为核心。

三平寺位于三平山九层岩下,始建于唐咸通七年(866),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奉祀唐代高僧杨义中,唐宣宗敕封其为“广济大师”(又称“三平祖师”)。寺院由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塔殿组成,重檐歇山顶,现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祖殿和塔殿都供奉三平祖师,配祀“蛇侍者”以及“虎侍者”。三平寺附属文物众多,碑刻有明代著名书法家李宓重刻的唐王讽撰文之《三平广济大师行录》碑,以及清初一等海澄公黄梧、清乾隆朝宰相蔡新等名人贤士的重修碑刻等。

三平祖师信仰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的信徒,台湾至今尚有50多座三平寺分庙,信众达60多万人。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六月初六、十一月初六,杨义中的诞辰、出家、圆寂之日,烧香、许愿、还愿的香客络绎不绝,成为众多信徒朝拜“祖师公”的朝圣地。

三 平社区一带的乡民流行崇蛇习俗,多数自然村有单独奉祀蛇神的村庙。村民每年六月二十九日、十一月三日举行祭蛇以及“巡田青”、“巡安”仪式。每年春节,都 有村民自发组织到三平寺进香并表演“大鼓凉伞”等传统民间游艺活动。每年中秋节各个自然村都要用糯米做成龟状年糕到三平寺祭拜求平安、或者“请”祖师公到 各村看戏、“巡田青”;除夕之夜,信众如潮涌至三平寺,向三平祖师祈求平安。

19.漳浦县旧镇乌石社区

旧镇镇位于漳浦县东南部沿海,六鳌、古雷两个半岛之间的浮头湾凹岸,漳浦的主要河流鹿溪及浯江汇入旧镇。旧镇宋代已形成集镇,明代月港开放,旧镇是海上贸易的出口处。清、近代旧镇的商船可从厦门纳税通航台湾和东南亚。

乌石是林氏聚居地,其始祖于南宋间由长乐迁居漳浦,后代聚居于海云山麓、浯江溪畔,形成了以旧镇,深土、赤土、霞美为中心的多个村庄,总称乌石社区。

乌石天后宫位于漳浦县旧镇镇乌石山麓。据记载,乌石天后宫妈祖神像于宋咸平二年(999)以黑沉香木雕成,为当今最古老的妈祖宝像,原供奉于湄洲岛天后宫。明万历九年(1581)礼部尚书林士章将乌面妈祖神像迎请到漳浦旧镇供奉。当年农历八月十二,妈祖宝像进入乌石海云家庙。乌石人对妈祖十分崇拜,称妈祖为姑婆祖。从此,农历八月十二便成为乌石地区“姑婆祖生”,此习俗活动传承至今。漳浦妈祖在台湾地区的彰化、基隆、台北等30个县市影响甚大。

乌石林姓分衍四宗,四座宗祠均称为“海云家庙”,以乌石宗的海云家庙为大,另有堂号世德堂。海云家庙由林普玄等创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7),规模宏大,境内外同胞不时到此寻根谒祖。海云家庙对于研究古代祠堂建筑制度、宗族制度、海外移民具有重要意义。

20.东山县铜陵镇

东山县位于福建东南部的东山岛,铜陵镇位于东山岛的东北端,是一座六百余年的文化古城,全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6万多。东山关帝信俗保护区域以铜陵镇为核心区。

东山关帝庙,也称武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筑面积680平方米,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湾现存关帝庙多达900多座,均为东山关帝庙与泉州通淮关帝庙的分炉,每年有众多信徒到东山关帝庙谒祖朝圣,东山关帝庙成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一道桥梁。

东 山关帝习俗生态极佳,家家户户设堂祭拜关帝。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民众集体晋庙,恭送关帝上天,至来年正月初四,恭迎归庙;元宵夜入庙卜安乞福,举行祭祖 盛典;五月十三关帝圣诞日,举行隆重庆典和关帝巡境活动,连月搬演大戏为关帝祝嘏。目前东山关帝文化节已举行了二十届,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东 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丰富,有关帝祭典、东山歌册、剪瓷雕、潮州锣鼓、昆腔、八音、潮州音乐、四平锣鼓、芗剧、南音、汉剧、潮剧,以及走旱船、水族 舞、扛艺(艺阁)、踩高跷、大鼓凉伞等项目。每年关帝巡安,各种各样的民间游艺倾城而出,与关帝信仰构成一条长长的民俗演艺生态链。

铜陵镇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有关帝庙、铜山古城、天后宫、东宫圣母、城隍庙、宝智寺、黄石斋读书处、郑成功操练水兵指挥台等名胜古迹,自然景观有南门、马銮、东沈、冬古、乌礁、澳角、宫前等7处月牙形海湾,以及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的风动石、石僧拜塔、龙虎狮象屿等处。

21.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漳州龙海市白礁村

青礁村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毗邻龙海,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5千多,村内建有宋代寺庙青礁慈济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民间称其为慈济宫的“东宫”。白礁村位于龙海市角美镇,全村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5千多,村内建有宋代宫庙白礁慈济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绍兴二十年,有“闽南故宫”之称。两宫均奉祀宋代闽南民间名医吴夲。吴夲被民间称为“吴真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为备受后人敬仰的医神和乡土保护神。

保生大帝信俗包括请神、祭祀、乞火、绕境、祭拜、点米龙等活动,以及与保生大地巡境相联的蜈蚣阁、锣鼓阵、车鼓阵等民间阵头的精彩表演,还有歌仔戏的酬神赛戏演出。

保生大帝信仰广泛流传于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各地均建有分庙,仅台湾就有五百多座。每年来自台湾以及海外各地的进香信众多达数十万人,并举行吴真人祭典仪式。

角美镇白礁村还有王氏祖祠,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修葺,仍保留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祖居地。

青礁、白礁保生大帝信俗保护区域重在保护保生大帝祭典、两岸祭祖、民间戏曲、歌舞、游艺等民俗活动。

22.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

灌口镇位于厦门市集美区,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8万多,海路交通十分便捷,现在尚存驿楼、驿口街和驿道等深青古驿遗址。灌口凤山祖庙位于灌口镇灌口街北侧,建于明末。

灌 口凤山祖庙是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市重点涉台文物单位,供奉“李府清源真君二郎神”——大使公。明末清初,灌口是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基地之一,郑成功收复台 湾时,其将士将凤山庙香火传至台湾。据了解,现在台湾有一百六十多座庙宇奉祀从厦门灌口凤山祖庙分灵过去的香火。每年台湾的许多分庙都会到凤山祖庙进香, 寻根谒祖。

凤山祖庙还以每年三月初七凤山祖庙庙会和农历五月初四二郎神生日祭典习俗著称。每逢两大节日,两岸都会举办庆典,有宋江队、歌仔阵、车鼓阵、乞红龟、酬神演戏等民俗活动。

灌口镇还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答嘴鼓、闽南童谣、歌仔戏最流行的地区之一,是厦门市答嘴鼓、童谣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

23.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

马巷镇地处厦门市翔安区北部,辖区面积66.87平方公里,人口8万人,辖有30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水陆交通发达,是厦门、泉州、漳州三市的交通咽喉。

区域内有“池府王爷”祖庙元威殿、清代江南提督林君升墓、马巷城隍庙、名人黄廷元墓等多处文物古迹,有陈新村云嵩楼、山侯亭等古建筑。

池 王爷信仰是闽台两地及东南亚闽南华侨的主要民间信仰之一。马巷元威殿,俗称“池王宫”,位于翔安区马巷镇马巷街,供奉池王爷。池王爷名池然,为除瘟疫救民 而死。“池王宫”于明万历年间始建于马巷五谷市榕树下,明天启二年迁至现址。池王宫在闽南、金门、台湾、以及新、马、泰、菲等地有1000余座分炉,台湾以池王爷为主祀的宫庙有300多座。元威殿香火旺盛,尤其在农历六月十八日神诞日前后,各地分坛善信组团进香络绎不绝,仅台湾地区朝拜者每年约有数千人次;其时,有赛马、演戏、唱南曲,攻炮城、燃放火狮等民俗娱乐活动,元威殿是海峡两岸民间信仰及民间文化交流重要平台。

此外,当地的鼓吹阵、八音阵、歌仔阵、车鼓阵、宋江阵、拍胸舞、跑旱船等民间歌舞,以及歌仔戏、高甲戏、布袋戏等地方戏曲,在不同的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各显风采,展示闽南民间的民风民情。

24.厦门市同安区北辰山及其周边社区

北辰山俗称北山岩,地处厦门市同安区东北隅,在同安区五显镇境内,毗邻南安,距同安城区12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1998年被省政府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北 山岩历史悠久,同安历传“先有北山,后有同安”之说。唐末,王潮、王审知在此地夺取军权。北辰山广利庙始建于唐末,重建于清康熙年间,主祀开闽王王审知。 农历二月十二为祭祀开闽王王审知庙会日,除了祭祀仪式外,还有农产品交易活动和民间小吃、民俗民间艺术展示活动,日人流量达数万人之多。庙会民俗活动主要 有调五营、扛辇 ,歌仔戏、高甲戏表演,民俗阵头有:宋江阵、拍胸舞、南音、舞狮、舞龙、车鼓弄、木偶戏、腰鼓等,持续数日,盛况空前。平常也是信徒芸 芸,香火袅绕不断。

北辰山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闽王衣冠冢、龙潭石刻、十二龙潭瀑布、水天洞(又名仙宫)、仙姑洞、十二龙壁、八仙过海彩塑、牛岭峰、仙女瀑、绿潭、林海听涛、镜碧澄湖(竹坝水库)、百花岩、石龟、石牛、石桥、石船等。

(四)民俗保护区域(8处)

25.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及其周边社区

丰州镇位于南安市东部,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4.46万人,海外侨胞2.2万人。丰州镇是千年古邑南安县的县治所在,自公元260年三国孙吴于丰州首置东安县,先后作为郡、州、县的治所,曾一度是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保护区域以九日山周边的旭山村、西华村、桃源村、后田村为核心。

丰州九日山现存宋、元、明、清摩崖石刻76方,其中13方 为祈风石刻,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每逢春、冬海舶往返季节,泉州郡守、提举市舶司都要率僚属,到九日山昭惠庙举行盛大的祈风仪典,祈求福佑帝君为中 外海舶护航。祈风仪典结束后,简略经过被镌刻于岩壁之上。这些珍贵的祈风石刻是研究“海丝文化”、佐证泉州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实物证据;至今仍 每年两度于昭惠庙举行的祈风仪典(也称“祈福法会”),是“海丝文化”的重要遗存。

丰州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高甲戏、提线木偶、南派布袋戏、南音、道教音乐、十音、笼吹、掷铙钹、跳鼓舞、彩球舞、太祖拳、蛇脱壳古阵法、刣狮、元宵灯俗,以及与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相关联的婚丧喜庆、敬天酬神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26.石狮市蚶江镇

蚶江镇位于石狮市东北岸沿海突出部, 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全镇面积38.47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多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特令开放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海峡两岸民众为了纪念“对渡”,至今保留两岸端午对渡习俗。两岸民众于端午节在石狮市蚶江共同举行放王船(王爷信俗)、采莲、海上泼水、龙舟竞渡和捉鸭子等民俗活动。

王 爷是两岸航海保护神,蚶江、鹿港两地商船各自将对方的王爷分灵到本地供奉。蚶江最迟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了放王船仪式,台湾鹿港“送春粮”仪式与蚶江放王船 基本相似,两岸共同传承王爷出巡和放王船仪式。蚶江的采莲基本保留了乾隆年间的“采莲”传统形式。其特点是采莲队巡境之后,将木制龙头拥到古渡口举行“祭 海”仪式,龙头和抬龙头的人要下海洗浴,祈求海上平安。鹿港也传承“龙王尊神”仪式。海上泼水由端午节的“沐兰汤”、闽南地区的“取午时水”泼身和蚶江端 午节休渔、“洗船”习俗的衍变而来,其产生的年代约在对渡期间。

非物质遗产项目还有:南音、高甲戏、南派布袋戏、踩球舞、灯谜、笼吹、龙虎斗、公背婆、采莲、南狮、北狮、矮子摔跤等。

物质文化遗产有对渡碑、王爷庙等。

27.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小岞镇

惠安女是对惠安东部沿海一带妇女的俗称,主要分布泉州地区惠安县东部的小岞、净峰、山霞、崇武大岞(村)等地,该保护区域以大岞村与小岞镇为中心,以净峰、山霞、崇武三镇为辐射区域,总面积约87.7平方公里,人口约21.7万。社区民俗主要有惠安女习俗与夫人妈信仰。

惠安女服饰独特。她们头扎花头巾,戴着黄色的尖顶斗笠,上衣短而露腰,裤管则肥大宽松,腰上扎着精美的银链带。民间曾有“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之俗称。惠安女服饰又可分为小岞半岛和崇武半岛两大类型。

惠安女婚俗与周边不同,惠安女嫁娶时有一套压圆、送订、分丸、开剪、和床、滚铺、上头、结婚、吃茶、闹房、返厝等繁琐而隆重的仪式。与惠安女习俗相生相伴的是“夫人妈”信仰习俗,渔民出海前后及重大节日都会到妈祖庙举行祭拜仪式。

惠安女独特的习俗风情以及地方的民间信仰、特色民居,和当地一系列自然景观,如龙喉吼烟、玉磬传、狮石晚照、白鹤升天、渔翁撒网、滴水弹琴、孤屿冬青等,共同构成了与众不同的惠女风情图。

28.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社区

蟳埔社区位于泉州湾晋江入海口北岸、宋元刺桐港遗址旁,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6千多人。

蟳 埔女习俗包括簪花、“粗脚头”、服饰、婚庆、喜庆、过年、“挂红”等。“簪花围”传说蟳埔女簪花习俗与南宋阿拉伯人、泉州提举市舶蒲寿庚有关。蟳埔女服饰 也独具特色,上衣为布纽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颜色以青色或浅蓝为主,老年妇女以黑色为主。蟳埔女耳饰是辈分的标志。未婚女性戴丁勾耳环,不加 耳坠;结了婚则戴加耳坠的丁勾耳环,称“丁香坠”;做奶奶后改戴“老妈丁香坠”的耳坠。蟳埔女保留着从订婚到结婚都离不开分赠鲜花的婚俗。

村内顺济宫,有清靖海将军施琅敬奉“靖海清光”木匾一方。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举行“妈祖巡香”祭祈仪式,数千簪花的蟳埔女参加活动,形成一片花的海洋。

村内的蚵壳厝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古时泉州商船运载丝绸、陶瓷、茶叶到外国交易,回航时为了保持船体平衡,则用当地的大蚵壳压舱。蟳埔村民将蚵壳用作建筑材料,将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墙面,墙里隔绝空气多,冬暖夏凉。然因年深日久,目前保留下来的蚵壳厝仅剩数十座左右。

29.南安市石井镇

石井镇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最南端,全镇陆地面积8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7.25万人,旅居海外侨亲和港、澳、台同胞6万 多人,是闽南著名侨区。石井是文化古镇,隋代就有人于此渔耕生息,唐辟“海上丝绸之路”,宋设“石井津”置“巡检司”,明建“靖海寨”、筑“烟墩铳城”, 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祖籍地,也是郑成功屯师复台基地之一。宋理学家朱熹曾多次到石井杨子山书院讲学,故有“理学渊源开石井”的赞誉。

“郑成功文化”已经成为南安的一张城市名片。石井的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碑林、延平郡王庙等史迹景观,每年迎来大批的海内外游客及朝拜的信众。在台湾各地,奉祀郑成功的“开台圣王”、“延平郡王”、“国姓爷”等宫、庙、祠,计有170多座。每年,两岸同胞汇聚延平郡王庙,共同举行祭拜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仪式。

石 井有东庵宫、西庵宫、大圣公宫、烟楼公宫、尊王公宫等,还有分布于各乡村、角落的“当境神庙”。这些大大小小的寺观宫庙,有道有佛,也有非道非佛的民俗 神,各领一方香火,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婚丧喜庆关系密切。敬天酬神、普度、佛生日、割香、红白喜事,各种形式的民俗活动不一而足。这里还是闽南高甲戏的 发源地,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民间艺人层出不穷。

30.晋江市安海镇

安海镇位于晋江市西南部,属滨海区丘陵地带,宋元时期发展为泉州港最重要的一个支港,为福建三大名镇之一。东与罗山、永和镇接壤,西与南安市交界,南临安海港与东石镇为邻,北与内坑镇毗邻。安海镇保留许多名人活动的遗迹与文化艺术遗产。

安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有嗦啰嗹、南音、什音、车鼓唱、弄钱鼓、公背婆、舞龙、刣狮、猎户阵、龙虎斗、木偶头技艺、彩绘泥人技艺、彩扎纸技艺、竹木技艺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海镇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省文物保护单位龙山寺以及水心亭、白塔、星塔、忠义古庙等古迹。南宋理学家朱熹及其父朱松的讲学活动促使安海文教迅速发展,民族英雄郑成功、明代文坛王慎中等著名人物也在安海留下许多历史遗迹。

31.厦门市同安区吕厝村

吕厝村(社区)位于厦门东港湾的北端,据吕厝村华藏庵史略碑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401)王爷来到吕厝,先寄身于日月二大使的小庙中,后因该宫为海水冲毁,移至华藏庵供奉。华藏庵同时还供奉本村的各种神灵。到了明末,形成了每四年一次的迎王、送王仪式,延续至今。

“送王”仪式要制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制成,或是纸制,把王爷请上王船,载上柴、米、油、盐,甚至是各项生活用品等实物,牲醴致祭演剧,届期将船挂帆,乘风送出海洋,现在的仪式则演变成将王船在海边焚烧。

送王船仪式规模盛大。“迎王”仪式由近百个文艺阵头和迎王队伍组成1公里多长的踩街队伍前往海边迎接新王爷,自发参与信众达十万人左右。这些民间文艺团体分别来自同安、翔安、漳州以及泉州等闽南地区,内容有八音阵、车鼓弄、踩高跷、拍胸舞、马术、高甲戏、歌仔戏、南音、答嘴鼓、宋江阵等。

目前华藏庵有200多个分炉,现在金门刘澳的吕厝仍然居住着吕氏的后人。“送王船”仪式已成为大陆、台湾和东南亚一带华侨、华人共同开展的民间信俗,是联系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情感的重要纽带。

32.厦门市湖里区殿前街道

高殿社区(村)位于厦门城乡结合部,隶属厦门市湖里区殿前街道,常住人口1万多人,以陈姓为主。社区陈氏、萧氏保存有独特的祭祖仪式。

殿 前街道高殿社区(村)内文物古迹众多,有陈胜元故居与陈氏宗祠(又称“继周堂”,是厦门市级文物保护以及涉台文物单位),另有各种宗祠、祖祠、古墓多处。 社区中主要祭拜“三陈”, “三陈”即是指陈化成、陈胜元和陈宗凯,三人都曾赴台湾镇守台湾海疆,据陈氏族谱记载,殿前陈姓先祖属“颖川南院陈”,是闽台 两地陈姓最大的两支之一。殿前街道的乌石浦村是南宋漳州状元萧国梁一脉的后裔聚居之地。有萧氏家庙——洞炫宫,该庙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复建于1988年,主要供奉保生大帝和妈祖神像,20058月列为市级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四月十日,来自两岸三地的陈氏宗亲在殿前参加规模盛大的扫墓祭祖活动。各祖祠分别于“冬至”“春节”举行祭拜列祖列宗,举行“厦台陈氏祭祖寻根恳亲会”,参加人员达1200人,其中海外陈氏宗亲有二三百人参加。殿前街道不仅盛行宗族祭祖仪式,且闽南文化丰厚,民俗信仰,民间阵头,民间谚语、歌谣等等,无不代有传人。尤其是殿前“蜈蚣阁”、寨上“宋江阵”、“歌仔戏”、“踩高跷”、“乡村掌故”、“顺口溜”等十分盛行,深受百姓喜爱。

乌石浦是台湾与海外萧氏宗族的主要祖籍地,每年到洞炫宫寻根谒祖的海外及台湾萧姓人士,络绎不绝。2005年, 台湾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萧万长先生到乌石浦谒祖,并为洞炫宫题字“光宗耀祖、庇佑子孙”。乌石浦洞炫宫还被定为台商子女夏令营教育活动基地,并设有萧氏家 庙文物管理站。文管站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三月廿三分别举行保生大帝和妈祖大型祭祀活动,邀请戏班在庙前演出,是厦门民间戏曲的主要演出场所。

(五)传统戏剧保护区域(2处)

33.晋江市五店市街区

五店市街区位于晋江市区中心,社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人。五店市街区历史悠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乡贤祠”与“石鼓庙”。

石 鼓庙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崇祀从九日山昭惠庙分炉过来的福佑帝君。福佑帝君系宋代航海保护神,石鼓庙的建立与当时晋江沿海海外贸易有着必然的关系。石鼓庙 后又供奉吴真人(吴夲)、仁福王(陈益)、顺正大王,以顺正大王香火最旺。石鼓庙系青阳蔡氏九世蔡旻与凌云王氏先世同架合建,石鼓庙与蔡氏家庙是闽南一带 较著名的宗祠庙宇建筑,典型体现闽南传统建筑风格。

石鼓庙是晋江最有名的“戏窝子”。每年顺正王圣诞期间,戏剧演出延续数月。从八月初一开始“百日演戏酬神”,至十一月中旬结束。观者如堵,蔚为奇观。此外,陪神的诞辰也要演戏,民俗节日如除夕、贺新正、天公生、六月十五、中秋等也要演戏。石鼓庙每年要演出150天以上。由于演出时间长达三四个月,每天都要更新剧目,一个剧团很难承担这任务。因此,须由30个左右剧团轮流演出,每团一般演出35天。参演剧团基本囊括闽南地区的专业与民间职业剧团,闽南主要剧种梨园戏、高甲戏、芗剧(歌仔戏)、打城戏荟萃于此,各显身手。

晋江作为“中国民间戏剧之乡”,现有高甲、木偶专业剧团各1个,民间职业剧团21个,从艺人员900余人。全市建有1000多座戏台,几乎天天都有地方戏剧上演。自1981年开始,晋江市政府举办了24届戏剧展演,有力推动高甲戏的保护和传承、发展。

34.龙海市海澄镇及其周边社区

海澄镇,史称“月港”,是我国明代对外贸易著名港口、闽南一大都会,历史上有“小苏杭”之誉。石码镇与海澄镇毗邻,明弘治元年(1488)在此设置锦江埠,清置石码厅,是明清时代闽南水运枢纽,也是闽南重要的商业口岸之一。该区域历史上作为重要的对外港口,保留了大量与海港有关的人文古迹与民间信俗活动。

海 澄镇民间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六至十月初十举办盛大的城隍庙会。民间大鼓凉伞、腰鼓、跳车鼓、城隍出巡及金门十二婆姊、三太子等独具闽台特色的传统节目争先上 演。台湾城隍联谊会也会组织台湾各地城隍庙信众前来参加祖庙祭祀活动。石码镇则在端午节时举行“恭迎水仙王与妈祖巡港游江”。 “水仙王”实际指的是大 禹、屈原、伍子胥、王勃、李白。当地敬奉水仙大王习俗与当地人以海为生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本区域也是布袋戏、锦歌、芗剧的发祥地之一,布袋戏、锦歌、芗剧遍布城乡,长年活动的歌仔戏剧团就多达100多个,是闽南又一个著名的“戏窝子”。民间游艺蓬勃发展,武术、龙舟、舞龙、舞狮、大鼓凉伞、蜈蚣阁等长盛不衰;大型彩扎技艺堪称绝妙无双。

物质遗产有古建筑、码头、商市遗址等,见证了明代月港的繁荣。海澄保留了6处码头遗址,4处旧店肆遗址。海澄宫观寺庙林立。保留有明清时代的各种庙宇如城隍庙文庙、关帝庙、奉祀五显帝的凤山岳庙、奉祀白礁宫民医吴夲的红滚庙、奉祀广济仙妃的清惠宫、南院寺院等,并尚存16座妈祖庙。这些古寺庙既是闽南建筑的杰出代表作,月港“经济特区”的历史印记,也是现今民俗活动的载体。

(六)传统技艺保护区域(5处)

35.惠安县崇武镇、山霞镇和泉州台投区张坂镇

惠安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著名侨乡,“中国民间艺术(雕刻)之乡”、“中国石雕之都”。惠东石雕、惠南(泉州台商投资区)木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当地的民俗活动、民居建筑与信仰习俗也独具特色。

惠安石雕技艺以崇武、山霞最具代表性。作为惠安县石雕艺术保护的核心区,两镇面积共49.6平方公里,人口 12.2万人。石雕含碑石加工、环境园林雕塑、建筑构建、工艺雕刻、实用器皿五大系列,有圆雕、浮雕等八大类上千个品种。惠安木雕、漆线雕技艺以惠南张坂最具代表性,是与闽南地区仿宫殿式大型民间民居建筑雕刻相辅相成而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惠安的民间建筑营造工艺,其建筑匠师 (包括大木、泥水、花木雕刻、油漆彩绘等)在明清时已是泉州一带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匠派一一 “溪底派”。

惠东、惠南地区的民间信俗遍及城乡,每村都有一至数处宫宇,崇武古城内现存宫庙20多处。在地方特色的则是奉祀“惠安境主”张悃的青山宫。惠安县及泉港区建有主祀青山王宫庙的乡镇达三分之二以上,尤以山霞、张坂、崇武和螺阳四个乡镇为盛。并随着惠安人外迁也传播至海外,仅台湾主祀青山王的寺庙就有168处。

36.德化县浔中镇、龙浔镇

德化县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区,面积2232平方公里,人口30.9万,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04年第一个荣膺“中国瓷都”称号,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德化瓷烧制主要分布在浔中镇、龙浔镇。

区域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德化山歌、德化三通鼓、德化纸狮习俗、舞狮、舞龙、火鼎公婆、道士舞、南音、灯谜等,还有敬窑神习俗和“摆大龟”习俗。

区域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斗宫古窑址以及遍布德化境内的185处古窑址(其中青花瓷窑址100处以上)和丁墘窑,建有德化陶瓷博物馆。两镇现有陶瓷生产企业1300多家,产量居全国首位,产品远销欧美100多个国家。德化莹玉陶瓷研究所、德化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德化蕴玉陶瓷研究所、德化职业陶瓷艺术学院等单位、学校培养新的传承人。

保护区周边有戴云山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九仙山风景区,石牛山国家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

37.诏安县南诏镇

诏安县位于福建省南端闽粤交界处,依山临海,素有“福建南大门”之称,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南诏镇是诏安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南诏镇至今有1300年历史,物质文化遗产有省级文保物保护单位——南诏镇明代石牌坊群,共有7座古牌坊,依次为夺锦坊、卿典坊、百岁坊、天宠重褒坊、父子进士坊、诰敕申坊、关帝坊,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有一批宫庙如朝天宫(祀妈祖)、东岳庙、城隍庙、文昌宫等,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活动的载体。

区 域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南剪瓷雕、彩绸、纸扎和传统食品制作技艺、潮剧、铁枝木偶等。沈氏为漳州地区剪瓷雕技艺最大的家族传承群体,为西坛大祠堂、大 庙、斗山岩、塔桥庵、白石庵、妈祖庙、南山寺、甲州大庙、梅岭港庙、外凤庙、城隍庙等创作了精美的剪瓷雕。彩绸艺术、纸扎艺术以“庆源号彩绸”为代表,融 刺绣、布艺、彩纸等多项民间工艺于一体。食品加工技艺历史悠久,有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传统制作技艺及青梅、蜜饯制作技艺,早期的乌梅干畅销全国各 地和东南亚市场。有数十家潮剧民营剧团,长年活跃于闽南、粤东农村。铁枝木偶与民俗结合,长期活跃在民间。

诏安县城内的宗祠众多,属于大宗(闽台同姓的共同宗祠)的就有沈、许、吴、孙、黄、江、商姓氏等,还有涂、李、郑、傅、杨、谢、刘、叶、朱等宗祠。这些宗祠是闽台两岸祭祖习俗的物质载体。

38.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

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位于镇区偏南部涵淡山北麓,距镇所在地10公里。该村原属崇信里之贺厝,后改称松岩村。全村2065人,为魏姓独姓村,茶园面积5300亩,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1900多人。

松岩村茶乡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工艺的核心区之一,是安溪铁观音“魏说”的发源地。据有关资料记载,明崇祯八年,魏氏八世魏朝鎡总结发明茶树压枝育苗,开创茶树无性繁殖先例。

全村以茶产业为支柱产业,有15家企业,初、中、高级工程师茶叶加工工30人,评茶师25人,茶艺师8人。铁观音、本山等茶树品种近30个。村里每年组织茶王赛2次,组织培训8场次,培训人次达400人次,村小学开设《安溪的茶》课程。魏月德是安溪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创办“魏荫”公司,开办“铁观音文化博物馆”。还有多位市级、省级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

松岩村茶乡原生态的节日习俗、茶礼仪习俗、茶市贸易习俗、茶乡生产习俗十分丰富,经常性举办茶乡文化交流活动,设立多个茶乡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和建设铁观音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松岩村成长起来的“魏荫”、“中闽魏氏”茶业品牌在中国茶界享有盛誉。

松岩村建有“魏说”铁观音发源地风景区,内有张天福题字以及魏荫发现的铁观音茶母树。村里的代天府,原称“石鼓府”,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保存清康熙朝名臣李光地所书的“山高月明”匾,香火鼎盛,闻名遐迩。

39.安溪县西坪镇尧阳村

安溪县西坪镇尧阳村,原系积德乡崇信里尧阳乡,距离西坪镇所在地东南5公里。该村辖15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总人口2299人,皆为王姓。全村茶园面积4300亩,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人员1800多人。

尧阳村历来以茶为本,以铁观音为主,兼有本山、黄旦、奇兰、大叶乌龙等优良品种,是铁观音“王说”的发源地。据《安溪县人物志》及王氏族谱记载,清代该村仕人王士让发现异茶一株,乾隆帝泡饮之后觉得与众茶有异,赐名南岩铁观音。

尧阳村茶乡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工艺的核心区之一。茶业企业25家,拥有初、中、高级茶叶加工工23人,评茶师45人,茶艺师18人。王文礼是安溪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创办“八马”公司,开办“铁观音文化会所”。还有多位市级、省级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村里每年组织茶王赛1次,组织培训7场次,培训人次350人次,村小学开设《安溪的茶》课程。

尧阳村茶乡原生态的节日习俗、茶礼仪习俗、茶市贸易习俗、茶乡生产习俗十分丰富,经常性举办茶乡文化交流活动,设立多个茶乡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和建设铁观音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尧阳村成长起来的“八马”、“日春”茶业品牌是中国茶界标志性品牌。

尧阳村建有“王说”铁观音发源地风景区,内有王士让所建书轩“南轩”,东有茗圣坊,下有南阳石和移植百年的铁观音茶树,岩石旁为王士让读书处。石阶可溯南山之巅,沿途石牌、石门、观音石、小鬼戏狮石、石船、石脚桶、风动石、纱帽石、双蛙石、摔马石等奇石遍布。

(七)传统体育、游艺保护区域(3处)

40.永春县桃城镇、五里街镇

桃城镇位于永春县城,五里街镇位于县城西北,属县城规划区。 桃城、五里街保护区域内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白鹤拳,传统美术纸织画,茶、禅结合的佛手禅茶,传统音乐南音、闹厅、大鼓吹,传统舞蹈鼓坠舞,传统游艺装阁、龙阁、弄狮舞龙,传统戏剧傀儡、吴协戏班,传统技艺漆篮等。

区域内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万春寨、牛头寨遗址、天禄岩、白马寺、泰山岩、华严室(释子)、惠明寺(小开元)、文庙、义烈祠、永春城隍庙、真武宫、修爵堂、留安塔、大鹏岩摩崖石刻、翁公祠、巽来庄、李俊承故居、“洛阳胜景”壁画等文物史迹。五里街镇有华岩室、真武殿、真宝殿、义烈殿、万春寨、西门宫、高龙宫、龙湖岩、天妃宫、火成庙以及一批历史久远的宗祠。

41.厦门市海沧区新垵村

新垵村隶属厦门海沧区,面对厦门港马銮湾,海路可通外洋,陆路毗连漳泉,曾有数座商埠码头,为闽南人下南洋、过台湾的出发点之一,是海外华侨、台胞祖籍地之一,人口7700人。

五 祖拳系泉州南门外晋江梧塘冯(邦)尾村人蔡玉鸣所创,民国时期,他的关门弟子沈扬传至新垵,此后代代相传,播传台湾、海外。五祖拳在新垵人才辈出,老拳师 邱武耀、邱清江与新江小学合作,组建校武术队。青年拳师邱靖娜、邱建刚在家与正顺宫教五祖拳和长拳。邱靖娜现任厦门市海沧区“新江武术馆”主教练,中国武 术五段,国家二级裁判,从小跟随父亲邱丰庆习五祖鹤阳拳,曾多次参加省、市武术比赛,均获前三名。长期以来,邱靖娜致力以五祖拳的传承、挖掘整理活动,多 方位联系海内外五祖拳同门,多次前往新加坡、香港、台湾和同门进行学习交流活动。

新垵拥有多座闽南民间红砖古厝,如位于新垵北区的邱新样大厝、新垵惠佐的邱菽园大厝和邱得魏大厝等。这些古厝形制各样,各具特色,是闽南民间红砖古厝中的精品。

42.厦门市同安区造水村

造水村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东北角,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1300多人,与安溪、南安毗邻。

区 域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江阵、车鼓弄等游艺表演。宋江阵源于明代军旅武术和明末清初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军事训练,受文化、宗教、民俗影响,逐渐形成乡间农民 自娱自乐、健身自卫的群众性演艺。同安莲花淡溪村的宋江阵师傅,创编一套边行进边对打的套路阵式,名曰“通街打”,已流传一百多年,填补了厦金宋江阵演武 时只能在广场不能在踩街行进中表演的空白。2008年宋江阵列入同安民俗文化重点扶持项目之一,除了在相关镇设立传承点之外,还选择了厦门华兴学校作为传承与创新的试点单位。车鼓弄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是古代弄戏的遗存形式。明末清初,车鼓弄传到台湾,成了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民俗娱乐项目。

造 水村主祀神为玄天上帝,周围村庄还祭祀陈元光(开漳圣王),每逢祭祀日,宋江阵与车鼓弄队都到庙会表演;有时也被邀请参与婚庆演出。近年来,经过改编整理 提高的“车鼓弄”也出现在广场民俗活动、文艺踩街、大型晚会上,对保持民间表演艺术的多样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

造水村自然资源丰富,群山环抱,多处跌瀑景观、奇石险峰;闽南民宅别具一格,古村落保存完整;有明清抗倭、抗清防匪寨堡。

(八)传统音乐、曲艺、舞蹈保护区域(5处)

43.泉州市泉港区山腰街道

山腰街道地处泉港区南部片区,是泉港区的行政中心、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

山腰街道处闽南方言与莆仙方言的过渡区,流行以妈祖为主的女神信仰,以“头北话”( 闽南方言与莆仙方言的过渡方言)为主的音乐、戏曲等,构成方言过渡区文化圈。现拥有民间文艺社团68个,其中职业性演出团体51个,从业人员1200人,影响较大的有北管、南音、木偶艺术和芗剧等。北管流行影响至台湾、东南亚。民间戏曲“咸水腔”(“头北话”)芗剧颇具闽南戏曲与莆仙戏曲混合特色,现有芗剧社团20多个,形成了以咸水腔芗剧为主,高甲戏、布袋戏(闽南方言)为辅的泉州“戏窝”,每年演出万场以上。北管和咸水腔芗剧是方言过渡区艺术特色与风格的典型体现。

山腰街道文化历史悠久,保留离相寺、天妃宫、曾炉寺、望海楼、郑氏祠堂、阿脑婶大厝、石桥尾古民居等不少历史文化古迹。

44.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

泉州鲤城区江南新区位于鲤城区晋江南岸,是泉州城乡结合部,该区浮桥街道位于泉州市区西南,依偎晋江母亲河,是闽南著名侨乡和商贸集散地,也是鲤城江南新区核心起步区。

区域内有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刣狮、江南车鼓女、疍民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浮桥街道成立泉州市闽南民俗文化笋江艺术团,保护、传承闽南文化。笋江艺术团共有演员300多人,所有的演员来自百姓,所有的节目都来自民间,除了上述节目外,还有白菜担、跳鼓、摇钱树、甩球灯、踢球、彩婆、婚轿、官轿、舞龙等30个闽南民俗文化项目。

区域内有“泉州八景”之“笋江月色”、有“笋江万石捣衣声”之誉的万石坡等自然景观;有南宋古护城河遗址、宋代泉州第一桥、接官亭遗址等历史遗迹。

45.厦门市同安区莲花小坪村

小坪村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山区,海拔900多米,面积2.8万亩,人口1950人。

莲 花褒歌属闽南语山歌,是莲花山民在种茶制茶劳动过程中即兴创作而唱的短歌,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小坪村群众盛行茶歌、褒歌,劳动之余对唱褒歌,已经流 行五六百年。该村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组织褒歌比赛。同时,举行“踏火节”民俗活动。莲花村主祀清水祖师,每年都要举行祭祀仪式。有特色的是,广场上烧着大 火堆,村民们用轿子请出神灵,绕火堆狂奔数周,再争先恐后踏着火红的炭火而过,除去秽气,带来福气。

小坪村现已整理搜集褒歌歌词近四千首,曲调八种。厦门市文化局已举办了四届莲花褒歌比赛。

区域内有小坪国家森林公园、野山谷、金光湖等名胜旅游区,自然生态极佳。森林、茶园、褒歌、庙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共同构筑着小坪村民世世代代传承的生活方式。

46.厦门市思明区梧村街道

梧村街道是厦门老城区与新城区连接处,位于厦门市中心区域,是国家级明星街道,历年经济指标名列全区榜首。街道面积6.22平方公里,人口13.5万人。该街区一半以上面积为金榜山公园,区内居民多为厦门老市民,自然生态保护很好。

厦门方言讲古是闽南方言的曲艺说书形式,是厦门百姓闲暇时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上世纪20年代,厦门方言讲古极盛,仅十几万人的厦门市区就有几十个讲古场。1938年厦门沦陷后,讲古场几乎绝迹,抗战胜利后陆续恢复。“文革”期间,厦门方言讲古受冲击,职业讲古无一幸免。改革开放后,厦门方言讲古又逐渐兴盛起来。杨敏谋、范寿春等“讲古仙”已为人们所熟知。范寿春的《闽南话讲古》光盘有一定的影响。

金 榜山公园内设有金榜讲古场,多年来,每周五下午,聘请闽南讲古名家范寿春,免费为听众讲古,已形成一定的听众群体,是目前岛内唯一的讲古基地,成为厦门的 一个文化品牌。此外,金榜山公园内还有民族英雄陈化成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陈黯读书处”、“紫竹林寺”、“朱熹金榜山题记”等市级文物保护 单位,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设立梧村街道闽南讲古保护片,重在通过闽南讲古的传播,保护闽南方言及与闽南方言相关的民间曲艺形式,如讲古、答嘴鼓等。

47.厦门市翔安区金柄村

金柄村位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面积9371亩,人口2458人。金柄村的拍胸舞表演风格开阔、明朗、热烈、欢快,队形变化有序,粗犷中透出美感,古朴中融入现代。金柄村拍胸舞队是翔安区唯一以家族传承为主的“拍胸舞”表演队伍。

金炳村有清代建筑黄氏大宗祠,仅金门就有14座宗祠是从金柄黄氏大宗祠分出去的,每年都有大批海内外宗亲及金柄黄氏后裔回来寻根拜祖。另有黄肇纶陵园,位于金柄村大仑山,为唐朝监察御史黄肇纶及其夫人智氏合葬之墓。黄氏大宗祠和黄肇纶陵园被列为厦门市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金柄村美林路南的炎帝殿,创建于北宋乾亨三年(981),以殿内供奉的宋代用“乌沉香木”雕刻的黄氏族人的当境佛、保护神神农氏炎帝(亦称仙祖)塑像而得名,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庙。近年来金、台和海外乡亲每年都有进香团前来进香朝圣。

此外,该村每年民俗节日,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答嘴鼓、舞龙、舞狮等与上述祭祖、信俗结合演出,成为金柄村文化生活中的新亮点。

(九)传统美术保护区域(1处)

48.漳浦县绥安镇

绥安镇位于漳浦县中部偏西,为县治所在地(唐垂拱二年建置),是漳浦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漳浦县剪纸与民俗保护以绥安镇为保护核心范围。

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民间盛行在岁时节庆、婚丧寿育、祭拜活动时剪贴灯花、礼花、喜花、祭花的习俗。目前全县从事剪纸的艺术骨干有400多人,其中较有名气的有近百名,形成老、中、青、少四个梯队的传承群体。剪纸年创产值200多万元,并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著名的剪纸艺术家大多集中在城关地区,有高少苹、陈秋日等剪纸艺术馆8家。县文化局已在城关建设漳浦剪纸专题展示馆。

威惠庙位于县城西郊324国道旁,建于公元716年,是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神系的始祖庙。东皋书舍在福建漳浦县城东约1公里,为明黄道周讲学处,1961年经复原修整,建为黄道周纪念馆。南门妈祖庙建于明代中期,清乾隆间重修,主祀妈祖,并配祀玄天上帝,为漳浦较早的妈祖庙之一,保存较好。太尉堂在漳浦绥安中营村,始建于宋绍兴二十年(1150),为张氏祠堂,祠内祀唐陈元光部将张虎(字伯纪),1929年重修。张氏后裔每年在此举行祭拜活动。

设立漳浦县剪纸与木偶艺术保护区,重在保护剪纸艺术和陈元光民间信俗,兼融芗剧、潮剧、木偶戏等民间戏曲和大车鼓、辇艺等民间游艺保护。

(十)闽南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区域、点(5处)

49.泉州市清源山及其周边社区、博物馆群保护展示区

泉州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古越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古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种文化曾在这里交融汇合,绽放出人类和平与文明的绚丽花朵。清源山的人文景观和周边的博物馆群展示着泉州多元的文化风貌。

清源山距泉州老城区3公里,面积60.66平方公里,为泉州城北屏障。它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老君岩等六处宋元时期的清源山石造像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尚有400方历史名人的碑刻和崖刻。清源山既是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又是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该 区除了清源山宗教文化景区,还有众多景区定点展示闽南特色文化和表演艺术。其中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海交博物馆、南建筑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 伊斯兰圣墓,主要展示闽台文化、华侨文化、海外交通史文化、闽南建筑文化;锦绣庄民间工艺园主要展示闽南民间工艺文化;南少林寺、泉州木偶艺术剧院、高甲 戏大众剧场主要展示南少林武术、泉州戏曲表演艺术;泉州歌舞剧院新址主要展示闽南音乐舞蹈艺术;市图书馆主要展示谱牒文化。

设立泉州博物馆群、清源山多元文化保护展示区,重在以这些展馆、艺术园、剧院等为核心,以清源山景区及其周边村庄为平台,展示融历史先贤、多元宗教以及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的闽南文化。

50.漳州市漳台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展示点

漳台民间文化展示点是以市芗剧(歌仔戏)艺术中心、市芗剧团,市博物馆以及“漳台族谱对接成果展”组合而成的展示点。

该 展示点旨在展示漳州与台湾同根同源的“五缘”关系,展示独具风采的宗教信仰、民居建筑、戏剧曲艺、工艺美术等民俗资料。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目——歌仔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漳浦剪纸、漳州木版年画、漳州木偶头雕刻等,同时也展示漳州历史文化遗迹,反映出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漳台族谱对接成果展”由“源流篇——根在海这边”、“对接篇——家在漳台”、“交流篇——情深祭祖先”等篇章组成,以近1000册族谱和文字、图片、文物的陈列,展示漳台姓氏起源中原、播迁闽南和迁徙台湾的历史脉络。漳台两地同根同源,漳台一家亲,有谱为证。

设立漳台民间文化展示点,更全面更集中地展示了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成果,有利于宣传漳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总体面貌,同时也有力地推动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51.漳州市天福茶文化保护展示点

天福茶博物院位于漳浦县盘陀镇324国道旁,占地面积5.3公顷,是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院,展示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茶文化史。

石雕园分以“唐山过台湾”为主题的石雕群和以闽台民俗为主题的石雕群两大部分,利用山上丰富的自然石资源,营造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自然博物馆。

观光茶园种植两岸茶叶代表性品种及新优品种,让人们在观光的同时了解、认识茶叶。园区内还有闽台民俗馆、丹岩风景区等多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景色宜人。

天福茶博物院是展示点的核心部分,包含主展馆、茶道教育、日本茶道馆、韩国茶道馆、书画馆5大部分内容,还有汉亭、唐山、宋桥、元塘、明湖、清池、兰亭曲水、武人茶苑、茗风石刻、示范茶园等景观,环境幽雅自然,是一个聚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教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茶学院是天福集团投资兴办的全国第一所民办茶业专科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五个专业:茶叶生产加工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茶文化、市场开发与营销、旅游管理,培养茶业专业人才,将为弘扬中国茶文化和为中国的茶叶行销全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设立天福漳台茶文化展示中心,一方面是弘扬中华茶文化的民族传统,展现漳台两地的文缘和茶缘,开展研究和教育活动,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有利于保护以盘陀岭、灶山等为中心点的自然、人文环境。

52.厦门市鼓浪屿建筑保护展示区

鼓浪屿,与厦门岛西南部老城区隔海相对,面积1.91平方公里,人口2.4万,是早期的万国租界和海外归侨聚居地,较早领略西风东渐。因岛上人均钢琴拥有量位居全国之首、音乐人才辈出而享有“琴岛”、“音乐之岛”的美誉。

鼓浪屿的建筑有早期的闽南大厝,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建造的各种别墅公馆,以及20世纪30年代华侨回乡创业建造的许多别墅住宅共计1000多 幢。这些别墅与原有的闽南大厝,共同构成了鼓浪屿“万国建筑博览馆”。其中著名的有“八卦楼”、黄家花园中楼、“海天堂构”、黄荣远堂别墅、英式别墅汇丰 公馆、法式建筑八角楼、西班牙风韵的观彩楼、哥特式建筑天主堂以及殷宅、李清泉别墅、金瓜楼、杨家园、林屋、船屋、亦足山庄等著名建筑。甚至还有以中国民 间园林建筑风格著名的菽庄花园和民间宗教建筑莲花庵、种德宫等。鼓浪屿建筑展示了闽南文化天人合一、包容万方的气派和情怀,留存闽南文化从民间走向现代的 起点和轨迹。

此外,岛上中秋博饼习俗亦是渊源深厚。自2003年起,鼓浪屿区人民政府定于每年农历八月起举办为期约半月的“厦门中秋博饼节”,将这一闽南特有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鼓浪屿这个“万国建筑博览馆”中,并作为一个固定性的节庆活动推广,使鼓浪屿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设立鼓浪屿万国建筑博览展示点,旨在依托独具特色的“万国建筑博览馆”,展现闽南中秋博饼习俗以及岛上以保生大帝、观音、关帝、注生娘娘、虎爷、三十六将官等民间信仰习俗。

53.厦门市集美学村嘉庚建筑保护展示区

集 美学村是陈嘉庚先生倾资创建,包括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集美师范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院、集美归国侨生补习学校、中国语言文化学校、集美财经专科 学校、集美中学、小学、幼儿园。后又新建的各种建筑,传承延续传统的嘉庚建筑风格,如集美大学、集大诚毅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福州大学 工艺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厦门学院、中科院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厦门职业教育中心、华夏职业学院等大学院校,与原有的建筑风格和 谐统一,总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人口16万。

学 村建筑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风貌建筑群,呈现出独特的“嘉庚风格”。在建筑总体上,呈现为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细部刻画南洋式。在空间结构上,注重与环境 的协调,较好地处理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人工美和自然美、整体美与局部美交相辉映,和谐统一。在细部的处理上,充分利用闽南地区盛产各色花岗岩和釉面红 砖的优势,发挥闽南能工巧匠的创造性,展示了嘉庚建筑的细节之美。其整体、局部和细节,无不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而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嘉庚先生吸纳了 古今中外优秀建筑文化,并结合闽南传统文化的建筑结果。

嘉庚先生还在海滩上筑堤围垦了外、中、内三池。外池俗称“龙舟池”,端午节此地举办龙舟赛,并举行美食节和民间艺术汇演,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经过多年的发展,集美龙舟赛已经升格为国际性赛事,代表了国内龙舟赛的最高水平。

此外,集美学村三面环海,还有集美解放纪念碑、归来堂和郑成功故垒遗址等文物古迹。

三、重点区域的管理和保护方法

(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的建设纳入当地的城乡发展规划,负责协调各部门搞好重点区域整体性保护和监管工作。国家对重点区域整体性保护给予 必要的资金支持,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重点区域的保护。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六条有关规定,编制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的保护专项规划。

实 施重点区域整体性保护涉及村镇或者街区空间规划的,要纳入当地的城乡发展规划,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城乡规划部门会同文化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经当地政府批准,报送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 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确认后给予公布实施。

(三)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采取属地管理办法,由设区市、区(县)、乡镇、村分级管理;要规定具体管理单位、项目负责人。特别是要落实基层组织,建立以社区群众、村民为主的重点区域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小组,依法开展各项工作,实行民主管理、自我保护、利益共享的机制。重点区域管理办法由省文化厅、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公布。

(四)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工作采取民众与专家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尊重当地民众的意愿,又要采纳专家的指导意见。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五) 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项目之间,非物质文 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将单一项目、单一形式的保护模式,转变为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保护。

(六) 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要注意保持区域内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要重视包括民间信俗、传统习俗、 民族心理等的历史人文环境保护;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提出保护和整治要求,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新的建筑和基础设施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要通过 环境整治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七部分  生产性保护与合理利用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在有效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一、生产性保护

非 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 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要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不能为追逐经济利益而忽 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反对擅自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

(一) 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保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单位、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计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纳入本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规划。对适合生产性保护但处于传承困难、市场份额小的代表性项目要尽快扶持生产,传承技艺;对有市场潜力的代表性项目要采取项目、传承人、生产基地 相结合模式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其良性发展;已经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代表性项目,在企业内部要建立传习中心,传承手工技艺,建立项目、传习中心、企业生产 的保护机制。下表所示,为目前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

专栏11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29项)

传统美术(3项) 漳浦剪纸 漳州市

华安玉雕 漳州市

惠安石雕工艺 泉州市

传统技艺(23项) 德化瓷工艺 泉州市

厦门蔡氏漆线雕 厦门市

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工艺 漳州市

漳州八宝印泥传统制作工艺 漳州市

东山剪瓷雕工艺 漳州市

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 泉州市

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泉州市

安溪成珍桔红糕制作技艺 泉州市

泉州春生堂酿酒技艺 泉州市

源和堂蜜饯制作技艺 泉州市

永春漆篮制作技艺 泉州市

永春顺德堂老醋酿制作技艺 泉州市

东山肖米(烧卖)制作技艺 漳州市

仙草制作技艺 漳州市

诏安黄金兴(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传统制作技艺 漳州市

漆线雕(泉州) 泉州市

剪瓷雕工艺(诏安) 漳州市

珠光青瓷烧制技艺(同安汀溪) 厦门市

竹藤编技艺(安溪) 泉州市

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 漳州市

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清源山茶) 泉州市

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永春佛手茶) 泉州市

东山宋金枣传统制作工艺 漳州市

传统医药(3项) 晋江灵源万应茶制作工艺 泉州市

泉州老范志神粬 泉州市

漳州片仔癀 漳州市

(图10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分布图)

(二) 健全传承机制。有关生产性保护单位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人培养计划;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生产、授徒传艺、展示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鼓励和支 持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个人工作室,在传承传统技艺、坚守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对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抓紧开展抢救性记 录工作,详实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所有技艺和工艺流程;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等措施,鼓励其学 习、掌握传统技艺。

(三) 采取保护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支持、鼓励传统工艺制作产品的生产;支持和帮助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产品宣传,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 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产品;积极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技艺展示、产品销售的渠道和平台;对传统工艺品采取商标、地理标志等方式加以保护;有关 生产性保护企业,可依法享受国家有关规定的税收优惠。

(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扶持一批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做法 和经验,充分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对生产性保护做得较好的企业单位给予表彰,规划扶持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

(五)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要充分发挥已有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鼓励成立乌龙茶(铁观音)栽培制作技艺、石雕技艺、陶瓷烧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行业协会;支 持协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教育、传播、研究、出版等活动;鼓励协会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原材料、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方面 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支持协会开展行业管理、行业服务、行业维权等工作,通过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健康发展。

二、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

传统表演艺术传承发展是指传统戏剧、音乐、舞蹈、曲艺在传承、表演或创作剧(节)目过程中,以保持传统表演艺术真实性、整体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传统表演艺术为前提,通过公益性演出、市场运作等方式,使传统表演艺术融入生活,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保护单位要制定地方戏剧种保护和扶持计划。根据闽南地区的戏曲分布特点,泉州市重点保护好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等,抢救打城戏;漳州市重点保护好芗剧(歌仔戏)、掌中木偶、潮剧等,抢救竹马戏;厦门市重点保护好歌仔戏,抢救皮影戏。

(二) 建立传承机制,建立地方剧种传习基地。发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以及各市、县分校的作用,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授课讲学传艺,培养各种传统艺术 表演人才;以事业性专业剧团、民营职业剧团为载体,发挥“团带班”的作用,培养戏曲表演人才;举办青年演员表演、唱腔、演奏等培训班,提高表演艺术水平。

(三) 保护单位要整理、复演传统剧(节)目。传统剧(节)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艺术信息,支持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市提线木偶剧 团、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漳州市芗剧团、漳州市木偶剧团等地方戏剧团,泉州南音乐团、厦门南乐团等艺术团体建立传统艺术传习中心,组织 剧作家、老艺人按传统样式整理、复演传统剧(节)目,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演奏艺术等,培养新的传承人。

(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支持地方戏剧团、传统艺术表演团体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等公益性演出,以及赴台湾、香港、澳门交流演出、出国演出等多种演出活 动,扩大传统表演艺术的影响力和可见度;支持地方戏剧团、传统艺术表演团体参加全省、全国性的各项赛事,在赛事中传承、保护一批传统剧(节)目。

(五)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支持地方戏剧团走市场化道路,制定民间戏剧市场管理条例,规范民间戏剧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已经市场化的地方戏剧团,可依法享受国家有关规定的税收优惠;要保护与传统戏剧演出的相关习俗,使传统戏剧与民俗长久共生共存。

三、与旅游结合的合理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与旅游结合,要坚持保护优先原则,要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和影响力,有利于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一)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以及风景名胜区与旅游相结合,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保护好所在地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不得破坏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历史风貌、整体风貌;基本设施建设必须遵守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造成损害。

(二)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与旅游相结合,要以保护为重点,制定科学的文化旅游规划。要对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使之成为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文化空间,成为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文化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三)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旅游相结合,要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按照当地的传统节庆时间、传统场所以传统方式举行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使之成 为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节,不能因旅游需要而改变当地的传统习俗,歪曲贬损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的附庸。

(四)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旅游结合,在保留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同时,可适当生产文化旅游工艺品,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注入地方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突出旅游工艺品的文化价值,拓展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条。

(五) 提升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有关部门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以文化为灵魂贯穿旅游的全过程,将厦门市鼓浪屿建筑与民俗保护区域、漳州市 南靖县书洋镇长教古村落保护区域、华安县仙都镇大地土楼文化保护区域、清源山及其周边博物馆群展示区域等培育成我国著名的文化旅游精品。

 

第八部分  营造有利于文化遗产保存、

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文化生态保护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不仅要保护核心“文化物种”,还要营造其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各种环境,是文化生态保护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文化与自然地理、技术工具、生产方式、经济形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民俗习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教育制度、政策法规等构成文化生态系统。各环境要素之间、环境要素与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一、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领导干部要把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知识纳入政治文化学习课程之中,定期邀请有关专家讲课,定期听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 政府要大力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根据各地文化遗产生存状况,针对实际,制 定出台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地方性政策、条例,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政策环境。

(三) 政府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予以资助;利用华侨优势,鼓励境 外企业、社会团体捐资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通过政府投入、社会资助等方式,为文化遗产的保存、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

(四)支持民众按照传统习惯依法开展民间信俗、传统节庆、人生礼俗等民俗活动;尊重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传统习俗,共同在保护区内依法开展各种闽南民俗活动,营造更为宽松、浓厚的民俗氛围。

(五)在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前提下,鼓励青少年学习闽南语,培养青少年闽南语应用能力;进一步发挥厦门卫视、泉州电视台、漳州电视台闽南语电视频道、栏目的作用,扩大闽南语的传播;鼓励公务员、服务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学讲闽南语,形成有利于闽南文化保护的语言环境。

(六)鼓励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文化遗产和保护区建设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编制《闽南文化遗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知识问答》等宣传手册,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利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通过宣传倡导,形成热爱本土文化、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意识。

(七) 政府部门、社会要支持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传习工作。学校要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幼儿园、小学、中学活动;支 持各种职业学院(校)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人才;鼓励各高校设立闽南文化学科,进行闽南文化教学、研究,形成闽南文化传习、研究的良好教育环境。

(八)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深化文化交流;继续探索更为便捷的对台对外文化交流措施,形成更为活泼开放的文化交流环境。

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作用

要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靠群众主体力量,开展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

(一)政府要发挥法律保护、政策保障、经费支撑、宣传教育、统筹协调等主要作用,保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二)要保障、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意愿,依靠人民群众保护文化遗产,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保护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三)支持民间社团组织依法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本社区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文明祥和的社会文化生活共同体。

(四)发挥民间企业力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发展铁观音、陶瓷、石雕、漆线雕、传统医药等传统行业,使之在生产中保护,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增加地方经济收入。

(六)发挥泉州、漳州、厦门民间闽南文化研究会、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泉州历史研究会、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泉州民间信仰研究会等民间研究组织的作用,开展闽南文化研究、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研究成果、建言献策。

(七)采取社团组织、企事业、政府联办、协办等多种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活动和对台对外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八)鼓励民间企业、个人捐资捐物,赞助社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是展示和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承、传播提供必要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古建筑、古民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传习中心。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建设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传习中心。

(二)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各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示馆。

(三)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影响较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专题展示馆。

(四)建设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中心),作为重点区域的“窗口”和资料实物收集中心。

(五)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和传承人代表性作品的征集,并进行科学的展示陈列,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在保护、传承、展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因地制宜,尽量融展示馆和传习中心为一体,充分发挥场所的多功能作用。

专栏12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6个)

综合性展示馆

3个)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示馆1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示馆1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示馆1

专题展示馆

10个)

闽 南传统音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音等)展示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等)展示馆、闽南剪纸展示 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剪纸)、闽南传统戏剧展示馆、闽南乌龙茶制作技艺展示馆、惠安雕艺(石雕、木雕)展示馆、德化瓷烧制技艺展示馆、漆线雕 展示馆、闽台族谱对接(闽南祭祖)展示馆

整体性保护区域的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53个) 整体性保护区域的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中心)53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传习

中心(50个) 面向街道社区、基层农村,建设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中心

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

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建设好文化生态保护区。

(一)继续发挥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力量,设立、开拓闽南文化相关学科,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招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一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层次人才。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定期举行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进行文化遗产普查知识、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文化生态理论、法律法规、地方文化、管理方法等培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

(三)组织保护区工作人员到国内各保护区以及台湾地区参观交流,开展各种经验交流研讨会,总结实践经验,探索文化生态保护规律,提升保护区工作人员文化生态保护的理论和工作水平。

 

第九部分  实施方案

 

规划期从2011年至2025年,分近期(20112015)、中期(20162020)、远期(20212025)三个阶段实施。

一、近期(20112015

(一)采取措施及时抢救一批濒危项目,建立完善的四级名录体系和保护机制,新增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示活动。

(二)举办传承人培训班,指导、规范125个传习中心。

(三)按照有关法规整治53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的周边环境,修复、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四)继续搞好53个两岸交流项目,深入开展两岸“村对村”、“宫庙对宫庙”对接,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交流的水平。

(五)扶持生产性保护企业,树立典范,公布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六)建立泉州、漳州、厦门市3个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及部分市、县(区)的综合性展示馆,建设闽南传统音乐、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闽南剪纸3个专题展示馆。

(七)进行社会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活动,提高青少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各高校继续招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紧缺人才。

(八)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九)开展与兄弟省文化生态保护区或台湾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团体的交流活动;举办文化生态保护研讨会,重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中期(20162020

(一)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生态保护的体制与机制,有效保护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个。

(二)全面开展传承活动,培育新的传承机构,继续指导、规范、扶持100个传习中心,培养出一批新的传承人。

(三)全面开展整体性保护区域的保护工作,修复区域内的古建筑、古民居等;整体有效保护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推进整体性保护区域的展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培育新的整体性保护区域。

(四)巩固53个对台交流活动,使之成为两岸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文化品牌;继续挖掘、培育新的对台交流项目,扩大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范围。

(五)继续扶持一批生产性保护单位,公布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六)推进各个县(区)综合性展示馆、专题展示馆建设。

(七)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活动,不断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继续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专业人才。

(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九)举办全国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经验交流会、学术研讨会。

三、远期(20212025

(一)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个。

(二)规范化、专业化的传习中心达到300个,建立起民间传承、专业传承、学校教育传承的传承体系,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继有人。

(三)整体性保护区域的古建筑、古民居基本得到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然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每个整体性保护区域都有一个内容丰富的展示馆。

(四)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达到80个,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文化认同感日益增强。

(五)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达到100个,其中部分项目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的县(区)有一个综合性展示馆、一个专题展示馆的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的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

(七)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人才队伍。

(八)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文化自信心明显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现代生活,与现代文明相衔接,促进闽南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十部分  保障措施

 

一、工作机制保障

(一)成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省政府牵头,成员由省文化厅、财政厅、住房和建设厅、教育厅、农业厅、民政厅、环境保护厅、民族与宗教事务厅、旅游局、文物局等以及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主要领导组成。各设区市成立相应机构。

领导小组职能:

1.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汇报,统筹协调有关工作;

2.指导、督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

3.制定、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关管理办法、条例等。

(二)成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聘请的各学科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专家工作委员会设在福建省艺术研究院。

专家委员会职能:

1.深入调查研究,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2.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专业咨询;

3.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4.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审查评议有关项目等。

(三)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文化厅、各设区市设在文化局,并依托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备相应的管理、宣传、培训等专职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专项经费。办公室工作职能:

1.组织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操作层面事项,确保领导小组决定的执行;

2.起草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相关文件及会议议程;

3.开展单位间、区域间协调、联络、交流工作等。

(四)闽南三市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给予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和经费支持,具体负责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

二、政策法规保障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文件为依据,制定符合闽南文化生态护区实际情况的管理办法:

(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工作管理暂行条例》

(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三)《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管理暂行办法》

(五)《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区域管理暂行办法》

(六)《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生产性示范基地管理暂行办法》

(七)《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三、经费保障

采取国家、省、市财政拨款和民间筹集方式解决经费问题。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活动、传承人经费资助、传习中心活动、对台对外交流活动、整体性保护区域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数据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

(一)国家、省、市财政投入比例为111

(二)省人民政府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三)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所涉及的市、区、县人民政府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四)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予以资助,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资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本《规划》公布后,列入省政府工作计划,由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落实本《规划》。

 

 

 

专栏1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第一批至第三批合计54项,省级第一批至第四批合计150项)

类别 项目名称 级别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一、民间文学(8项) 闽南童谣 国家级 厦门市

陈三五娘传说 省  级 泉州市

灯谜 省  级 泉州市(石狮市、晋江市)、漳州市(芗城区)

洛阳桥传说 省  级 泉州市(洛江区、泉州市台商投资区)

姑嫂塔传说 省  级 泉州市

二、传统音乐(11项) 南音 国家级 泉州市、厦门市

泉州北管 国家级 泉州市

东山南音 省  级 漳州市

泉州闽南什音 省  级 泉州市

南靖四平锣鼓乐 省  级 漳州市

莲花褒歌 省  级 厦门市

泉州笼吹 省  级 泉州市

晋江深沪褒歌 省  级 泉州市

德化山歌 省  级 泉州市

漳州哪吒鼓乐 省  级 漳州市

三、传统舞蹈(8项)

泉州拍胸舞 国家级 泉州市

浦南古傩 国家级 漳州市

泉州踢球舞 省  级 泉州市

厦门同安车鼓弄 省  级 厦门市

厦门翔安拍胸舞 省  级 厦门市

泉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 省  级 泉州市

泉州跳鼓舞 省  级 泉州市

漳台大鼓凉伞舞 省  级 漳州市

四、传统戏剧(17项) 梨园戏 国家级 泉州市

高甲戏 国家级 泉州市、厦门市

高甲戏(柯派) 国家级 泉州市

歌仔戏 国家级 漳州市、厦门市

泉州提线木偶戏 国家级 泉州市

晋江布袋木偶戏 国家级 泉州市

漳州布袋木偶戏 国家级 漳州市

打城戏 国家级 泉州市

潮剧 国家级 漳州市云霄县

  级 漳州市东山县

惠安南派布袋戏 省  级 泉州市

诏安铁枝戏 省  级 漳州市

南靖竹马戏 省  级 漳州市

闽南皮影戏 省  级 厦门市

铁枝木偶戏 省  级 漳州市

五、曲艺

7项) 锦歌 国家级 漳州市

东山歌册 国家级 漳州市

答嘴鼓 国家级 厦门市

讲古 国家级 厦门市

厦门歌仔说唱 省  级 厦门市

漳州南词 省  级 漳州市

闽南讲古 省  级 泉州市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8项) 五祖拳 国家级 泉州市

新垵五祖拳 省  级 厦门市

厦金宋江阵 省  级 厦门市

泉州刣狮 省  级 泉州市(鲤城区、石狮市)

南安蛇脱壳古阵法 省  级 泉州市

漳州太祖拳青龙阵 省  级 漳州市

俞家棍 省  级 泉州市

七、传统美术(13)

漳州木版年画 国家级 漳州市

惠安石雕 国家级 泉州市

漳州木偶头雕刻 国家级 漳州市

永春纸织画 国家级 泉州市

泉州花灯 国家级 泉州市

漳浦剪纸 国家级 漳州市

泉州(李尧宝)刻纸 国家级 泉州市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国家级 泉州市

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 省  级 泉州市

惠安木雕技艺 省  级 泉州市

诏安彩扎技艺 省  级 诏安县

潘山庙宇木雕 省  级 晋江市

翔安农民画 省  级 厦门市

八、传统技艺(41)

德化瓷烧制技艺 国家级 泉州市

厦门漆线雕技艺 国家级 厦门市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国家级 泉州市

铁观音制作技艺 国家级 泉州市

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 国家级 漳州市

漳州八宝印泥制作技艺 国家级 漳州市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国家级 泉州市(鲤城区、惠安县、南安市)

  级 厦门市湖里区

华安玉雕 省  级 漳州市

安溪蓝印花布 省  级 泉州市

厦门珠绣手工技艺 省  级 厦门市

东山黄金漆画技艺 省  级 漳州市

东山剪瓷雕工艺 省  级 漳州市

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 省  级 泉州市

泉州传统竹编工艺 省  级 泉州市

泉州金苍绣技艺 省  级 泉州市

安溪县成珍桔红糕制作技艺 省  级 泉州市

泉州锡雕技艺 省  级 泉州市

泉州春生堂酿酒技艺 省  级 泉州市

源和堂蜜饯制作技艺 省  级 泉州市

永春漆篮制作技艺 省  级 泉州市

永春顺德堂老醋酿制作技艺 省  级 泉州市

福船制造技艺 省  级 泉州市

东山海船钉造技术 省  级 漳州市

东山海柳雕技艺 省  级 漳州市

东山金木雕技艺 省  级 漳州市

东山肖米(烧卖)制作技艺 省  级 漳州市

仙草制作技艺 省  级 漳州市

漳绣技艺 省  级 漳州市

漳窑(米黄色瓷)传统制作技艺 省  级 漳州市

诏安黄金兴(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传统制作技艺 省  级 漳州市

漆线雕(泉州)   级 泉州市

剪瓷雕工艺(诏安) 省  级 漳州市

珠光青瓷烧制技艺(同安汀溪) 省  级 厦门市

竹藤编技艺(安溪) 省  级 泉州市

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 省  级 漳州市

长泰明姜制作技艺 省  级 漳州市

清源山茶制作技艺 省  级 泉州市

永春佛手茶制作技艺 省  级 泉州市

九、传统医药(4) 灵源万应茶 国家级 泉州市

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 国家级 漳州市

东山宋金枣传统制作工艺 省  级 漳州市

泉州老范志神粬 省  级 泉州市

十、民俗(33) 惠安女服饰 国家级 泉州市

泉州闹元宵习俗 国家级 泉州市

闽台东石灯俗 国家级 泉州市

南安英都拔拔灯 国家级 泉州市

保生大帝信俗 国家级 厦门市、漳州市

  级 泉州市安溪县

蟳埔女习俗 国家级 泉州市

安海嗦啰嗹习俗 国家级 泉州市

中秋博饼 国家级 厦门市

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 国家级 泉州市

闽台送王船 国家级 厦门市

清水祖师信俗 国家级 泉州市

海沧蜈蚣阁 国家级 厦门市

岩溪硅塘祭祀民俗 省  级 漳州市

闽台玉二妈信仰民俗 省  级 漳州市

泉州祭祖民俗 省  级 泉州市

厦门疍民习俗 省  级 厦门市

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 省  级 漳州市

闽台风狮爷信俗 省  级 厦门市

三平祖师信俗 省  级 漳州市

闽台乞龟民俗 省  级 漳州市

东山关帝信俗 省  级 漳州市

德化窑坊公信俗 省  级 泉州市

关岳信俗(泉州) 省  级 泉州市

关帝信俗(安溪) 省  级 泉州市

广泽尊王信俗(南安) 省  级 泉州市

福德信俗(仙岳山) 省  级 厦门市

大使公信俗(灌口) 省  级 厦门市

延平郡王信俗 省  级 厦门市

山重赛大猪祈丰年 省  级 漳州市

妈祖信俗(泉州、漳浦) 省  级 泉州市、漳州市

扫一扫手机阅读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返回顶部